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及答案

9个

第1个回答  2013-07-06
(一)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10分)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福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15.“大白菜文化”指的是什么?(3分)
16.在胡同文化中,北京人是易于满足的,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下面这段话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这一特点。请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分析这段话的好处。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4分)
17.“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结合上下文说说它精彩在什么地方?(3分)(二)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15分)
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碎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们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上休息一会吧。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样飞涌出来。甚至毋须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18.“这些传记中的人”所指的一种人是( )
A.“以思想与强力称雄”的人 B.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C.毕加大佐与蒲尔民族 D.不幸的人们
19.下列表现不属于“这些传记中的人”的基本特征的一项是()
A.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蹉跌而不改初衷。
B.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
C.既有顽强的毅力,更有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
D.汲取名人的勇气做自己的养料,心灵得到求助而走向成功。
20.“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下列观点与这句话不相吻合的一项是()
A.逆境更易于造就英雄,更易于促人奋斗。
B.富有毅力则顽强奋斗,身处患难则奋斗不止。
C.前一个“成为伟大”是进行超人斗争而取得成功,后一个“成为伟大”是指一直从事超人的斗争。
D.前一个“成为伟大”是指取得成功,后一个“成为伟大”是超人的斗争。
21.侧重表现“内心为之碎裂”的一项是( )
A.在悲惨的命运之中不能成功 B.贫穷与疾病缠绕自身
C.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 D.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
22.“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的含义是什么?

(三)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18分)
为自己减刑(余秋雨)
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应邀到监狱为犯人们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平日都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上好机会。”
几年后,我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嘿,我出来了!”我一听是他,便问:“外语学好了吗?”他说:“我带出来一部60万字的译稿,准备出版。”
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我相信他是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了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时度日如年,而获得一本棋谱后日子过得飞快。外语就是我这位朋友的棋谱,轻松愉快地几乎把他的牢狱之灾全然赦免。
真正进监狱的人毕竟不多,但我却由此想到,很多人正恰与我的这位朋友相反,明明没有进监狱却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自我减刑、自我赦免。我见到过一位年轻的公共汽车售票员,一眼就可以看出他非常不喜欢这个职业,懒洋洋地招呼,爱理不理地售票,不时抬手看看手表,然后满目无聊地看着窗外。我想,这辆公共汽车就是这位售票员的监狱,他却不知刑期多久。其实他何不转身把售票当作棋谱与外语,满心欢喜地把自己释放出来呢!
对有的人来说,一个仇人就是一座监狱,那人的一举一动都成了层层铁窗,天天为之而郁闷仇恨、担惊受怕。有人干脆扩而大之,把自己的妒嫉对象也当作了监狱,人家的每项成果都成了自己无法忍受的刑罚,白天黑夜地独自煎熬。
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环顾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眉眼间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老友长谈,苦叹一声,依稀有锒铛之音在叹息声中盘旋。
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呢?
