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模式,就此开启我《和大人一起读》的教育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忽然就教一年级了,还没来得及准备,自己就是一名一年级的老师了!刚从六年级下来,角色的转换还没有准备好,一年级的教学就开始了!

我手上拿着的这本一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是正式的人教社的部编教材。从我执教开始,也接触过不少教材:人教版,苏教版,鄂教版、北师大版,甚至是台湾教材也曾一度让我欣赏不已。各种教材有它自己的风格,同样也有不足。那这本部编教材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了一年级的教学。

        第一次教《和大人一起读》这个以往教材里不曾出现的板块之前,我对它是这样理解的:大人,应该就是父母、老师、爷爷奶奶,甚至哥哥姐姐。加上《小兔子乖乖》这个故事,同学们学前肯定读过,所以,我想,就读一遍就算完成这个教学任务了吧!于是,一上课,我就让孩子们自己看图读这个故事,令我吃惊的是:他们哪里是读故事,完全是在演一出童话剧!几个相邻座位的同学自发的分配好角色,小兔子妈妈,小兔子,大灰狼,都争着去演,旁边还有伴唱的同学,随着表演的进行,教室里热闹起来,七八个小组的演绎各不相同,有紧张版,有搞笑版,有严肃版,总而言之让我这个唯一的观众看得乐不可支!下课了,我询问同学们,怎么读的这么熟练,表演谁教的呢?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告诉我,他们晚上回到家里,经常和爸爸妈妈一起读,这个故事他们不仅会读,还经常和爸爸妈妈一起演呢!

        虽然同学们刚刚入学,字还不识几个,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开展阅读啊!我开始思索这样一个问题:部编教材设置《和大人一起读》的目的在哪里?我认真研读温儒敏老师的教材解读,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的功能就是培养读书的种子!作为一名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在他们上学之初就制定一个阅读计划。从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提示阅读途径和方式,引导他们分享阅读的快乐,这才是真正的理解了教材编写《和大人一起读》的意图啊!

为了把课外阅读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课外阅读的课程化,我决定以亲子阅读作为一条途径,来推动阅读教学的发展。因为我现在教的只是一个普通班——学生来源都是学校周边居民的孩子,父母大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不少父母本身,对阅读缺乏热情和渴望,这对于亲子阅读来说,是一个难题,因为亲子阅读中首先就需要的是能够在阅读中提供协助能力的大人。于是,我在班上成立了一个“沐浴书香”的亲子阅读社团,期望由此拉开在全班开展《和大人一起读》的全民阅读。

        于是,我和十位同学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制定了《社团活动公约》,上传了阅读的书目,规定了社团活动的时间。从九月开始,直到今天,亲子阅读社团的同学和爸爸妈妈,每天如一日。在这个过程中,我和他们一起选书,通过每天上传的读书视频随时掌握阅读状况。当同学们还没有学拼音时,大人一字一字地教,孩子一字一字地读,虽然读的很慢,但我们都从孩子们的阅读中感受到了开心和满足;随着拼音的掌握,孩子们的阅读质量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  与此同时,在家长开放日的那天,社团的同学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朗读了《大卫不可以》的故事;在学校的诵读日活动中,社团的全体同学表演了《古诗吟诵》。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这些同学因为亲子阅读,收获的不仅仅是字认多了,会讲故事了,更多的是同学们在《和大人一起读》中,感受到了语言的节奏和韵味;在和大人的对话中,进入一个全新的想象的世界!那种孩子依傍着大人,和大人一起,拿着同一本书,目对同一篇文章,嘴念同一行文字,那种“和你在一起”的感觉,让孩子和大人拥有了共同的阅读记忆,这种记忆,讲阅读和悦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充盈着幸福感。而对于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自愿的反复去做。这样,我们的阅读就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走向主动阅读的境界。

        可是读着读着,亲子阅读社团活动进入了一个瓶颈,似乎只需要每天打卡,上传阅读视频就可以了。我感觉同学们的读书热情有所降低。这种情况,在我的预料之中,在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之后,肯定不会满足这样简单的阅读活动的,于是,我适时推出阅读思维导图的设计活动。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思维导图,我在《快乐读书吧》的阅读课上,开始给同学们讲解简单的思维导图。从他们最感兴趣的《自我介绍》思维导图开始进入,同学们很快  掌握了脑图的基本方式,并延伸到《我喜欢的动物》,《我的家庭》等,同学们都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描述和概括。

      整整一学期,《和大人一起读》的 活动就在每天的线上“亲子阅读”打卡,上传视频,线下课堂传授阅读方法,参加作家读书活动,回家听大人读或者大人读给孩子听的过程中徐徐流淌着,就在无声的文字和有声的语言的慢慢滋养下,同学们对文字的亲近感,对阅读的兴趣,逐步提升着。更难能可贵的是,全班同学也慢慢的被他们所吸引,他们的爸爸妈妈也纷纷要求加入亲子阅读的队伍,于是,我结合教材上的《和大人一起读》的教学内容,开始了全班的亲子共读活动。《拔萝卜》这个内容怎样开展呢?在课堂上,经过同学们讨论,我们一起制定了这样的学习过程:1、自读,在不认识的地方做记号;2、家长读,帮助正音;3、和大人分角色读;4、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5、编一编故事的后来。课外阅读有了老师的策略指导,哪怕就是没有阅读经验的爸爸妈妈,都可以从容的按照这个过程进行亲子阅读,课后,我们又进行了演一演的活动,聊一聊在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做法和感受,实实在在的落实了《和大人一起读》的目标达成,并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果!

