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去孔子墓不愿跪拜,大臣盖住了墓碑上一字,为何康熙就能痛快跪下磕头?

大臣是盖住了墓碑上的什么字?

因为康熙刚开始去祭祀的时候,看到了墓碑上面有一个“王”字,但是康熙是当时的皇帝,所以觉得非常的生气,不愿意跪拜,但是后来孔子的后人把那个字遮住了,康熙就跪拜了。

康熙带领百官去祭祀孔子是在他出巡回到皇宫之后,因为孔子的地位从唐朝开始就变得越来越高,所以康熙觉得自己也应该去祭拜一下,因此就去了孔子的陵墓前。

本来按照当时的规矩,就算是皇帝去了都要跪拜孔子的陵墓的,所以在康熙去了之后,随行的人就在孔子墓碑前面铺好了地毯,而且还摆好了祭祀所需要的东西,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康熙在走到孔子墓碑前一动不动,并且还一直在注视着什么,显得非常的不开心。

这时候孔子的后人孔尚任已经知道了康熙在注视着什么,因为孔子的墓碑上面写着“大成至文宣王”,就是因为这个“王”字康熙才不愿意祭拜,于是孔尚任就用黄布遮住了最后一个字,也就变成了“大成至文宣”,虽然就少了一个字,但是康熙满意了,于是就向孔子的陵墓跪拜了。

而且根据后来的《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就只认同孔子贤师的称号,并不认同他“王”的称号,这句话就是“至圣之道与日月并行,与天地同运,万世帝王咸所师法,逮公卿士庶罔不率也。”因此康熙才会在祭拜孔子陵墓的时候不愿意下跪,反而在遮住了最后一个字之后就愿意下跪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5
康熙不拜孔子墓,大臣拿布遮盖墓碑上一字,康熙爽快跪拜
孔子在我国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他所创建的儒家思想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时间,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是非常普通的,后来汉武帝在大臣董仲舒的建议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孔子的地位一跃而起,他的儒家思想也成为了华夏最具影响力的学派,因此历朝历代的人都对孔子非常的尊敬,就连皇帝都不例外,那些皇帝每年的祭奠大礼上都会前来跪拜孔子墓,但是有一个皇帝在跪拜孔子墓的时候,却经历了一番波折。
这个皇帝就是康熙了,在满清入关之后,也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开始推崇儒家学说,因此清朝的很多皇帝都来曲阜祭拜孔子,而康熙皇帝就是其中之一。
一开始祭典进行的非常顺利,康熙皇帝亲自诵读祭文,把周围的文官们感动的都快哭了,在读完祭典之后,按理说应该跪拜了,但是康熙皇帝却迟疑了,死死的盯住墓碑上的七个字,一时间气氛非常的僵硬,百官们也不知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大气不敢出,气氛一度非常尴尬,此时一个大臣却看出了原因所在,急忙上前对康熙说道:“皇上走了一天累了吧,先去旁边小憩一会儿,稍后再来祭拜也不晚。”于是康熙就去旁边休息了。
在康熙走后,这个大臣急忙吩咐手下人拿来一块黄色布绸遮住了墓碑上的一个字,等待了一会之后,请康熙过来重新祭拜,康熙来了之后看了一眼墓碑,爽快跪拜了。
后来当别人问起这个大臣的时候,他才说出原因,原来在孔子的墓碑上刻有“大成至圣文宣王”七个字,本来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清朝却有一个忌讳,那就是“皇不拜王”,皇帝乃是九五之尊,天下最尊贵的人,等级比王高的多,却让康熙来跪拜一个王,那康熙的脸往哪放在遮住墓碑上的“王”字之后,等于说康熙就不是在跪拜一个王了,而是跪拜一个圣贤,所以康熙才爽快跪拜。
后来为了能够让皇帝来祭拜的时候不尴尬,便在孔子的墓前建立了一道矮墙,这样看上去孔子的墓碑上面的七个字就变成“大成至圣文宣干”了,孔子一辈子都在强调尊卑有序,所以这么做也不算是违背了孔圣人的本意。

免费领入学礼包有礼

现在入学礼包等你来领

    官方电话在线客服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就业保障热门专业入学指南在线课堂领取礼包
第2个回答  2019-10-05
盖住了一个王字,因为康熙是皇帝,皇帝自然不能给王下跪磕头,因为皇帝是凌驾于王之上的,盖住了王,那孔子就不是王的身份,而是圣人,所以康熙就能痛快地下跪磕头。
第3个回答  2019-10-05
因为墓碑上有一个王字。康熙身为一国之君,地位当然比王高。那么他怎么可能给他下跪呢?把王字盖住之后,康熙把孔子当做老师。就有下跪的道理了。
第4个回答  2019-10-05
大臣盖住的是“王”字,对于康熙来说,王比他的地位低,他是不愿意跪拜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