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潘家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9
1. 曾国潘
曾国潘 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他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虽笨,但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曾国藩幼从父学。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明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咸丰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以儒家思想治军,讲仁守义,自筹湘军,另立纲纪。他创作的《爱民歌》,使湘军士兵行为有所遵循。他写的《讨粤匪檄》文,号召“抱道君子”,“赫然愤怒,以卫吾道”,鼓动了不少知识分子脱下长衫,心甘情愿地投入同太平军的作战中。他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使清王朝得以生存。他学习西方文化,整肃政风,“匡救时弊”,心存高远,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廉服人心,远权避祸,重礼慎法,编织了最结实的关系网。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荐保举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余人,实现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业。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内,连跳七级,37岁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荣者,清代仅此曾国藩。他官做得最稳,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他官做得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誉。他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宁静致远,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范本。

曾国潘是怎么死的,死时是什么官职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

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

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 *** ,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

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垂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

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曾国潘的故事
曾国潘其人自从2007年初至今看了几本关于曾国潘方面书,在粗读之时再加以细细体味其经典之篇,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似乎大家都对他的家书颇感兴趣。

现在我把他的简介发在空间供大家一起分享:曾国潘,号涤生,溢文正,湖南湘乡人,1811年(有的记载是1810年,我现在还没搞清楚)11月26日出生在一个偏僻山村的地主家庭里,曾国潘有兄弟5人,他排行老大,另有一姐三妹,家中父母对他们兄弟严加 管教,希望他们能光宗耀祖。曾国潘的祖父自幼教育他们“君子在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器”,“人以懦弱无刚为耻,故男儿自立,必有倔强之气”他从小就发奋图强,6岁入熟读书,8岁学五经,14岁应童子试,22岁考取秀才,28岁才中进士(其中经过多次失败),初授翰林院检讨,1846年充文渊阁学士,次年升至内阁 学士兼礼部侍郎。

憎国盘年少得志,官运享通,10年只中连升十级,官至二品 ,他能获得那么快的升迁,关键在于他刻苦修身,对于儒家思想研究很深,对自己道德修养从没放弃过,甚至到年衰时期。他从小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

曾国潘立志求学,要求及严,抱负很高。他告戒几个弟弟读书要讲究“志 学 恒 ”有志则不甘下流,有知识则学问无尽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当清国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缕遭失败的时候,他自创的湘军却能扭转败局,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 称他是“学有本原,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棱霜”赞扬他是中兴地狱名臣“ 蒋介石和 *** 都对他崇拜至加,都一直对其毫无停息的研究。

将介石称之为他一生学习的楷模! 太平军被镇压下去之后曾国潘的势力极其庞大,清 *** 都为之担心,清 *** 曾有这样说发“走了一个李绣成,又来了一个曾国潘” 但曾国潘在此时以意识到其事态,便自裁湘军十多万以消除清 *** 对其反叛的顾虑。今有很多人称曾国潘为卖国贼,其实如果让我们换个思维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其实他正是一名刚正不阿至死效忠晚清的大忠臣。
曾国潘是个怎样的人?
中国最后一个理学名臣,以匡扶天下为己任,善于识人用人,为帅才,灭洪秀全。

从一个才华并不出众的平凡书生直到晚清担任首辅(大学士),在人臣之中,绝对的翘楚。可惜晚年在天津教案上栽了跟头,但是无论是他的朋友拥趸还是敌人,都敬服他严格的家教,坦荡的为人。

至少从修养做人的角度上讲,是天下人的榜样!我认为1,从历史的角度讲,曾国藩力挽狂澜,延缓了清帝国的灭亡:2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曾公给我们留下来很多文学作品,主要是家书一类的励志作品,指导人们该怎么做事做人:3,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曾公给我们留下了一种精神遗产,曾国藩的“慎独”精神影响深远。当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也是一种精神写照;4,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曾国藩对家人,对自己的孩子教育苛刻,苦口婆心,曾公之子亦有成就,其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学习;5曾国藩读懂了人性,看透了人心,从对我们成长的角度来看,其关于治心,养心,励志,进退,得失等方面所提出的告诫,值得我们选学。

