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里为何能准确预言日本侵华战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9

蒋百里,名方震,字百里,浙江人,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国防理论的奠基人。

蒋百里13岁时父亲亡故,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庭生活困苦。中日甲午之战,深深地刺激了蒋百里。15岁时他经常手捧《普天忠愤集》,挑灯夜读,读至热血沸腾处,放声痛哭,泪如雨下,立誓为国效命。1898年,戊戌变法,16岁的蒋百里考中秀才。受维新思想的影响较深。

1901年蒋百里东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在日本军校期间,蒋百里、蔡锷、张孝准三个人被日本人称为“中国三杰”蒋百里与蔡锷同庚,在日本留学期间一同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两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遂结成生死之交。蔡锷是梁启超的弟子,那时梁启超在日本避难,由蔡锷介绍,蒋百里结识梁启超并拜他为师。梁启超对蒋百里的文学才能分外赞赏。蒋百里一向视梁启超为恩师,执礼甚恭,但在革命与改良问题上,却从不含糊,敢于同恩师公开论战。

蒋百里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时候,在军事考核中,轻松夺魁,当着日本毕业生的面,从日本天皇手中将代表第一名的日本天皇御赐佩剑给带走了,因为根据日本军部规定,士官榜首由天皇亲自赐刀,日本人全引以为荣。此次为中国留学生所得,引起了不少日本人的怨恨。所以,此后日本人规定步兵科中日学生分开授课,以防中国学生再夺锦标。”而他的这些日本同学后来有很多是二战中日本陆军的主要将领。

1906年,蒋百里回国后应清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邀请担任东北新军督练公所总参议,筹建新军,同年蒋百里被公派德国研习军事,成为兴登堡将军(后为德国总统)下面的连长。后为德意志国防军第七军营长。1911年武昌起义后,回国任浙江都督府总参议。民国成立,调任陆军部高等顾问,以及袁世凯的总统府一等军事参议。

袁世凯曾与蒋百里彻夜长谈,并听取蒋百里的建议组建了“模范团”。1912年,袁世凯任命蒋百里出任当时中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官学校校长,授少将军衔。蒋百里赴任之际,就承诺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学生训练成最优秀的军官,如不效,则当“自戕以谢天下”。并赠每人一册梁启超所著《中国之武士道》,以奖掖军人当勇武善战、忠于国家。蒋百里要办一流军校的理念,与北洋政府把军校当摆设的设想完全南辕北辙。蒋百里立志想要将军官学校办好,但当时的北洋政府却只当军官学校是个幌子,并没给军官学校的学生应有的待遇。半年之间,经费屡屡克扣,蒋百里未能兑现赴任之初对学生们许下的承诺。

在1913年6月18日,蒋百里召集全校两千余名师生训话。他站在尚武堂石阶上一脸沉痛:“初到该校,我曾宣誓,我要你们做的事,你们必须办到;你们希望我做的事,我也必须办到。你们办不到,我要责罚你们;我办不到,我也要责罚我自己。如此看来,我未能尽责……”他勉励学生们,无论如何都不要对国家失望,因为他们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责任便是要带领国家走出这方泥潭。讲完话后蒋百里便举枪自杀。蒋百里身边的勤务兵见况不好,便冲上去夺枪。幸亏是勤务兵的这一动作,使得枪口一歪,子弹擦着心脏而过,后经抢救蒋百里脱离了生命危险。蒋百里在保定军校时就以日本为假想敌训练新军,并培养了一批在民国时期叱咤风云的将帅人才。

1916年袁世凯称帝,蒋百里和蔡锷、张宗祥等11名将领秘结同盟,先后南下组织反袁护国。这中间,蔡锷因受到监视,乃采取蒋百里的妙计深居简出、吃花酒做出一副醉生梦死之态,乃至家人反目而走减轻了袁的疑虑,然后突然逃走,到云南组织讨袁战争,同盟中人曾担心袁派人追杀蔡锷,蒋百里却胸有成竹,道“老袁用错了人”,原来他已知晓袁世凯派出追杀的是陈仪,也是同盟中的一员。后蒋百里协助老同学蔡锷讨袁。袁世凯死后,陪蔡锷去日本就医,蔡锷因喉病逝世于日本福冈,蒋百里时在其侧,代拟遗电,并护送灵柩回湖南安葬为之料理丧事。

