上世纪的追星方式, 你知道吗?(90后的光辉岁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上世纪的追星方式, 你知道吗?

“追星” 二字一直备受争议。

国内追星起源于80年代风靡一时的小虎队。

四大天王,邓丽君,张国荣,费翔,成龙,赵雅芝……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港澳台流行文化来势汹汹,文化大革命时人人喊打的“靡靡之音”,成为了万人追捧的“天籁之声”。

我妈到现在一提起费翔眼里都会有星星,我爸说他80年代买的第一台录音机里放的全是邓丽君的声音。

但你要说他们那个时候的行为是追星,怕不是要讨打。

二十一世纪刚开头,一个长得不太好看的台湾男孩,操着一口大人们听不清楚的说唱进入大众视野 。

从此我们知道了 秋刀鱼的滋味,

七里香很美,

超人不会飞,

外婆家的稻香随着河流继续奔跑,

本草纲目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一本书,

千里之外有人在等你。

“周杰伦”三个字刻在了无数80后90后的青春里。

去翻一翻那个时候的报纸,长辈们对这个唱歌发音不太清楚的男孩并不认同,可这也没有妨碍他成为二十年来华语乐坛最亮的一颗星。

无数少男少女为其疯狂,当年还是十几岁少女的姐姐,一直到十几年后已经成为俩孩子妈妈,都坚定不移地支持着他。

2005年开始,湖南卫视引进美国选秀模式,轰轰烈烈的 “超级女声”“快乐男声” 时代来临了。

不同于现在的练习生模式,

当年参加选秀的年轻人,几乎都是“素人”的状态,普通学生或者社会工作人员,凭着一腔热血和对音乐的热爱,一脚踏入选秀的大潮流中。

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从一个普通人蜕变成人尽皆知的大明星。这样的故事实在具有吸引力。

记忆中最深刻的夏天,是2007年的夏天。

2007年快乐男声,从初夏的海选,一直到盛夏的全国十三强,再到夏末的全国总冠军之夜。

网络还不发达的年代,拿着我爸的小灵通偷偷给自己喜欢的选手发短信投票。

我喜欢的那个男生最终止步全国七强,那年他不过是个18岁的高中生,最喜欢洗澡的时候唱海豚音。

选秀结束后,他签约了唱片公司,迅速发了一张专辑,开演唱会。我以为他会成为华语乐坛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然而之后几年几乎再没听到他的消息。

再关注到他,已经是十年后的一部剧 《最好的我们》 ,他转行成为一名演员,凑巧的是十年后他出演的这个角色恰巧是当年他参加选秀的年纪。

遗憾的是,“路星河”这个角色的名气,远大于“王栎鑫”歌手本身。

但不管再过去多少年,他始终是那个夏天唱着“现在的我想唱就唱我最响亮,

这一年夏天有最温暖的目光,记忆的远方,我披戴着荣光,照进天窗擦亮梦想,我最闪亮”的十八岁少年。

高中的时候,“韩流”来袭,还是纸质杂志风靡的年代,学校外面的小书店里,比课外书更显眼的是韩国明星精致美丽的脸庞。

 大概是韩国明星的长相不太符合自己的审美,高中时期我痴迷伪摇滚,最喜欢的不是偶像,是乐队。

能代表青春的名字,一定是五月天。

相信每个人的十六七岁都是纠结而慌乱的,伴随着青春期的叛逆,自傲又自卑。

繁重的课业里,复杂的情绪里,能让我稍微喘口气的,除了几个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死党,就只剩下五月天。

多少个叹息的夜里听着 《倔强》 躲在被子里偷偷流泪,第二天洗洗脸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继续坐在教室里,背前一天没背过的单词表。

春天难得的体育课,躺在泛绿的足球场上,耳机里是《知足》的旋律:

“怎么去拥抱一道彩虹,怎么去拥抱一夏天的风。”

周六翘掉晚自习跟几个同是未成年的小女生一起在KTV里吼《离开地球表面》,

吼到半夜不能回宿舍,天不怕地不怕穿过岱庙旁边的没有路灯的小道找个不要身份证的网吧待一宿。

我当然知道人生不可能随一个喜欢的乐队改变,但不能否认的是他们真的给了我莫大的力量和勇气。

在最不想坚持下去的时候,看到他们的一个采访,主持人问:

“你们最大遗憾是什么?”

鼓手冠佑第一个举手回答说:

“没有念过大学是自己一辈子最大的遗憾。”

轮到主唱阿信,他回答说:

“我虽然考上了大学,但为了梦想没有把大学读完。”

说实话我听到他们的回答一下楞在那里,在我眼里那么闪亮的他们,居然也会因为这最世俗的东西而遗憾。 

后来,高考过后很久的一个夏天,我终于在鸟巢见到舞台上真实的他们。

我以为自己会像想象中那样激动到泪流满面。

但当太阳渐渐落下,舞台上灯光开启的那一刻,我竟然只有笑容。

“嘿,好久不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