23.为什么说:“这辆公共汽车就是这位售票员的监狱” 呢?(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第四段中“棋谱和外语”指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文中“象棋的故事”和售票员的例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说说它们分别表明了什么意思?(6分)
答:①叙述“象棋的故事”是为了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列举售票员的例子是为了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展开联想,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物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深刻的主题,使人受到启迪。
B.人进了监狱不要紧,只要能学习一种技能,就会有被减刑的可能。
C.要想为自己减刑,除了自己的争取之处,还得依靠外界的帮助。
D.禁锢思想的监狱比禁锢肉体的监狱更能束缚人。
E.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语言朴实而含义深邃,耐人寻味。答案(一)
15.语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16.从内容方面说:作者选择的几类物品很有代表性,窝头等都是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作为食品根本不是什么高档货,可北京人却异常满足,这就有力地写出了北京人对物质要求不高的特点。从形式方面说:列举的食品,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滴几滴香油——虾米皮熬白菜,虽说一样比一样好,但这一切根本都还不算上品,可北京人对这些东西的态度却是“就知足了——就不错——那还有什么说的——可以待姑奶奶——嘿!”喜悦和形神、满足的样子似乎就在读者面前。运用短句,表情达意爽快利落,不拖泥带水,显得非常干脆。
17.通过这个典型的细节写出了住在胡同里的北京人睡不着,不烦躁,不起急的特性,从而很好地表现了胡同文化“忍”这一精义。
(二)
18.C
19.D(是学习“名人”的人的行为)
20.D(“成为伟大”重在进行超人的奋斗,不重在成功;上文的“显得伟大”才重在成功)
21.C(ABD侧重自身的“生活为之戕害”,自己有难凭毅力克服之;同胞有难自己无能为力,因而“内心破碎”)
22.是指阅读《名人传》,贝多芬、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等人就相当于在自己身边一样。
(三)
23.他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自己减刑、自我赦免,度日如年。(4分,意思对即得分,表达不通顺,酌情扣分)
24.使日子轻松愉快的释放点(或:充实有意义的精神生活)(4分,意思对即得分)
25.①人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3分,意思对即得分)
②人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3分,意思对即得分)
26.B、C(4分,每错一处扣2分)(四)树皮说 姚克明  人皆有脸,树岂无皮;脸有脸相,皮有皮相。可惜,人们往往只注意观赏树叶和花序,忘了树皮的存在。树种有千万,树皮就有千万种,好比世界上人有亿万,脸相就有亿万张,绝无雷同。  非常有意思,树皮往往显现出树的个性。樟树长寿,树皮苍黑凝重,纹路细细密密,整整齐齐,排列有如竖鳞,录下无数岁月里风刀霜剑的刻工,那是一片历经沧桑的象形文字。竹树清俊,树皮光滑无斑,每一个节凸凌然,表现出污浊不沾、宁折不弯的节气。芭蕉是热带的子孙,穿着凉爽、简便,树皮是一件经常褪去又换上的衣衫,不时露出光溜溜的肉身,它于潇洒之间散发体温,又于狂放之中储存生机。杜仲的树皮很不起眼,灰褐如土,也无花斑,殊不知它是一树之宝。只要折断一小块薄薄的树皮,就会看到充满韧性的无数银丝。这就是国人皆知的药材,补肝肾,强筋骨。它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杜仲胶,绝缘性强,又能抵抗海水的侵蚀。  当然,树皮最可贵的共性在于它们坚韧不拔的献身精神。风吹雨打,日晒冰封,它们不辞苦难,无怨无悔,担当起维护生命的重任。人们经常赞美树根输送养分;赞美绿叶呼吸自如;赞美花朵芬芳美丽;赞美果实延续生命;假如没有树皮甘愿充当树木保护层,大树恐怕早就枯萎、死去了。遗憾的是,人们经常研究大树的年轮,感叹大树生命力顽强,感叹造物主伟大,却忽略了包裹着年轮的树皮不知几经风化剥蚀了多少层!  倘若再仔细深究,我们就会发现,树皮对于人类的馈赠也是一种无私的殉道。如今,衣冠楚楚的人们,大概已经忘记了小学课本上就写着,自己的远祖曾经以树皮作薪、取暖、果腹。一页又一页史书上却是记载着,不知道有多少灾荒之年的生命,依靠树皮而得以延续。假如抛却审视美丑标准的陈规陋习,人们就会不断看到自己身边到处有着这位并不漂亮的朋友的影子。它虽已粉身碎骨,却又重生,面目全非,精魂犹在。譬如说,有人每天幸福地在装横精美的新房里生活起居,是不是注意到衣柜、壁橱之中就有着树皮制成的夹板?有人每天读书看报写字,面对着一页页纸张,是不是想到早在二千年前纸张就是树皮的化身了?成就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东汉蔡伦,就是依靠树皮作为重要材料,造出纸张,大大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化。树皮并不声张,只是默默奉献,历史却是石破天惊,永不泯灭!  看来,树皮为大千世界提供的哲学意蕴是深邃、奥妙的。“看事物不要只看表面现象”,似乎是一句格言;树皮却另有别说:表面现象并不仅仅表现表面。
