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若权:照顾年老的父母,就是照顾未来的自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8

作者\吴若权

从2003年开始,很荣幸有机会担任花莲门诺医院「寿丰老人照顾社区计画」推广代言人,并在2009年担任慈善大使,为该计画第二期工程接续募款工作。

在历次的记者会中,我有感而发地谈到:「照顾银发长辈,就是照顾未来的自己。」 每个人都会老,所有老人都有过年轻美好的岁月,我们就像是他们曾经历的过去,而这些老人也将会是我们未来的缩影。好好对待老人,就像是认真对待自己的未来一样。

此后,「照顾银发长辈,就是照顾未来的自己。」常被很多公益活动拿去当作宣传口号,几位熟知内情的好朋友常开玩笑对我说:「他们有没有跟你签订授权同意书啊?」而交情更深一点的好朋友,还会好奇地问我:「你是有过怎样的体会,才能在记者会中讲出这么动人的一句话?」

其实追溯到2003年,我担任居家看护已超过六年,历经每天陪伴妈妈进出医院看诊拿药、中医针灸、肢体复健、心理治疗……比起相同年龄的人,对生老病死有更深的体会。

加上协助我一起照顾家母的父亲,原本健康状况不错,却突然在2002年病倒卧床,几个月后辞世,令我在震惊之余,感到无限的孤单遗憾,对于「把握当下」、「爱要及时」等老生常谈的说法,有非常痛楚的觉悟。

推荐阅读:吴念真罹癌之后:「时间到了就该离开,别麻烦那么多人」

生命的苦难,让心智早熟

这只是我在长期照顾父母的过程中,得到的众多红利之一;对于身体健康与医疗方面的认识与了解,也有很多收获。

我常觉得 父亲牺牲了他的肉身、母亲忍受着她的病苦,如菩萨般在我面前显化,教导我要爱惜生命的一切。

久病未必成良医,医疗管道多元化,要更理性判断

有句话说:「久病成良医。」陪伴父母病老多年,才发现这句话的字面上,省略掉几个很关键的逻辑,必须要有丰富的经验与深刻的体会,才能了解其中的深意。

否则,久病未必成良医。如果有病不医,或是找错医师、看错门诊、讲错症状、吃错药,病情只会愈来愈恶化。如此这般的久病,只会变成误人误己的庸医,不会成为良医。

尤其当今的社会,医疗管道愈来愈多元,除了西医、中医,还有很多民间疗法,只要在网路上搜寻一下,断食疗法、尿疗法、顺势疗法、 *** 疗法、自然疗法、饭水分离疗法……琳琅满目,每一种疗法都有许多亲自见证的个案,连癌症都能不药而愈。

有些朋友当自己或亲人罹患重症,若对传统西医或中医的治疗信心不足,又有机缘碰到这些另类疗法,很热衷于尝试各种不同的疗愈方法,只希望可以重拾健康或延缓病情恶化。

但是,以上所有另类疗法,有各自的适用对象,以及严谨的定义与操作方式,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验证它的效果。取舍之间,除了凭运气,还需要仰赖更多资讯协助判断,不能道听涂说,以免延误病情。

万病都从情绪起,让心念回到完美的「原厂设定」

综合照顾爸妈这将近二十年的经验,我对于各种病痛的根源,有很具体的认识。我深深体认也同意「万病都从情绪起」这句话的意义,即使是基因遗传,也是一种细胞记忆。

从个性习惯累积的习气,是会世代相传的。必须时时观照,常常调整,让自己的心念,回到完美的「原厂设定」,也就是爱与宽恕,放下愤怒与抱怨。

通常人们在谈养生时,很重视生理的排毒,却忽略了另一项重要的观念,情绪也需要排毒。而情绪排毒,并不只是做好情绪管理就好。错误的情绪管理,只会更加压抑情绪,无法排解负面情绪。

有几个简单有效的情绪排毒方法,可以在家靠自己实做,就立刻得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运动、静坐、调整呼吸。此外,从事自己真正有兴趣的活动,也能排忧解劳。

除了观照自己的情绪,饮食作息与生活习惯也很重要。

通常我们最喜欢的食物,对身体都是最有害的。爱吃甜食的人,多半有糖尿病。喜欢海鲜的人,胆固醇都偏高。无肉不欢的人,心血管疾病容易伴随而来。

美食,妨碍健康?其实美食问题不在于食物的本身,而是人们对于所偏爱的食物,都有执念。吃得太多、难以割舍。过度不均衡的饮食,身体立刻给了宇宙无敌的答案:世间所有的贪爱,都会是障碍。

调整自己,学习与疾病和平共处

疾病,也伴随恐惧与愤怒而来。

追求完美的人,消化器官容易有问题,尤其胃痛、胃溃疡,是最明显的症状。根据西医的研究,多数胃溃疡患者,是因为被幽门杆菌传染,若没有及早治疗,百分之八十五的严重胃溃疡,会转移成为胃癌。

但西医尚无定论的是:为什么这些人的胃里有幽门杆菌?透过不洁的饮食,或是餐具、接吻,都有可能;另一个比较难解释清楚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些人会被传染,另一些人却不会?

