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蒂迈鱼数量多吗

对它很感兴趣,想多了解它,大家给点意见啊

第1个回答  2014-08-10
长期以来,科学界一直以为包括腔棘鱼类在内的总鳍鱼类早在白垩纪早期就已从地球上灭绝消失了,人类只能通过地层中的化石来对这一类鱼形脊椎动物豹窥一斑。20世纪30年代末,一位名叫拉蒂迈的小姐打破了这一“死寂”,发现了第一条“活生生”的腔棘鱼类。 拉蒂迈小姐当时担任南非罗兹大学一位解剖学教授的助手,经常到海边的渔港去为教授收购一些鱼类来制作标本。1938年12月下旬,圣诞节将至,教授回家度假去了,拉蒂迈小姐却并没有因为圣诞节的即将到来而停止工作。22日这一天,她又来到了渔港,在一筐筐刚从海里打上来的鱼里翻来看去。忽然,有一条鱼引起了她的注意。一般的鱼(包括软骨鱼和此前已知所有的硬骨鱼)的鳍都是直接长在身体上的,可是这条鱼的鳍却与众不同,它的鳍都是长在一条条胳膊或腿似的附肢状结构上,然后这些附肢状结构再与身体相连。拉蒂迈小姐立刻意识到这条鱼的不同寻常——这样结构的鱼不正是四足类脊椎动物起源于鱼形脊椎动物的一个良好佐证吗?拉蒂迈小姐立即向渔民买下了这条鱼。可是,当时学校已经放假,实验室已经封了门,无法取出用于浸制和保护标本的福尔马林等药剂。情急之下,拉蒂迈小姐买了几公斤盐,将这条鱼像腌咸鱼一样地里里外外涂抹起来——这是当时条件下唯一的保护防腐办法了。 圣诞节过后,教授度假回来,拉蒂迈小姐兴冲冲地将这条鱼拿给他看。此时,由于在盐的作用下脱水变干变硬,这条珍贵的“咸鱼”几乎只剩下鱼皮和里面的鱼刺了。即使如此,教授还是马上就意识到了这条鱼的意义并进行了研究,认为这条鱼应属总鳍鱼目腔棘鱼亚目。原来被认为已经灭绝了1亿2千万年(白垩纪早期)的动物突然被发现仍然生存在地球上,而且这种动物还与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四足类脊椎动物的祖先有关,怎么能不让人心情激动!为了纪念拉蒂迈小姐对科学、对人类知识宝库做出的这一重大贡献,教授将这条鱼及其所代表的物种命名为拉蒂迈鱼。 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拉蒂迈鱼标本,教授登广告悬赏:谁能再捕到一条拉蒂迈鱼送给他研究,将得到100英镑的奖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款项);他还在当地一带贴了许多有关拉蒂迈鱼的招贴画,以便引起渔民的注意。但是,拉蒂迈鱼毕竟太稀有了,以至于直到14年后的1952年,才有信息说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方向的科摩罗群岛中的安朱安岛附近海域里,渔民又捕到了第二条拉蒂迈鱼。 消息传到南非,当时的南非总理立即下令,派军舰和军用飞机去取回这条珍贵的鱼。当载着第二条拉蒂迈鱼的飞机降落在南非首府开普敦机场的时候,南非总理亲自赴机场迎接。可见,拉蒂迈鱼是多么的贵重。当时,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噢,我们的祖先原来就是这个样子” 此后,拉蒂迈鱼仍不断有所发现,但迄今为止,全世界也只发现了200条,而且其分布区仅限于非洲南部马达加斯加岛附近海域。 拉蒂迈鱼之所以珍贵,不仅仅因为数量稀少、分布区狭窄,更重要的是它所隐含的科学意义。本世纪以来直到80年代前,科学界一直认为总鳍鱼类中的骨鳞鱼类是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而拉蒂迈鱼是骨鳞鱼的近亲,它的现生种类的发现,无疑对研究脊椎动物由水上陆的进化提供了解剖学上的重要证据。现在,虽然我国学者已经否定了骨鳞鱼类是四足动物祖先的理论,拉蒂迈鱼不再是四足动物祖先的直接近亲了,但是,拉蒂迈鱼对于了解腔棘鱼类乃至总鳍鱼类的解剖构造、生活习性和进化关系等仍然有重要意义。因此,拉蒂迈鱼仍然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珍贵的“活化石”。 