关于对曾国藩有争议的问题是说其镇压太平天国,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问题。其实大部分战争是那些所谓的领袖,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百姓的生命,玩一种 *** 的游戏,游戏只成就了引导战争的领袖,跟着打仗的人只不过是瞎扯淡罢了。

其实是--时势造就了英雄,太平天国成就了曾国藩。
谁帮我介绍一下曾国潘啊
曾国藩(1811年11月21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

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补充] 曾国藩(1811--1872年),乳名宽一,名子城,又名国藩,字伯涵,号涤生。

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他科甲出身,后又授翰林院检讨,开始了漫长的仕宦生涯。

1847年即超擢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849年又升授礼部右侍郎,此后九年中,遍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掌管机枢军政大事,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创造了清廷任官的奇迹。而铸造曾国藩政治生涯顶峰的就是剿杀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

综观曾国藩的一生,他以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示严格砥砺自己,他一面笃于修身,精研理学,格物致知,雅好诗文,自成一格;一面又适应时势的要求,探讨解决内忧外患的治国方略,同时接受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倡导洋务。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 曾国藩的一生是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分不开的。

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革命风暴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 *** 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反革命武装不堪一击,完全丧失了抗拒革命大军的能力。

因此,清 *** 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1853年1月,清廷命曾国藩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团练。

曾国藩顾不得守制三年的大礼,积极行动起来,开始了他一生反对太平天国的事业。他知道,如果按照历来办团练的老办法,是对付不了大规模有坚强组织的农民力量的,因此他建议重新建立一支在绿营以外的正规军-湘军。

湘军的主要特点:一是利用封建宗法关系作为团结军队内部的纽带。湘军的官兵,大抵都是通过同乡、同族、亲友、师生等关系挑选募集。

各营只服从营官一人,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二是湘军的将领,大多选自受过孔孟之道熏陶,在科举道路上失意,一心想借军功猎取功名富贵的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

这些人平日以程朱理学相标榜,把保卫封建统治秩序作为自己奋斗的最高目标。三是湘军以“卫道”为名,实际上却是一伙杀人放火的强盗。

在长沙团练的时候,曾国藩因杀人很多,就已经得到了“曾剃头”的绰号。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领残的本性。

1854年初,湘军组成陆军十三营,水师十营,共一万七千多人,同年正式出师与太平军作战。曾国藩以自己的名义,发出了一道檄文,诬称太平天国为“粤匪”,说他出来镇压革命,不仅是为了保卫清王朝,而且是为了保卫整个的旧传统。

他号召一切“读书识字者”要为维护以孔孟为代表的名教而战。 曾国藩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1854年他率领湘军在湖南、湖北对太平军进行疯狂的反扑。12月,湘军进围九江,形势对太平天国十分不利,曾国藩得意忘形地叫嚷:“肃清江面,直捣金陵”。

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太平天国派石达开等率军西援,在湖口、九江战役中,痛歼湘军水师。1855年2日11日,太平军放火焚毁停泊在江面的湘军大船百余艘,夺得曾国藩座船,曾国藩走投无路,投水自杀,被喽罗救起,仓促逃入南昌,陷入太平军的包围之中,使他“呼救无人”,“梦魂屡惊”。

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变乱,湘军乘机卷土重来,12月攻下武汉,接着李续宾率领湘军主力投入江西战场,陷九江,进逼太平军重要军事据点三河镇。显然,曾国藩意图是先拿下武汉、九江,然后以湖北、江西为后方,同太平军争夺安徽,特别着重争夺安庆。

他认为只要占领安庆,就可以沿江东下,直取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1858年11月,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三河发起对湘军垢猛攻,三路大军包围了李续宾的大营,湘军大败,李续宾以下文武头目四百余人全部被歼。

