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怎样记录地理概况的?

如题所述

《诗经》产生在与现存迥然不同的地理生态环境之中,从而直接影响着先民的生活方式。其中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灵与感情,一些篇章也记录了当时的地理信息。
《诗经》记录的地理信息,包括地理环境面貌、丰富的物候经验、天气现象、聚落与城址选择、大地形状的概念和地壳变动的思想等,反映了那时人们的地理知识水平。
 《诗经》记录了当时地理环境面貌,如《大雅·韩奕》中有:“奕奕梁山,维禹甸之。”“孔乐韩土,川泽訏訏。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献其貔皮,赤豹黄罴”。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巍巍梁山多高峻,大禹曾经治理它。身在韩地很快乐,川泽遍布水源足。鳊鱼、鲢鱼肥又大,母鹿、小鹿聚一处。有熊有罴在山林,还有山猫与猛虎。珍贵貔皮作贡献,赤豹黄罴也送京。
诗中的梁山有人说它在陕西省的韩城,也有人说它就是今天北京的石景山。
诗中描述了当时的地理环境,有宽广的河流、众多的湖泽里面有众多的鲂鱼、鱼,游来游去。麀鹿一群群,噳噳的叫声响彻原野。熊和棕罴出没森林。山猫、老虎在森林与草原的边缘,时隐时现。这是一派森林与草原的风光,其间湖沼广布,野生动物很多。
《大雅·桑柔》篇描绘镐京附近的动植物,“瞻彼中林,甡甡其鹿”。意思是说,看那丛林苍莽莽,鹿群嬉戏多欢畅。这里当时确实是人少而群兽多。
《诗经》记载,在《孟子·滕文公》中也得到印证,其中说,周武王曾经“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可见周初黄河流域,甚至京城郊区还有不少野生动物。
当时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正是农业大兴,人类社会刚要大规模干预与影响原生地理环境之时。所以,《诗经》的记载对恢复我国黄河流域未经人类活动大规模干预之前的原生地理面貌是有意义的。
古代积累了丰富的物候经验,也被记录在《诗经》中。相传《豳风·七月》这首诗是公元前1100年,周公辅佐周成王时因其年幼,不知道一年四季农业生产的艰难,就把农业物候知识,细细向他述说。
《豳风·七月》这首诗是《诗经》中反映物候经验的典型篇章,涉及一年四季的每一个月份。
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耕种,祭祖先;三月修剪桑树枝;四月远志结籽;五月闻听蚱蜢弹腿叫声;六月纺织娘振翅,食李和葡萄;七月伯劳声声叫,蟋蟀在田野,可吃瓜,煮葵又煮豆;八月割芦苇,织麻,打红枣,摘葫芦;九月拾秋麻子,修筑打谷场,开始降霜,妇女缝寒衣,蟋蟀进门,随后钻进床下;十月树上叶子落,下田收稻谷,清扫打谷场,庄稼收进仓;十一月上山猎貉;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操练打猎功。
诗中的季节,既有周历又有夏历。诗中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对虫、鱼、鸟、兽以及许多植物的萌发期、开花期、抽穗期、分蘖期等已有透彻了解,并以此来确定农业生产的活动,使之不误农时,符合节令。
在《诗经》的天象记载中,科学贡献最突出的是《小雅·渐渐之石》篇,内有诗句:“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意思是说,月亮运行,刚离开毕星,就会大雨滂沱。
这一奇妙的天文、气象现象,远在3000多年前就被我们的祖先认识到了,并记录在诗歌里。月相历来和降水关系密切。
月相的变化是由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位置的变化所引起的。每当月亮运行离开毕星的位置时,就会引起大风或飓风,从而带来滂沱大雨。
这个天文、气象现象还在《尚书·洪范》和《孙子兵法》等古代典籍中作了相似记载。
另外,《小雅·十月之交》记载:“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也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也孔之哀。”
意思是说,九月底来十月初,十月初一辛卯日。天上日食忽发生,这真是件大丑事。月亮昏暗无颜色,太阳惨淡光芒失。如今天下众黎民,非常哀痛难抑制。
诗中记载的日食发生在公元前776年9月6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从《诗经》的歌咏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各种天气现象已有明确的认识了。