1982年,科摩罗政府将一条珍贵的拉蒂迈鱼浸制标本赠送给我国。这条国内唯一的拉蒂迈鱼标本就保存并陈列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为公众开放的科普园地——中国古动物馆的一层展览大厅内。 拉蒂迈鱼的发现,立刻轰动了科学界。因为总鳍鱼类分两支,一是骨鳞鱼类,一是空棘鱼类,而骨鳞鱼类的成员当时被认为与“从水到陆”有关。此前,人们只知道总鳍鱼类的化石代表,从未见过现生标本,而今却突然冒出了原被认为早在距今1亿2千万年前(白垩纪早期)就已绝灭了的空棘鱼类的现生代表——活化石,怎不教人心情激动!科学家们期望从它身上获得有关从“鱼——两栖”更多、更具体的知识。 为要获得更多、更好的拉蒂迈鱼标本,第一件标本的研究者南非罗兹大学鱼类学家詹姆斯·史密斯教授登广告悬赏:谁能再送他一条拉蒂迈鱼,将得到100镑奖金。并在当地一带贴了许多有关拉蒂迈鱼的招贴画,以便引起渔民们的注意。14年后,1952年12月20日夜,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方向的科摩罗群岛安朱安岛附近,人们终于又捕获了第二条拉蒂迈鱼。此后,该鱼则不断被发现,迄今已有200条了,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1982年,科摩罗政府还赠给我国一条浸制的拉蒂迈鱼标本,这件珍贵的标本现今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动物陈列厅里,供游人参观。 包括拉蒂迈鱼属的空棘鱼类化石最早出现于距今3亿5千万年前的泥盆纪,当时它们是在咸水和淡水中生活的。三叠纪(距今1亿8干万年前)时,它们大多生活在半咸水或海水中,再往后,则完全海生了。从多次捕获的情况推测,现生拉蒂迈鱼生活在200—400米的深海里,体长介于1.28—1.80米之间,体重介于30—80公斤。由于深海和地面气(水)压相差过大,所以拉蒂迈鱼出水后活的时间都不很长。据说,第八条拉蒂迈鱼被捕后竟还活了19个半小时,那是已经很不错了。 拉蒂迈鱼体态圆厚,体表蓝色,一看就“与众不同”。它有8只肉质鳍,除第一背鳍和尾鳍外,每只鳍近鱼体的一端呈柄状,肉质肥厚,好像一把短柄的船桨。解剖显示,它的胸、腹鳍内骨骼的排列,和一般鱼类的大不一样,后者呈放射型,而它的呈分节的中轴型,非常接近陆生四足动物前、后肢中的骨骼排列。这点很重要,因为科学家认为,四足动物的四肢,就是由那些具四肢骨骼雏型的鳍进化来的。甚至有人在水下观察到,拉蒂迈鱼游泳前进时,成对鳍的摆动姿势与一般鱼类的不同,而与陆生脊椎动物的相似,即一侧的附肢向前时,另一侧的附肢在后。不过,观察队员们在海底趴了长达6个小时,也未见到拉蒂迈鱼用鳍在海底爬动,显然,它没“步行”的要求。拉蒂迈鱼腹面宽圆,口大,下颌方形,颌上长有锐利的牙齿。矛形的尾鳍是拉蒂迈鱼特殊的构造,因此,它还有一个别名,叫矛尾鱼。矛尾鱼属肉食性鱼类,因为在它的肠胃里,人们发现有鱼类残骸。更有意思的是,美国一科学家在解剖一条拉蒂迈鱼时,在它的输卵管里发现有5条幼鱼,显然,它是卵胎生的,即受精卵在母体内孵化成幼仔后才产出体外。据报道,成熟卵呈桔红色,圆圆的,大小像橙子。拉蒂迈鱼的幼仔身躯卷缩,长约30厘米,各鳍紧贴身上,未曾舒展,待发育产出时,已是游泳的好手了。 原来,科学家们认为,总鳍鱼类中的骨鳞鱼类,有可能是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而拉蒂迈鱼是骨鳞鱼的近亲,他的现生种类的发现,无疑对研究脊椎动物从水到陆提供解剖学上重要的证据。可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通过有关研究,否定了骨鳞鱼类是四足动物祖先的理论(见本书《脊椎动物的从水到陆》篇),拉蒂迈鱼便不是四足类祖先的近亲了。不过,即便这样,现生拉蒂迈鱼的发现,对了解空棘鱼类乃至总鳍鱼类的解剖构造、生活习性和进化关系等,还是很有科学意义的。 我国曾在广西、浙江等地分别发现过空棘鱼类化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