  1、《树皮说》的“说”是______________,与此相同的是古代名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中的“说”。
  2、第①段中说“树种有千万种,树皮就有千万种”,“绝无雷同”,表明树皮______________,与②段中的______________一句相应。
  3、第②段写了樟树皮、竹树皮的□□和它给人的□□,写了杜仲树皮的□□,由此来表现不同树皮的□□。
  4、第③段从树皮_______________的角度,第④段是从树皮______________的角度,来表现树皮的共性,即______________。
  5、联想有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本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从而突出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中划线的两句话是否予盾?请写25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 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马说》;《师说》(《爱莲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2、各具有其特殊性(意对即可)“树皮往往显现出树的个性;”3、外形;感觉;(感受)功用(作用)个性4、保护树的生命对人类的贡献;坚韧不拨的献身精神5、对比联想;因果联想;树皮对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贡献(意对即可)6、本质上并不予盾,表面现象是本质的外化,透过现象可以看到本质。(要点正确即可)(五)  小鱼与波浪 林清玄  一条小鱼浮出水面看蓝天,偶然间遇到了波浪。  小鱼便与波浪在海面上游戏,随着波浪上下起伏、汹涌前进。  小鱼在波浪里兴奋得大叫:“你每天都过着这么刺激的生活吗?简直太棒了。”  波浪说:“岂止是每天过这样刺激的生活,几乎每一刻都这么刺激呀!不有更刺激的,要有潮汐变化,或者狂风暴雨,那才真是兴奋得心脏都会跳出来!”  小鱼说:“真希望我也每天随着风雨、潮汐流动,不知道有多么好!”在波浪中游戏的小鱼,很快就累了,他对波浪说:“波浪,我想到海底安静安静,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去呢?”  波浪还来不及回答,就被一个大浪冲到很远的地方,小鱼只好自己潜入海底,休息去了。  小鱼每天都上来和波浪游戏,每次都邀请波浪到海底去,但波浪总是没有回答,就被冲走了。  这一天,小鱼下定决心要问明原因,他问波浪说:“我要到海底安静安静,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去呢?”问完话,小鱼就紧紧牵着波浪的裙子,被冲到很远的地方。  波浪无奈地说:“我也很想到海底安静一下,可是不行呀!波浪只能活在海面上浅浅的地方,进了海底就死了。而且,我们波浪是不自由的,被后面的浪推着前进。一起风,跑得快累死了;潮汐一变,又被拖得全身发颤。真希望我能变成小鱼,潜入深深的海底,休息休息……”  波浪还没有说完,突然被一个大浪打到几丈高,小鱼吓得一溜烟钻进平静无波的海底。  小鱼心里想着。“像波浪这样生活,实在太可怜了,连一刻也不能安静,又不能自主。还是做一条小鱼比较好呀!”
  1、根据前文看,第5段中横线上应有的短语是______________,这说明小鱼想追求______________的生活。
  2、第⑥段在全文结构上所起的是______________所用。小鱼“很快就累了”,要到“海底安静安静”和第⑤段形成了________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__。
  3、⑦、⑧两段主要突出“波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引出它对______________的渴望。
  4、段11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A、勇往直前B、无拘无束C、不由自主D、情不自禁
5、从全文来看,为什么“还是做一条小鱼比较好呀”?
  6此文是一篇内涵比较深厚的寓言,说的是人生问题。请你写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的感想和认识。 参考答案:  1、能变成一个波浪;充满刺激、兴奋(意对即可;“刺激”不少)2、转折(或“承上启下”、“过渡”)对比一味的追求刺激是不可能的,因为生活还必须有休息和安静(意对即可,注意与“怕苦怕累”无关)3、匆忙、没有自由;必要的休息和宁静(无“必要的”应扣1分)4、C 5、波浪虽有刺激、兴奋,但没有休息和宁静,更重要的是没有自由。而小鱼有自由,可以追求刺激、兴奋、快乐的生活,又可以享受必要的休闲和宁静6、略,只要从文中引出,能自圆其说即可。
第2个回答  2013-07-06
谁在催生“海底沙漠”答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