《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意思是说,飕飕北风周身凉,漫天雨雪纷纷扬;北风喈喈来势猛,纷飞雨雪漫天飘。
《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雰雱。”意思是说,满天浓云,雨雪将纷纷落下来。
《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秋日凄凄,百卉具腓。”“冬日烈烈,飘风发发。”意思是说,四月为立夏之初,六月才盛暑。秋风凄凉,它一到来,花木就枯萎叶落。冬天寒厉,飘来的风冷入骨。
《鄘风·蝃蝀》:“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意思是说,西半天清晨挂着虹,从晨时到午时的大半天都要下雨。
《小雅·谷风》:“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意思是说,从山谷上面吹来的焚风,又热又干,所到之处,无草不死,无木不萎。
在这些诗句中,许多天气现象的概念使用正确,还表达了一些天气现象之间的关联发生的因果与过程。
《诗经》中还有聚落与城址选择,以及居住区规划的记载
《大雅·公刘》歌颂了周文王十二世祖先公刘的功绩。他带领周族迁居于豳地,便去察看地形,选择聚落居址。
公刘爬上山顶,又下来站在平地上,选择水源丰富、地形宽敞的地方,百泉在这里涌出,小河在这里经过,背靠山冈。于是,他就让周人在这里安安稳稳地住下来。
公刘带领人们在山的南坡开垦与整平土地,引泉灌溉。在较高的台地上建造城池和房屋,在这高台地附近有一块大平地,以资耕种。
由此诗反映出来,我们的祖先已能测定方向。《诗经》中说:“维南有箕,维北有斗。”南箕、北斗就是用恒星的位置来判别方向的。用此测定方向、测定一年四季。同时也反映出公刘时代已能选择农业发展、城市建筑的地理环境。
《诗经》中关于大地形状的概念和地壳变动的思想,集中反映了古人对地理现象的思考和认识。
《小雅·十月之交》里记录了公元前780年所发生的大地震:“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意思是说,雷电轰鸣又闪亮,天不安来地不宁。江河条条如沸腾,山峰座座尽坍崩。高岸竟然成深谷,深谷却又变高峰。
这一现象与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国语》卷一《周语》中记录的“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在时间和地震现象上都是吻合的。
《小雅·正月》记载:“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意思是,人说天空多么高,我却怕撞把腰弯。人说大地多么厚,我却怕陷把脚踮。反映了当时已有天高地厚的思想,是大地形状观念的反映。
在《诗经》里,不同地貌类型已形成了概念化的名称。如山、岗、丘、陵、原、隰、洲、渚等。对其上有植物覆盖的叫“屺”;没有草木的称为“岵”。
根据地表形态的不同,又在类型名称上冠以形容词。如“顿丘”是单独一个山丘;“阿丘”是偏高的山丘等。这表明那时人们对地表形态已形成粗略的分类概念了。
另外,对于湖泊和沼泽,也有了不同分类,如沼、泽、寒泉、肥泉、槛泉等概念。
《诗经》还有关于地形与植物相互关系的记载,比如记录了植物群落当中一种植物出现必有另一种伴生。
《诗经》中创立了乔木、灌木的名称。比如《周南·葛覃》中说“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周南·汉广》中说“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小雅·伐木》中说“伐木丁丁,鸟鸣婴婴,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等。此外还首记了植物的寄生现象。
《诗经》留下了大量的地名,大致可以分为山名、水名、城邑名和国名四类。
以山名为例,《诗经》中的山名与国名、城邑名不同,它比较稳定。今天可以确考的有“南山”,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曹县东南曹南山;“终南”,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南的终南山;“敖”,即现在的河南省荥阳敖山;“岐”,在陕西省岐山县;“旱”,在陕西省南郑等个山名。
对于研究我国对山地的开发,是有意义的。
总之,《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所反映的地理信息是非常丰富的,是了解我国古代地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