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第一中学的躬耕校园苦作乐许身孺子竭赤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素有“文化县”之美称的靖远县山环水绕,地域辽阔,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人杰地灵。就在这片生机蓬勃的土地上,坐落着一所名师荟萃、英才辈出的文明学府,省级示范中学——靖远一中。
翻开靖远一中的校史,其久远的办学历史可上溯至1942年。该校前身为靖远县立中学,由陇上著名教育家苏振甲先生倡导创办,1958年定名为靖远县第一中学,为省属重点中学。2002年12月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回首该校几十年风雨里程,这里放飞了多少家乡父老的希望,多少恢宏的理想从这里升腾。这是怎样的一段辉煌之旅,怎不让人为之心动! 近几年来,靖远一中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县教育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探索强校之路;重视教师教育,狠抓强校之本;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强校之策;改善办学条件,夯实强校之基;加强校际交流,汲取强校之水;突出办学特色,铸造强校之舟。多年来,该校努力奋进,以提升省级示范中学的综合实力为根本,在充实完善软硬件建设的同时,探索出了一条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之路。
继2000年该校获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白银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市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之后,2003年又被确定为省招生先进单位,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实验学校,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获甘肃省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优胜奖;2004年被评为白银市素质教育先进集体、靖远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5年荣获白银市园林化学校、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2006年再获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沿着靖远一中的发展足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样的治学理念:在继承传统和面向未来的交汇过程中,校长、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思想、品格、追求能否达到最佳的融合,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办好学校,办成名校,在于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校长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他的教学管理理念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所以谈起靖远一中,就不得不提到该校的当家人赵得璧校长。作为中学高级教师、甘肃省特级教师,赵校长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从教师讲台走上管理岗位以来,他一直在积极摸索靖远一中发展的路子。赵校长首先从改变办学理念、更新教育思想入手,根据靖远一中的实际,主持制定了“以德立校,依法治校,教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宗旨,确立了“一流的办学思想,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手段,一流的育人环境,一流的教学质量”的办学目标。在他的要求和带领下,校领导班子和全校师生同心协力,逐渐形成了“德育为首,质量为本,综合治理,环境育人”的办学特色。
一支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得以发展的基础所在,一支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不断攀上新台阶的支撑力量,高素质队伍的培养依托的是好的领导班子、好的校长。因此,该校在班子建设中,紧紧围绕“树立四个观点,体现八种意识”。即树立“一碗水端平的领导观点,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工作观点,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苦乐精神,关心师生生活的群众观点”;体现“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公平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改革意识,大局意识,团结协作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无法保障。学校为了进一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先后制定了“一抓二考三查四评五公开”制度、青年教师校本培训制度、“1358”名师工程;对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有“一抓二严三勤四严五心六性”制度。面对各学校争夺优秀教师资源的实际,学校进行了突破性改革,出台了《靖远一中校内结构津贴实施办法》,彻底打破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分配方法,执行校内结构工资。从岗位工资、绩效工资、优秀成果奖励等方面,体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同时制定了《靖远一中科任教师岗位目标责任》30条和《靖远一中高考评估和奖励办法》,以确保校内结构津贴公正公平的发放。这一政策的实施,迅速稳定了教师队伍,极大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半个世纪,一座丰碑,长达64年的办学经历,赋予靖远一中显明的办学特色。面对时代的变迁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靖远一中人秉承学校几代建设者深厚的文化底蕴,确立了以德育为首的育人主线、综合治理的养成教育,环境熏陶的育人氛围。