医学尚未找到解答,灵学早就给出答案。当我们过度追求完美,情绪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一直害怕会失败,就会导致免疫力降低,让细菌与病毒趁虚而入。

透过医学的诊断与用药,可以治标;佐以灵学的修行与精进,才能治本。医学的目标,在于治愈疾病,至少要能延缓疾病的恶化。但灵学有更重要的使命是:学习与疾病和平共处。

陪伴父亲走完他人生的最后一站,临终前他以颤抖的手,紧紧握笔写下:「妻贤子孝,此生无憾。」这是他留给我最丰富、最珍贵的遗产。

因为积劳成疾、器官衰竭,八十岁前从来没有生过大病的他,竟在急诊住院四个月后逝世。我们都不太能够接受的事实,他比我们更早接受。他的病痛,没有被医院治愈;他以慈悲,治愈了我们的哀伤。

陪伴妈妈的这二十年来,我们的人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花在医疗与复健上。初期,妈妈以无比的意志力,要让自己彻底痊愈;后来,她在挫折中学习调整自己,渐渐接受身体的状况。

推荐阅读:徐若瑄:直到徐爸重病,我才知道爱工作也要爱家人

我在这个过程中领悟一个道理:有些疾病,确实不会完全康复,但只要这些病痛,不再是个困扰,病患能够与疾病自在地相处,就跟没有这个疾病的时候,也没有两样了。

看遍人生病死,学习解脱的智慧

对于爸妈的病老,我在心疼不舍中,学会珍惜与感恩。从三十几岁开始,频繁地陪他们进出医院,提早而密集地看遍人生病死,与有情众生一起学习解脱的智慧。

尤其在大型教学医院的一楼大厅,病患与家属熙熙攘攘,有时候真会误以为自己来到百货公司或大卖场。所有的「想要」与「需要」交错堆叠,我们仿佛可以觉醒,原来人生最终想求得的,只不过是平安与健康。

然而,当我陪伴长辈经历人生的衰老,甚至一叶知秋地倒数着我们仅能拥抱的有限时光,就会真切明白:所谓的平安健康,有时候也是一种奢求。于是,我们懂得退而求其次地,再次闭目合掌,恭请上天赐予我们面对病苦的勇气,而不只是贪婪地恋栈健康平安。

维持体力与活力,才能承担父母的晚年

从三十几岁开始,我持续晨泳、跑步,每周至少四至五次,不刻意但尽量自然地维持规律的作息,在粗茶淡饭中安顿身心,习惯割舍不必要的物欲,让自己享受简朴与平凡。老实说,我不是努力要自己活得多健康,而是因为必须照顾家中长辈,不能让自己病倒。

许多读者好奇地问:「为什么你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太像五十几岁的人?」老实说,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在为了照顾爸妈晚年而奔波的年岁里,因为忙碌而无可挽留地让时光过得太匆促,我渐渐变得对自己的年龄没有太多感觉,所谓的「无龄感」确实在我身上发生。每次要填写表格,注记生辰日期,换算真实年纪时,我都得认真想一下,用纸笔再精算一次,才能答出正确的年龄。

影剧版新闻常说哪个明星冻龄,仿佛永远停留在二十八岁。我的心理年龄倒倒没有那么年轻,随意推想一下,应该是停留在母亲中风倒下的那一年。我让自己的体力与活力,维持在那个时刻,因为知道我必须承担这一切。

我在生活中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连工作上也尽量不要依赖助理。我向自己证明可以活得很独立,也让妈妈放心,我一个人可以过得很好。

在我的定义中,所谓的「自己照顾自己」

不只是饮食作息、身体健康、情绪稳定,还包括让自己的身心灵不断维持动态的平衡。

快乐时尽情享受快乐,悲伤时完全接纳悲伤,敏锐地觉察自我,随时向内自省,每天以忏悔感恩,净化心灵。

推荐阅读:打破幸福曲线!人老之后最后悔的事,跟你想的不一样

观照自己的心念,看顾自己的行为

自己照顾好自己之后,如果行有余力,就帮助别人吧!

我很庆幸能够以书写、演讲、课程,或是影音内容,分享心得与所学。朋友溢美地夸奖说,我是一个跨领域、跨世代、跨性别的多职人,起初我不敢承担这样的美誉,但现在我愿意把它当作后半生的目标。

这些纵横跨界的比喻,只是说明我涉猎多元的主题,以及呈现不同学习的型态,但在我心中非常明白,看似五花八门的样貌中,我只专注于一个核心价值,就是:鼓励每一个人活出自己。

人生,真的很像是电玩。每个人身处不同的背景,犹如每种电玩游戏不同的主题,但每一步的精进,都来自跨越障碍,勇往直前。

我认为每个人来到世间的这一生,学习整合身心灵的五个阶段,分别是:

1.认识自己;2.肯定自己;3.发展自己;4.奉献自己;5.放下自己。

而所谓的「自己照顾自己」,就是在每个阶段保持观照自己的心念,看顾自己的行为,用爱与宽恕对待世界,以勇气面对挑战,就能度过每一关,迎向下一关。

在来到旅行的终点站之前,一切都是未知,随时都是无常,我们要自己照顾自己,谨慎而自在地踏稳每一个步伐的节奏,接纳每一个挫折的礼物,享受每一个惊喜的幸福。

【远流出版】授权转载 原文出处【换我照顾您:陪伴爸妈老后的21堂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