曾国藩不得不承认:“三河之挫,敝邑阵亡达六千人,士气大伤!” 曾国藩的湘军,虽然在三河遭到惨败,但力量并未溃灭,他仍然坚持夺取安庆进取天京的战略。1860年曾国藩亲率湘军八万实现了对安庆的包围。

这时太平军击溃江南大营,东征苏、常,咸丰帝气急败坏,要曾国藩赶快发兵救援,但是他拒绝应命,说:“安庆一军,目前关系淮南之全局,将来即为克服金陵之张本”。为了解安庆之围,太平天国决定分兵两路,突入敌人后方,攻取武汉。

这一行动,引起了湘军内部的一片惊慌,有人主张撤安庆之围,回师救援湖北,可是曾国藩不为所动,仍坚持原议,说:“吾但求力破安庆一关,此外皆不遽与之争得失”。果然,太平军西取武汉的计划未能实现,而曾国藩孤注一掷,如愿以偿。

经过五个月的争夺,1861年9月。
曾国藩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世界上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正反两面性,特别是晚清重臣,后人对其评价好坏极为鲜明。曾国藩、李鸿章这两师徒,后世之人对其皆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曾国藩和李鸿章 是真正的实干家,不搞虚的,从实际的方面增强国家的实力。也有人说,他们是卖国贼,在外国人面前奴颜媚骨,不顾国家利益。有人说曾国潘,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给清朝续命, 实在是汉族人的耻辱。曾国潘这个人有这么多面,那么到底哪一面才是真正的他呢?