关于德育教育,赵得璧校长常说的一句话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必须把德育工作坚定不移地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人才。”为此,学校成立了健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了以“三热爱教育为前提,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守则》、《规范》教育为基本内容”的德育工作总体方案,确立了党群、行政、教学三个德育工作系统,构建了主渠道、辅助渠道相结合的育人立交桥,以“13458”工程的建设为具体措施,形成了“学校无闲人,人人育人;学校无闲事,事事育人;学校无闲地,处处育人”的良好氛围。对教师重点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对学生重点进行安全教育和养成教育。
关于综合治理的养成教育,学校教育师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群防群治,预防为主”的安全防范意识。班级管理措施有“班机量化积分管理办法”、《学生常规管理细则》,做到管理的细、实、严。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确定了养成教育“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方法。要求学生做一个遵规守纪、有礼貌、文明创新、勤奋学习、讲究公德的新时代的中学生,建设一个无纸片校园、无污染墙壁、无浪费大灶、无垃圾宿舍、无烟头厕所的五无校园。同时,学生会工作在学校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78人的学生会组织,分工明确,任务到人,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如今,学校管理为教育保驾护航,走上了民主化、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经常化的轨道。 很多中学都有这样的认识,高考升学率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靖远一中为做好高考这篇文章,专门成立了高三领导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采取多种方法加强对高三毕业生的学习管理,既抓点,又抓面,坚持不放弃一个学生。2000年高考本科上线468人;2001年600分以上的学生9人,本科上线506人;2002年600分以上6人,本科上线586人;2003年本科上线627人,重点上线180人;2004年786人;2005年本科上线766人,600分以上45人;2006年本科上线706人。每年都有学生考入北大、清华、复旦等名牌大学,自恢复高考以来,为高等学校输送学生2万多人。在这一组数据背后,我们不难寻觅出靖远一中人,为了学校,为了学生,他们上下一心所付出的努力、汗水与心血。
近3年,学生参加种类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85人次。这一系列优异的教学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教导处和教研组的职能作用,严格规范教学工作的管理常规;找准重点,狠抓质量;抓骨干教师的培养,用名师支撑名校,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坚实之力。
教师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编辑出版靖远一中教育教学论文集,选编了校本教材6本,编写了研究性学习指南、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优秀作文集共4本。该校教师张长荣2005年在全省英语优质课竞赛中获二等奖,有两名教师获白银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识渊博、德才兼备的靖远一中老师成为学生们做人和成才的表率,以师德师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思想境界。正如一位老师所言:“传授知识要随风潜入夜,做思想工作要润物细无声。”
然而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也是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该校非常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定期召开家长会,积极听取家长意见;同时学校还定期开展教学开放日活动,邀请社会各届人士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这些工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靖远一中充分发挥示范性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与兄弟学校的共同发展。针对帮扶学校,制定帮扶计划、措施,每年派4至5名教师到对口帮扶学校东湾中学支教;接受东湾中学4至5名教师来该校培训;校领导每学期至少有1次与东湾中学领导一起探讨学校发展思路,探讨如何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对东湾中学进行物质支援,图书、课桌、实验仪器、教育器材、床架、微机等,三年累计资金超过10万元。在靖远一中的帮助下,东湾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中考、高考成绩喜人,特别是高中会考数学成绩名列市县前茅。 现代化的高中教育不仅需要一流的师资、优美的环境、激励的制度、良好的氛围,更需要在硬件建设上达到一定的水平。靖远一中在创建了省级示范学校之后,依靠自身的造血功能,投资达1400万元,扩建了教室和宿舍,补充了设备和图书,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培养学生的能力得到加强。
经过几年的努力,校园内已形成绿树成阴、花开四季的美丽景象,成为乌兰山下小有名气的花园式学校。整洁素雅的广场,砖铺的马路宽阔平坦,与大理石花园墙、彩色喷泉、各种彩灯交相辉映,同雕塑、长廊、绿树、草坪远近呼应,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色和谐共处,营造出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同心同德为地方建一座文明学府,群策群力替国家造无量英俊人才。”这是一位老教师留下的训言;“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这也是学校向学生提出的理念。崇高的理想,饱满的热情,严谨的教风,刻苦的学风,形成了靖远一中“致远求实,团结奋进”的优良传统和“奋发向上、文明整洁、尊师爱生、全面发展”的校风。今天,已过花甲之年靖远一中正在与时俱进,抢抓发展机遇,走在全新发展的大道上。
绿树红花,书声琅琅。走进靖远一中如同走进了一幅自然清新的的水墨画卷。群楼沐霞耸起一眼挺拔,绿树浴露长出一片俊秀,花含清香引蝶舞,风送书声伴鸟鸣,一座现代化特色鲜明,园林化风格突出,知识化氛围浓厚的陇上名校已经形成,并且以一种令人振奋的新姿在陇原大地铿锵有力地奏响了一曲现代教育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