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的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9

地名由来

宋熙宁(1068)元年,陕西秦凤路副督总管杨文广筑大甘谷口寨(今甘谷县杨家城子下村北),朝廷赐名“甘谷城”,又于擦珠谷筑一大堡(今什川乡李家坪古城遗址),朝廷赐名“通渭堡”,因牛谷河通往渭河而得名。

历史沿革

通渭历史悠久。

据发掘文物证明,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通渭这块土地上。

夏、商、西周时期,通渭地为羌人所居。

春秋和战国前期,通渭地为襄戎地。

战国后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置陇西郡,通渭地属陇西郡(治今临眺)辖。

秦统一后,通渭地仍属陇西郡辖。

新莽篡汉,改天水郡为镇戎郡(仍治平襄),改平襄县为“平相县”西汉更始元年至东汉建武八年,成纪(今秦安县北)人院嚣聚众10万反莽,在平襄建立割据陇右诸郡的西州政权达10年之久。

东汉收复平襄后,平襄县仍属凉州刺史部天水郡辖。

永平十七年,天水郡更名汉阳郡(移治冀县,即今甘谷),平襄县为汉阳郡辖。

中平五年,分置南安郡(治今陇西县东南),平襄县改属南安郡辖。

三国时,曹魏从平襄、略阳县分置临渭(治今秦安县东南)、清水县,合4县立广魏郡(治临渭),属雍州辖。

晋时,平襄县属秦州略阳郡(治今秦安县陇城)辖。

《晋书·地理志》载:“略阳郡,本名广魏,泰始中更名焉。”晋末大乱,郡县归属无定。

前赵、前秦时,平襄县犹存。

西秦时,还两次见于史册。

此后,平襄县废。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统一北方后,平襄县地属秦州天水郡显亲县辖。

永安三年置渭州(今陇西),平襄县地改属渭州南安阳郡(治桓道)中陶县辖。

西魏初,平襄县地属北秦州(今秦安县西北)辖。

废帝三年(554),改北秦州为交州,平襄县地属交州安阳郡(治今秦安县北)乌水县辖。

北周(557-581)因之。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交州为纪州。

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并乌水县入长川县,平襄县地属陇西郡长川县辖。

唐武德元年,复改陇西郡为渭州,平襄县地属渭州长川县辖。

贞观三年(629),并长川县入陇城县,平襄县地属陇右道秦州陇城县辖。

宝应二年(763),渭、秦等州被吐蕃占领。

大中三年(849)大破吐蕃,光复平襄,属秦州。

宋初,西边疆域只达秦州夕阳镇(今天水新阳镇,未过渭河,平襄县地被西夏和吐蕃占领。

时,宋以秦州,继以古渭州(今陇西)为据点,逐渐向西开拓。

天禧二(1018)置安远寨(今属甘谷县),属秦州。

治平四年(1067)置鸡川寨,属秦州。

熙宁元年,杨文广于擦珠谷筑一大堡,十二月城成,宋廷赐名“通渭堡”。

熙宁五年(1072),升通渭堡为通渭寨,领者达(后演变为“哲达”)、漆麻、本当、扑麻龙、达隆5堡,属熙河路通远军(今陇西)辖。

崇宁五年(1106)升通渭寨为通渭县,属巩州。

天会五年(1127),金在通渭境内置通渭、鸡川、甘谷3县。

通渭属临挑路巩州辖。

元至元七年(1270),并鸡川县入秦安县,废甘谷县,于秦州属伏羌城置伏羌县(今甘谷),通渭县移治今城区,属陕西行省巩昌路辖。

明洪武二年(1369),总兵徐达西征至巩昌,时通渭为元主簿杨忠所据,徐差万户董提招杨归附。

通渭县属陕西行都司陇右道巩昌府辖。

清初,因明制。

康熙二年(1663),通渭县属陕西右布政使司巩昌府辖。

康熙七年,通渭县属甘肃省巩昌府辖。

康熙五十七年,县城覆没,县署临时移治西关。

雍正八年,县署又临时移驻平凉苑马寺属安定监(今马营)。

同时,割安定监属通渭,巩昌府辖。

乾隆四年(1739),在旧城址始筑新城,即今县城。

乾隆十三年(1748)城成还治,仍属巩昌府。

中华民国2年3月,废府设道,通渭县属甘肃省陇南道(旋改渭川道,治今天水)辖。

民国16年(1927)7月,改道为行政区,通渭县属甘肃省渭川行政区辖。

民国30年(1941)8月,改渭川行政区为廿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6日,县城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渭县属甘肃省天水专区辖。

至1955年10月22日改属甘肃省定西专(地)区所辖至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