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英法俄三国革命的比较分析》 读书笔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6


革命,这个动荡变革的力量,常常重塑社会结构,如英国、法国、俄国等国家的历史篇章,以及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深刻改革与革命。深入研究革命,无疑为我们理解社会秩序的演变提供了丰富的多学科理论探讨空间。然而,作为研究对象,革命的普遍性解释和预测的科学性一直困扰着学者们。


西达·斯考切波,一位革命理论的革新者,他提出了比较历史革命理论,以非意志论的结构性视角为基石。与早期理论中着重意识形态分析不同,斯考切波强调革命并非简单的意志驱动,而是国内环境中的具体结构和动机的产物。他的理论跨越四代,从个案描述到多元因素的深入剖析,以法国、俄国和中国革命为例,揭示了农业国家阶级关系(地主-农民)、国家与阶级互动以及国际地位的复杂交织。


法国大革命</,在工业化的背景下,封建因素导致地主与农民、国家与统治阶级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王权的扩张削弱了贵族权力,但农民的不公感并未因此消除,反而加剧了社会紧张。这一过程揭示了革命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内外矛盾积累的结果。


在俄国,沙皇的改革未能根本解决农民与地主、国家的冲突,外部压力与内部改革的矛盾冲突引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农民起义和土地问题的交织,使得布尔什维克得以利用工人力量和土地法令赢得农民的支持,从而成功推翻了旧秩序。


中国革命,虽然地主阶级尚存儒家伦理,但鸦片战争后社会性质的剧变使得农民起义挑战皇权官僚体制,农民反抗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不仅旨在土地分配,更追求民族认同和现代国家的构建。


斯考切波的理论虽然富有比较历史的洞察力,但其对中国革命的严格定义引发了一些批评,认为其过于简化了变量。尽管如此,他的视角仍然强调了结构决定论,但忽视了革命中的主观因素和各国差异。赵鼎新则在结构与主观之间找到了平衡,强调变迁、结构与话语的相互作用。


三国革命各有特色:法国经历资产阶级化,而俄国和中国则催生了政党国家,政权的控制形式各异。在法国,大革命的核心是国家权力斗争和农民反封建,拿破仑时期则见证了军队、公民国家和社会职能的深刻转变。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通过集权和战时共产主义巩固政权,而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和根据地建设,最终实现了政权的稳固。


这些革命的共同之处在于:帝国体制的崩溃、外部压力和底层反抗触发了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自由主义政府的无力应对促使了革命的爆发。革命领导者通过动员群众,建立了新的政权,从而塑造了新的社会和国家面貌。尽管各有不同,但这些历史事件都揭示了革命如何通过复杂的社会动态,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和国家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