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教育创新100 | 香港优质生命教育中心:逼人成功,不如先学失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1

近年来香港青少年自杀人数令人忧心。透过「失败教育」,这群大人让孩子们练习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并期许他们能跨过眼前的难题,走向未来。

香港。

关系前途的大学入学考试,即将在一个月后举行。一群中六(高三)学生陆续走向校舍高处,他们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一只纸飞机。

几分钟前,他们手上拿的还是一张白纸。在老师引导下,他们在白纸上写下自己的挫折和害怕,把这些内心最深处的秘密,亲手折叠起来,成了一只雪白轻盈的飞机。

此刻,他们登高来到视野辽阔之处。当老师一声令下,这群准考生抛出手上的秘密,数百只白色飞机,依著风,缓缓滑出,越飞越远……离手之际,仿佛自己的负担也随之而去。

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写下恐惧,并且来到高处亲手射出纸飞机,飞走困难,也卸下压力。林秋霞提供

「飞走困难,不表示没有困难,但表示我承认这些恐惧,我希望采取行动,去突破自己。」 这是「失败教育」的一环,发起人是循道卫理优质生命教育中心课程主任林秋霞。

虽然香港已经开始推行小学至中学的12年义务教育,大部分孩子可以一路念到中六(高三)。但是,因为许多香港家长和学校求好心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读名校、上大学,许多学生依旧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

为了就读名校,从小学入学,学生们就进入严格的升学筛选之路。孩子因为重度课业压力,所遭受的心灵桎梏,比起台湾,只有更多。 

情况有多严重呢? 根据香港《东方日报》调查,65%的学生反映,学习成绩令他们有压力,57%感到升学或前途充满压力。学习的快乐被压力彻底击垮。

那些无处可逃的孩子,最后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

2016年3月,在短短9天之内有7名学生自杀死亡。到了20 17年2月,8天内发生4起坠楼事件。而这一年结束时,竟有30位19岁以下青少年孩子自杀,比前一年增加了18件。

香港失败教育发起人林秋霞反思,所有人都告诉孩子:你要读书,要会考试,这样就会找到好的工作,一辈子就没有烦恼。

但真的是这样吗?

「坊间常说: 失败为成功之母,如果我是基于这个理念来做失败教育,其实是另一种包装的精英主义教育。」她说,人生中的失败其实是常态,与其教孩子要成功,不如教他们如何面对失败。 

她认为,失败教育要从小扎根。所以,她积极地在中小学校园中,推动「失败日」或失败周的活动,完成一系列活动的孩子,就可以领到「失败证书」。

从失败日到失败周,团队规划一系列创新的失败体验活动,完成体验就可以领到印有自己名字的失败证书,培养孩子成为输得起的一代。林秋霞提供

一系列的体验活动,扣紧生命教育与正向思考,分享电影、歌曲、阅读文本、绘本、人物故事,并设计「做中学」的活动,善用课外活动、朝会、周会、营会等时机来进行。

以「失败周」为例,活动包括:进行「失败」电影赏析及互动讨论,交流关于失败的故事,观看失败周纪录片,以及参与挑战「失败」擂台阵等。

她们也曾经与一所中学合作举办「失败日」,而且特别选在大考前一个月,与孩子的心灵对话,进行更深层的生命教育。一系列活动包括:进行电影里的失败教育;参与体育活动的班际挑战与竞技;飞越恐惧活动;以及交流失败与成长的故事。

这一天,被她选中的电影是《破风》,这是一组职业单车竞技团队的故事。这部电影中,有2个在前方开路的破风手,以及最后在比赛最后一程冲破终点线的冲线手。当团队的成功光环都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而这个人不是你,团队的成功还能算是你的成功吗? 当你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你就是全盘皆输吗?

一连串的活动,引导孩子跳脱线性思考的直觉,从更长远的生命旅程,来回顾自己曾经遭遇的一切。

活动暂歇之际,有一个孩子在教室后面的立板上写着: 「今天明白了,失败和挫折才是人生的开始。可以失败,但不应该这么快认输。」

「我们希望成功和失败,不是由大众社会告诉下一代,而是他们自己去定义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循道卫理优质生命教育中心总干事陈穗,为这一切的努力,下了注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