让曾国藩开始平步青云的功绩,应当就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看中国整个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每个王朝覆灭的先兆皆是农民起义。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汉末的黄巾军起义,元末 的各方起义,明末的闯王等等曾国藩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曾国藩趣事集曾国藩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曾国藩趣事集。到了清末,也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起义,此次起义发展之迅速,骇人听闻,短时间内就占据了半壁河山,甚至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此次起义,就 是太平天国运动。晚清之时,清廷腐败,社会黑暗,人民苦不堪言。在这么一种情况下,依靠天主教的教义,发展起了太平天国,期望建立一个平等共富的国家。
曾国藩想告诉四弟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曾国藩的四弟是曾国潢. 曾国藩屡次在家书中告诫曾国潢,要延续家风,不建议他踏入官场. 延续家风的曾国潢 曾国潢(1820—1886年).原名国英,字澄侯,族中排行第四.曾麟书第二子,捐监生出身.他比长兄曾国藩小九岁.而比其弟曾国葆大八岁.这样,在兄弟五人中,长兄在外读书做官,他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其他四个兄弟中的长者.所以他比其他几个弟弟懂事得早,办父亲料理家务所占去的时间当然要就多一些. 诚然,最初就父亲曾麟书来说,并非有意留下曾国潢持家务农,也希望曾国潢像其他几个儿子一样,科举成名,飞黄腾达,为曾族一门光宗耀祖.从而,曾国潢自幼就在父亲的塾馆读书学习.但他的天分不是很高,又因过早的担负起照顾祖父母及辅助父亲大人的家务重担,所以在科举奋途中并不是一帆风顺.1842年,在曾国潢22岁的时候,他就有意离开家乡去外边去边教书边习科举之业.对此,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首先肯定曾国潢在详尽的家书中表明的志向,“其奋发自励之志,溢于行间”.进而,他开导曾国潢:你想出外,这是什么意思呢?无非是说“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清净耳”.然而,出外如果专心从师问学,那么没什么影响;如果是出外边教书边习举业,则“耽搁更甚于家塾矣”.关键的问题是,一个人如果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冢,皆可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大约过了三个月时间,曾国潢经父亲允准与曾国葆到衡阳从师问学.曾国藩反复嘱咐他说:“但取明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也.”而且,还必须做到“从师必久而后可获益”,如果一年换一个地方,“欲求长进难也”.在约半年的从师问学过程中,曾国潢的确下过一番苦功夫,但求效之心太急.长兄曾国藩又在家书中告诫他:“此事断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只要能有耐力、有恒心,坚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愈欲速则愈锢蔽矣”.在长兄的多方开导之下,曾国潢注意掌握学习的方法,并在诗文方面用功较勤.过了一年多时间,曾国藩对曾国潢在作诗方面的长进感到非常高兴,同时又告诫他:“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再过整整一年时间,曾国潢等应试不中.为了让弟弟们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曾国藩决定让弟弟中的一两人到他身边去深造. 1845年10月下旬,曾国潢与曾国华双双来到京城,在长兄的督教之下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在这一年多点的时间里,曾国潢在学业上有了大的长进.据曾国藩在家书中叙述说:“四弟、六弟皆有进境”;“四弟近日读书,专以求解为急,每日摘疑义二条老问”.同时,他又为“男煮药求医及纪泽教书独任其劳”.而且,在书法方面,曾国潢的进步也很快.1846年11月中旬,曾国藩因朝廷有“诰轴用宝”决定让曾国潢亲自将诰轴送到父亲大人手中.然而,曾国潢不愿放弃温习举业的大好时机而南归.曾国藩于是仿照曾国华捐纳国子监生之例,为其捐此资格,“四弟亦欣然感谢,且言愿意在家中帮堂上大人照料家事,不愿再应小考”.从此之后,曾国潢专心辅助父亲曾麟书照料家事,再也无意于科举之业了. 自曾国潢于1846年底从北京回到家乡之后,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叮嘱他,要在家里好好帮助父亲、叔父管理家事,时时不离祖父左右.并且希望他在细心料理家事,督促弟弟们读书的同时,“须时时看《五种遗规》”,以培育自己主持家计的素质.“现在我不在家,一切望四弟做主.”此后,如果假家中兄弟不和,妯娌不睦,后辈骄恣不法,都是你曾国潢这个做大弟的罪过.他反复告诫曾国潢责任重大,应当以身作则为子侄做出个还样子:“我家将来气象之兴衰,全系乎四弟一人之身.”曾国潢牢记长兄的嘱托,尽心于家事,并且处理的很有条理.在服侍祖父曾兴冈方面,他做到尽心尽孝.1848年7月起,曾兴冈已瘫痪在床,手足不能动弹,曾国潢日夜伺候不离左右.他在给长兄家书中表示:“其中不无艰难处”,但“为子孙应该如是也”.在督促诸弟读书做人方面,他则细心加以开导,毫无烦躁之情.1848年9月上旬,曾国潢去信给在省城的曾国荃和曾国葆,“伏望沅弟凡进场一切,或考或引见”,在仪表方面必需讲究,诸如要穿体面的衣服,到学院门口时须坐在轿子内不要轻易下轿:“一则可以静养片瞬,一则锋芒不使县露,免旁人生忌心”.1851年7月中旬,曾国华、曾国葆面临乡试.曾国潢写信给他们,反复叮嘱说“此时正当考试,应酬甚繁,又值夏天,两弟宜少渡河,保养身体,待乡试鏖战也.”弟弟们的学习和生活用品,他都想法设法及时送到,尽到了父兄应尽的责任.在帮助父亲大人在乡间的交往应酬方面,他也尽力而为,妥善处理.所以.曾国藩在家书中赞赏他“忠信见孚于人,可喜之至”,并且怀着兴奋的心情托付曾国潢:“此后进而乡党,远而县城省城,皆靠澄弟一人与人相酬酢.”在教育子侄读书做人以及婚嫁各方面,他更是花费了更大的心血. 1851年1月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于广西后,其影响很快波及湖南.湘乡境内相继发生几起小规模的会党起事,曾国潢立即帮同父亲曾麟书组织乡团,并配合湘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