      很多同学都在这个活动中受益。社团的匡孟瑶同学是个爱读书的孩子,可是爸爸妈妈很忙,上学之前总是把她丢在家门口的小书店自己去读书,她在“我与大人一起读书”的访谈时说:“小时候,妈妈要么不在家,要么回来后给我讲故事还没讲完嗓子就哑了说不出话来,我很少能听到妈妈给我讲个完整的故事。但妈妈会用手机给我放故事听,听多了我觉得很无聊,还是没有讲的好听。上小学了,我的张老师成立了“亲子阅读,共沐书香”社团,我有幸成为该社团一员,我好高兴,非常激动。妈妈也尽量抽空跟我一块阅读,我不再只是把故事讲给妈妈听,我还可以把故事讲给我的张老师和同学听,还能听到同学们讲故事。妈妈买了张老师推荐的更好看的绘本,我可以在家和老师同学们一块读,有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句我和妈妈一块讨论。我还能在张老师的指导下,画出思维导图,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把我的感受画出来,写出来。书中角色扮演,妈妈和我互演给弟弟看,弟弟也高兴极了,绘本带给我无限的快乐。我不仅在绘本里学会了很多知识,还感受到家庭和老师同学的爱。”

        看来,在《和大人一起读》的过程中,阅读牵起了一个孩子和母亲的情感纽带,让妈妈放下手中干不完的工作,去扮演好母亲的角色;阅读让孩子学会了阅读的方法,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让家庭更和谐……阅读实现了想读到悦读的飞跃!

        胡佳妮同学刚进校时,属于识字最少的同学之一,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什么阅读基础的同学却在社团成立的时候,第一个报名。本来不想吸收她的,可是,她的一句话打动了我:张老师,我羡慕那些会认字的同学。就这么一个简单的理由,打动了我,是啊,有什么比羡慕更好的阅读理由呢!羡慕,那是一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喜爱啊!一学期过去了,她有什么变化呢?她这样说道:我上小学一年级阅读的第一本绘本故事是《要是你给老鼠吃巧克力蛋糕》,那时的我不认识几个字,完全在妈妈的帮助下读完了这本绘本故事,对绘本也完全没有任何概念,只是觉得画面很有趣,常常盯着画面看半天,但是具体讲了什么,还是不明白,要谢谢妈妈的耐心讲解,让我了解了绘本背后的故事!接着我读了《大卫上学去》,大卫的很多表现像极了我们刚入学的一些某某某同学,妈妈问我在学校有没有像大卫一样啊,我总说没有,我觉得我很乖啊!才不会像大卫那样呢!其实还是有共鸣的吧,要不我怎么会这么迷恋这本绘本,在那段时间经常拿出来读!并且绘制了第一张脑图,很有成就感呢!再后来我读了《猜猜我有多爱你》、《小阿力的大学校》等等绘本故事,尤其在读了绘本《蚯蚓的日记》后,妈妈问我想不想像蚯蚓一样,记录每天有趣的事情呢?我有点犹豫,因为我还不认识几个字呢?怎么写呢?不过在张老师的鼓励下,我成为了日记小分队的一员,张老师还给我们每个小朋友发了一本精致的日记本,鼓励我们开始写日记,于是在2017年10月25日我写下了我人生的第一篇日记,一直到今天我依然坚持着,我想这将伴随我的整个小学时光,甚至一生吧。妈妈说这以后是笔宝贵的财富!~虽然还不太懂,但是已经成为每天的习惯!~接下来又读了很多的绘本故事,那些精美的图片和有趣的文字让我爱不释手,常常拿起来回味!~绘本故事也让我爱上了阅读,认识了很多字,读懂了很多道理!~以后我会读更多的好书,认识更多的字,学习更多美丽的词语,编织美好的未来!

      看到这个孩子的思维导图,你相信她仅仅是个上学几个月,不认识几个字,仅凭着对阅读的热爱和老师教给的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梳理出这样复杂的故事内容的层次么?这是悦读的魅力!

      家庭,是儿童阅读最放松的地方,大人和孩子选择自己最惬意的阅读姿势,最习惯的阅读方式,最轻松对话,边读边演,边跑边跳,边读边画,其乐融融,感受不一样的阅读快乐,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悦读!而我我作为这个活动倡导者与引领者,感到莫大的安慰和骄傲!语文学习的路还很长,愿我和同学们还有亲子阅读社团的爸爸妈妈们,执着于初心,无畏困难,携手前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