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样看待南京与名古屋的事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2-26

日本名古屋市长,公然质疑南京大屠杀,简直丧尽天良

第2个回答  2012-03-15
理性的回击日本
第3个回答  2012-03-11
  2月20日,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与到访的南京市委常委刘志伟等人举行会谈时,河村隆之表示“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过”。有报道称,南京官员对此并未当场反驳。南京官员的表现使南京遭受到国内巨大舆论压力。南京市政府随后在官方微博上驳斥河村隆之的言论,并暂停和名古屋市的官方交往。
  首先,我们有必要明确河村隆之在会见南京市访日代表团时,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问题究竟做了怎样的表态?这是一个涉及到事实认定的问题,而不能带有情绪化的因素。这和南京市代表团是否要对此表态、怎样表态,关系十分重大。
  据日本《产经新闻》2月20日报道称,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在20日的谈话中谈及“南京大屠杀”时称:“1937年‘南京事件’发生时,正常的战争行为是不可否认的,这也是比较遗憾的事情,但所谓的‘南京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 日本人将“南京事件”的说法等同于“南京大屠杀”,这是日本针对南京大屠杀的一种暧昧表述。日语中关于“南京大屠杀”还有一种比较明确的说法是“南京大虐杀”。而在中国人的语感和语义中,对于“南京大虐杀”很容易理解,而且,如果对方用这个词汇,翻译很容易就会翻译成“南京大屠杀”。中方代表团因为对方明确的意思也会表示反驳。但中国人却很难理解“南京事件”的说法究竟指的是什么?而且,也不知道现场翻译究竟怎样翻译的这个词汇。多数情况下,翻译不太可能将其翻译成“南京大屠杀”,而只能按照原话翻译成“南京事件”。名古屋市长这种表述在日本人的理解看来很明确,而在中国人看来语义却十分含糊,很难把握对方话语的明确含义。因此,南京市政府代表团没有当场反驳,并严正表明自己反对的立场,并不能够认为南京市政府代表团素质有多差,而只能说明由于中日两国政治和文化语境上的差别,南京市政府代表团难以理解河村隆之的语义,甚至他们可能也不知道对方这番暧昧的表述是什么意思。现在舆论的矛头都指向了南京市政府代表团,实在有失公允。
  因此,对南京市政府代表团的表现不应一味责难和批判。南京市政府第二天也做出了回应,表示因为河村隆之否认南京大屠杀,“严重伤害了南京人民的感情”,南京市政府将暂停与日本名古屋市的官方往来。这是有理、有力、有节的回应。“停止官方往来”表现了反击的力度,“暂时”和“官方往来”的范围限定,表现了有节的一面,并没有无限制地扩大纷争的范围。
  但在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个事件的确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与反思。当今,“大外交”已经十分盛行,不能将“外交”只局限于外交部和中央政府的官员。地方政府官员、企业领导和人员、普通公民在进行涉外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有国家外交的大局意识,了解国家和对外关系的重要政策,在必要的场合下,不仅要以自己的身份做对方的工作,而且,该表明自身立场的时候一定不可含糊,该抗议的时候,一定要坚决抗议。既要把握住大方向,又能够有理、有力、有节。不能为了营造友好的气氛而无原则地迁就。
  要想做到上述这些,其实并不容易。这需要相当的外交素质和大局意识。外交素质和大局意识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重视学习,需要关注时事,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与外交政策,需要了解中国与对方国家的关系历史和关系现状。进一步而言,最好能够深入地学习中国历史,熟悉自己的国家,特别是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外来侵略历史,了解他们在中国暴行的真实情况。以事实说话,才能够让人心服口服。笔者在接触日本民众和日本学者的时候,就面对过他们关于中日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笔者对他们摆事实,讲道理,用证据和历史事实反驳他们的错误历史认识,反驳他们从右翼或右派学者那里学来的观点,最终都把他们说到哑口无言。因此,笔者认为,普通日本民众和日本学者他们也并不是非要一味坚持自己对于侵略战争历史的错误认识。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确是不了解历史事实的真相,不了解日本军队在中国的暴行。我们如果能够有理有据地说服他们,他们最终也会表示服气,起码是默认我们的观点。(作者周永生,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