1917年蒋百里任黎元洪总统府顾问。首次撰写军事论著《孙子新释》、《军事常识》等,出版后成为当时军校的教辅。

1918年至1919年,与老师梁启超一同赴欧洲考察,1921年,蒋百里将欧洲考察的成果写成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找他的老师梁启超为之作序,梁启超认真阅读了《欧洲文艺复兴史》,梁启超认为写得太好了,他认真思考了序言的写作。思考成熟后,奋笔疾书。这一写,便不能自己,竟一口气写了五万多字。而蒋百里的《欧洲文艺复兴史》全书也只有五万字。序言比正文字数还要多,梁启超觉得将这篇文章作为序言显然不合适了。于是,他又再次动笔写了一篇比较短的文章作为蒋书的序言。而将那篇五万字的“序言”定名为《清代学术概论》单独出版,并请蒋百里为此书写序言。师徒二人相互作序的这两本著作在当时都成为“名著”,出版之后轰动一时。而这件文坛趣事也经常被人提起,被传为佳话。

1923年,蒋百里从北京返乡葬母,后由津浦路北上,车过徐州时,他指着窗外对同行的学生龚浩说: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和日本必有一战,一旦战事爆发,津浦、平汉两线将被日本占领,中国国防线大体应北起太原,经洛阳、襄阳、衡阳这三阳线,是为东部平原与西部山地的连接地带,日后可作抗击外敌入侵。龚浩听了不以为然,以为老师杞人忧天。十四年后,抗战爆发,半壁江山沦陷,已任第一战区参谋长兼河南省建设厅长的龚浩感念万千,才知道当年老师在车上的这席谈话是老无师对中国国防的研究之深入。

1937年初蒋百里军事论著集《国防论》出版。在《国防论》中,一个主要观点是“用空间换时间,行持久战,通过时间的消耗拖垮日本。他在其他著作及言论中阐述的对日战略,归纳起来有三 :第一,中国对日不惧鲸吞,乃怕蚕食,故对日不应步步后退,而要主动地实施全面抗战,化日军后方为前方,使其无暇消化占领区,从而使日本无法利用占领的地区提高战力;第二,主动出击上海日军,迫日军主力进攻路线由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南北路线改为沿长江而上的东西路线,从而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与湖沼地利,抵消日军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第三,以空间换时间,行持久战,通过时间的消耗拖垮日本 。具体做法为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

事实上,蒋百里虽然在1938年早逝,中日的战争发展,恰恰按照他的预料进行,日军恰似按照他预料的线路,自东向西,前进到湖南,而后陷入中国泥沼式的持久战中不能自拔,直到战败。战役上,中国失利的例子虽多,战略上,日军的失败早已注定。这也反映了他对两国实力与战略态势的准确把握。他在逝世前不久发表的文章中,更掷地有声地提出了今后中国对日战略的指导方针——“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它讲和 !”

蒋百里在《国防论》的扉页上写道:“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在抗日战争中,蒋百里“中国是有办法的”这句名言,大大鼓舞了全国军民齐心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韧性战斗精神。

1938年11月4日,蒋百里病逝于广西宜山,后就地下葬,在日本投降后的1948年11月17日,蒋百里将军的灵柩移葬杭州万松岭。迁葬起棺时竟然发现蒋百里将军尸身不朽,众人皆泣不成声,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顿时放声大哭:“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国战胜矣!”一句话让现场哭声一片。

纵观蒋百里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在世时的军衔是中将,去世后被国民政府追授为上将,蒋百里一生从未直接带兵打过仗,却被称为民国第一军事家,他的很多学生都是民国政府的上将军衔。在世时蒋百里的军事理论被民国的军阀和民国政府们采用,但是却没有人肯把兵权交给这样一个 有信仰、有理论、有人脉、有信众的人。

蒋百里是一位战术家,就是因为他提出的抗战策略,利用我国的多山多水的复杂地形和日军打消耗战,游击战。这也直接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占领中国的计划, 蒋百里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提出的中国对日本作战的战略方法,这一功绩将永垂史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