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学习大学语文的体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6-29
叶圣陶一篇童话《书的夜话》中一本破书的叹息如迷糊灌顶一样让我猛然一惊,那本历尽千载的书更换了无数个主人,它的历任主人耗尽心力去学习钻研它,然后再把它传给他们的学生,这样一代代传下去,他们从青春年少到垂垂老矣,重复着“吃进去又吐出来”的动作,却没有创造出自己的东西。

吃进去又吐出来,这不正是说的上无数年的学然后又去教书的老师们吗?如果做老师没有自己的创造那不像盖房子时传递砖头的小工吗?

上周去学校试讲,要给我排大学语文的课,我准备了一篇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从山水游记里能看到柳宗元虽受到世俗的排挤和践踏,在现实生活中失败落魄,但他坚定不移的相信自己是人中君子,他以傲岸的人格俯视尘俗,并把高出于丘山的西山引为知己,他在歌颂西山的高峻超拔正是表达自己卓然独立的优越感。这样的自信、自恋,我在屈原的《离骚》中也有强烈的感受,屈原为世所不容,但他从来没有怀疑自己,也不愿屈身迎合,他的自我评价中,是一位身披香草内心高贵丰美的高士。

我觉得语文对于一个人的终极意义就是从文学篇章里获取思想营养、人格力量,来塑造我们的灵魂和精神,我们每个试讲者都只有半小时,我没有用来串讲课文,而是从柳宗元不同类的作品中探究他的思想,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精神启迪。但教授们对我的点评和建议是:讲课一定要平实严谨,逐字逐句的讲解最能见功夫,你如果不讲学生就不懂。讲课时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答,学期末要考试的。

我谦逊的接受教授们的指点,感激他们给我指出了讲课的方向,深刻检讨未能脚踏实地严谨的做学问。

但我也有自己的想法,不敢在教授、领导们面前置辩,就写到这里吧:

课本上有详尽的注释,网上一搜就有文言文、现代文的对照翻译,课文内容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大学老师还要逐字逐句的讲解课文与中学有何异?中学生逐字句的听讲解是迫于考试,大学生无需再参加高考,谁还愿意去背那些过时、生僻、枯燥、小儿科的注释翻译呢?对于非中文专业、对古文又没有特别兴趣、而且没有考试压力的学生们而言,他们会有耐心、兴趣去听讲解课文吗?

我们真应该思考一个基本的却被忽略的问题:我们学大学语文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其实这是一个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大学之前,学生们已经有了十几年学语文的积累,大学之前的学习是为了把文章看懂、理解,而大学之后,语文学习中“看懂、理解”的部分该让学生自主解决,而老师该做的就是启发思想、分享心得,而不仅仅是把课本的内容“吃进去又吐出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