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首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4-04
全诗: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龚自珍

朝代:清代

出处:《已亥杂诗之一》
第2个回答  2021-04-13
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
第3个回答  2021-04-03
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
第4个回答  2022-03-19
小学生的作业难不难?看这个小学五年级语文题,“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首诗,就是难题。如果你认为不难,不是你能。而是你做题不过脑子。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看到这样的诗句,很多人是不是感到很熟悉的样子?但真要查找这两句的出处,还真是一个很大的麻烦。
更为重要的是,一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两句诗,有关出处的说法,可以查找到很多混乱的信息,其中有明显的错话,竟然还是出自老师对学生的教学内容。老师对学生的教学内容,如果有明显的硬伤,而且又是常识性的错误,就不能不说一说了。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现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在课文的最后,有一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应该是课文中的“点晴之笔”。
本来,课本上还只是要求学生说说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但不少老师在讲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时,就明确地给出了此诗句的出处,而且常常也要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填写这两句诗出自哪个朝代哪个诗人的哪一首诗。
查看网络上的一些老师发布的教案,还有一些老师的课件,最常见的说法,是出自《己亥杂诗》之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个说法,流传最广。也是最让人感慨的事。为什么这样明显错误的说法,竟然能够广为流传?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并不是什么孤僻的诗集。特别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又是名句,为人们所熟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己亥杂诗》其五,全诗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首诗,可是选进了初中语文课本啊,而且是要求背诵默写的。
那么,怎么就有这样多的老师言之凿凿地向小学生传授,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己亥杂诗》,这明显就是将龚自珍的诗句“割头移植”啊。老师在备课时,在讲课时,就没有回想一下自己读初中时背过的诗句?是老师已经对自己读过的初中语文已经毫无记忆了?还是老师在备课讲课时根本就是人云亦云已经到了不会动一下自己脑筋的地步了?
如果老师在备课讲课时,稍微动一下脑筋,就能感觉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四句诗硬凑到一起,明显不押韵啊。这“骨、还、物、花”四个字,读的时候,能读出诗的韵律来么?
硬要说这是龚自珍写的诗,那龚自珍怕是要从坟墓里爬出来跟老师说道说道了,棺材板都压不住的节奏。
如果,还有读者不服气,硬是要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诗还”,不妨读一遍《己亥杂诗》,共315首,网上很容易找到,看看到底有没有这两句诗?
人们喜欢遇事上网查找,其实网络信息杂乱得很,又有多少人愿意认真查找,或者说,又有多少人懂得如何上网查找有效信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5个回答  2022-03-19
小学生的作业难不难?看这个小学五年级语文题,“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首诗,就是难题。如果你认为不难,不是你能。而是你做题不过脑子。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看到这样的诗句,很多人是不是感到很熟悉的样子?但真要查找这两句的出处,还真是一个很大的麻烦。
更为重要的是,一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两句诗,有关出处的说法,可以查找到很多混乱的信息,其中有明显的错话,竟然还是出自老师对学生的教学内容。老师对学生的教学内容,如果有明显的硬伤,而且又是常识性的错误,就不能不说一说了。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现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在课文的最后,有一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应该是课文中的“点晴之笔”。
本来,课本上还只是要求学生说说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但不少老师在讲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时,就明确地给出了此诗句的出处,而且常常也要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填写这两句诗出自哪个朝代哪个诗人的哪一首诗。
查看网络上的一些老师发布的教案,还有一些老师的课件,最常见的说法,是出自《己亥杂诗》之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个说法,流传最广。也是最让人感慨的事。为什么这样明显错误的说法,竟然能够广为流传?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并不是什么孤僻的诗集。特别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又是名句,为人们所熟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己亥杂诗》其五,全诗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首诗,可是选进了初中语文课本啊,而且是要求背诵默写的。
那么,怎么就有这样多的老师言之凿凿地向小学生传授,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己亥杂诗》,这明显就是将龚自珍的诗句“割头移植”啊。老师在备课时,在讲课时,就没有回想一下自己读初中时背过的诗句?是老师已经对自己读过的初中语文已经毫无记忆了?还是老师在备课讲课时根本就是人云亦云已经到了不会动一下自己脑筋的地步了?
如果老师在备课讲课时,稍微动一下脑筋,就能感觉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四句诗硬凑到一起,明显不押韵啊。这“骨、还、物、花”四个字,读的时候,能读出诗的韵律来么?
硬要说这是龚自珍写的诗,那龚自珍怕是要从坟墓里爬出来跟老师说道说道了,棺材板都压不住的节奏。
如果,还有读者不服气,硬是要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诗还”,不妨读一遍《己亥杂诗》,共315首,网上很容易找到,看看到底有没有这两句诗?
人们喜欢遇事上网查找,其实网络信息杂乱得很,又有多少人愿意认真查找,或者说,又有多少人懂得如何上网查找有效信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