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我的极端思维的反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我是一个思维极端的人,为此吃了一辈子苦头。

极端思维的表现在于,我往往根据一点对一个人定调,从而左右我和他的交往。而这种定调,如果是负面,那么我会觉得这个人一无是处。而如果是正面,我又会觉得他十全十美。

这样的认知,让我饱受生活的毒打。因为无法正常和人交往,我失去了很多朋友,从而在“出门靠朋友”这方面孤立无援,踽踽独行。又因为把一些人想象的十全十美,因而掏心掏肺,这又必然最终陷于“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友谊的小船无法继续。

一晃踏入社会三十年了,我不是缺乏认知,不是不知道危害,却因为本性难移,怎样纠偏都不理想。因此事业大受影响。

我一直在想,天性善良,乐于助人的我,怎么会有这种极端表现,怎么来的?

其实答案早都有,来自于我的祖父。小时候,父亲把我兄弟俩放到老家,请祖父母把我们带大。作为花甲老人,带我兄弟俩肯定很辛苦,这毋庸置疑。但老人的为人处世,不免就潜移默化地转移到了我身上。

我祖父的些极端思维,现在我早已在自己身上发现,却为时已晚。

比如,他是惟学习论者,看其他小朋友,先看成绩。如果不是优等生,他就认为这孩子不能交往,怕把我们带坏。其实,学习成绩只是人一生中的一部分,怎么可能以此来给一个孩子定调呢?千人千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这都是值得肯定的啊。

又比如,他对村长啊等实权人物敬而远之,内心其实是鄙夷他们的。因为祖父毕竟是民国时期的大学生,甚是清高,觉得凭自己本事吃饭,不向权贵折腰是一种风骨。这对于老人来说,最多资源分配上吃点小亏,无所谓了。但对于孩子,他可得用一辈子去承受这种不成熟的认知啊。领导也是人,也食人间烟火,虽然看起来高高在上,其实也需要对人倾诉,也需要入群。敬而远之,除了得到一份饥不能食,寒不能衣的清高,还能得到什么?而关键是将会失去什么?

后来到父亲身边呆了三四年,父亲给发现这点了,叮咛我“可别学你爷,”但还来得及吗?他当初图轻松,把孩子往自个父母那一撂,发现问题后,却又因为父子感情不深,他的话还要看我听不听呢。

当然,我不会因此怨恨我祖父。毕竟大方面来说,人家吃辛累苦把我们带大了,即使年过古稀,为了改善生活,还去了一个古籍出版社当校对。对祖父,我只能有感恩,不能有埋怨。对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只管好好地学习,就是卖房也要把你们供出来”。

后来我也为人父,但我对我孩子的教育,自然吸取自个曾经的教训,特别避免孩子陷入极端思维。当我发现我孩子学习领先而情商很高时,各种朋友,无论男孩女孩,从学霸到家境优渥但成绩垫底都能正常交往时,我就放心了。

当然,我写这一段,也希望能让一些留守儿童的家长看到,希望他们能够不仅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多地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