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 关于宿迁特色产物 和导游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6-08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西楚霸王的出生地,项王故里。项羽字籍名羽。生于公元前 232 年,二十四岁时,项羽跟随他的叔父项梁在苏州吴县率子弟八千人揭竿而起,渡江北上,仅用三年时间便将秦王朝推翻,而后在楚汉相争中失败,但其“力拨山兮气盖世”的气魄和宁死不屈的精神至今为世人所称颂。
为了纪念这位历史英雄,早在康熙年间,知县胡三俊在此立碑一方,定名为项王故里,民国初期建为项里公园,文革时期被破坏殆尽。一九八三年起原宿迁县委县政府对项王故里的修复工程开始重新规划,为了保证让这里的建筑风格与项羽生长的年代相符合,特聘请古建筑专家潘谷西教授设计。项王故里总设计为三进院落,目前,已经初具规模。
这是九六年建成的二组子母阙,古代建筑是有严格的等级界线的。阙的本义是宫阙,引申指宫殿,古代只有皇宫前才能建阙。项羽虽未称帝,但自秦王朝覆灭后至西汉建立的五年间,中国的政权主要控制在项羽的手上,建都彭城后刘邦也是由他分封的,应该称得上是一代帝王。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写道:三年,遂将五诸候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按《史记》的写作体例,项羽也被列为“本纪”即帝王的位置。所以这里建阙不仅与项羽的地位相符,也是符合古建筑要求的。在这两组石阙的施工中,据开山采石的工人说,他们为取不到大块石料正在发愁时,正巧夜间出现一次山崩,这虽是自然现象,或者说是一种巧合,但他们认为是项羽在九泉之下显了灵。
这是入第二道进院的过道屋,名叫“山门”。山门多用于佛寺大门,因为汉代离我们已有两千多年了,我们所见到的汉代建筑均为仿制。这里古建筑均仿扬州平山堂所建,但仍保持汉代的建筑特点,山门上的横匾项王故居,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题写的。其书法风格为皇族的馆阁体。只有皇家宫殿才能使用馆阁体,而项羽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代帝王,所以使用馆阁体与他的地位是相符的。
这是百米长廊,长廊的碑刻分为两大部分,东面是《史记 · 项羽本纪》的全文,大约有九千多字,分别镌刻在 32 块石碑上,《项羽本纪》是汉代司马迁所著。本纪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体例之一,专记帝王当国的事,项羽虽然未成帝业,但在秦亡汉兴之间,他曾一时发号施令,权威同帝王一样,所以也把他引入本纪。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项羽的赞叹。西面是历代诵扬项羽的诗文。请随我来,这一首就是烩炙人口 的颂扬项羽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
这是中院,中院植有四块草坪和四棵树,北面两棵是槐树,南面两棵是橡树,它的喻意是表达了人们怀念项羽。“怀项”吗,取两个字的谐音。
这是霸王鼎,高 2.6 米,直径 1.9 米,约 8 吨重。号称亚洲第二大鼎,第一大鼎立于无锡三国城内。口沿及鼎足上的纹饰均为饕餮纹,采用饕餮纹的意义主要是保持汉鼎的风格。我国古代的鼎不仅在多种的典礼中使用外,还作为国家的权力的象征,有着至高无尚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这里立此大鼎无疑是与项羽的地位和身份是相符的。鼎的正面为霸王鼎三个字,后面铭文 16 行,共 64 个字,请看铭文:
下相重瞳 举帜吴中 灭秦社稷 赫赫战功 荥阳睢水 屡挫沛公 吞秦衔汉 霸业恢洪
八载勋业 蒙绐力穷 乌江罢渡 气悒江东 拔山盖世 人杰鬼雄 铭勒斯鼎 永志雄风  
铭文高度概括了项羽一生。表达了后人对这位历史人物的颂扬。英风阁是项王故里的主体建筑,题字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主席,尤擅行楷。今人称书仙,画仙,诗仙的赵朴初。“英风阁”三个字庄重有力,不同凡响。据说“英风阁”是项羽小时候练功习武的地方。这是项羽的石雕像,项羽身披战袍,腰佩宝剑,怒视前方,体现了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盖。这尊石雕像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比较充分地反映了项羽的内在气质,请看他的神情,既有勇猛刚烈,势不可挡,不怕牺牲的一面,又有仁慈大度,气概豪迈、耿直坦率,不搞阴谋的一面。集中概括,形像地将司马迁对项羽的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

请看赵朴初先生为其题写的这副对联,上联为:“当年初破秦军诸候将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重瞳子。”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想当年破釜沉舟一战,项羽率军不足五万人打败了秦军章邯部下二十万人之后,驻扎在赵国周围准备救赵的其他诸候军,见此情景,前来拜见项羽,都以双膝跪地行走,无一人敢仰视“重瞳子,”“重瞳子”即指项羽,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写道:“吾闻之周王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司马迁认为项羽可能是舜的后代,因为舜也是重瞳子。
下联为:“垓下悲歌虞和拔山诗风旋不歇长留仁爱一杯羹。”这句话的意思是:项羽身经七十二战所战告捷,从未打过败仗。军壁垓下时,夜间楚歌四起,项羽误认为楚地已被汉人占领,大势已去,乃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合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其妻虞姬也赋诗和之:“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赋妾何聊生?”这一气壮山河的悲壮之歌风旋不歇,“长留仁爱一杯羹”是写项羽与刘邦在广武山对峙时,项羽要刘邦与其决一死战,刘邦不敢应战,当时刘邦的父亲正在项羽的营中作人质,项羽说:“如果你不与我决一死战。我就把你的父亲放在锅里煮汤喝。”刘邦却说:“我与你同受怀王之命,结为兄弟。我老子就是你老子,你真的要把你老子煮汤喝,希望你能分一杯给我喝。”但项羽出于仁慈之心,最后还是把刘邦的父亲及妻子儿女送还到汉营。
这是项羽手植槐,相传为第三代再生,我们现在所看到地面以上的部份,并不是主干,其主干于明代万历年间( 1576 )的一次黄河决口时所形成的泥沙埋在了地下。一九八五年,德国的一位植物学家来到此地把它喻为“天下第一树”,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命力旺盛,如果您春末夏初的时候来,展现在您面前的一定是枝繁叶茂的画面。这棵老树,就像我们宿迁人民,即使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依旧笑傲江湖,历史弥久,意志更坚,这棵树就是“顽强拼搏”宿迁精神的写照。
这是系马亭,亭子里是项羽的坐骑乌骓马。项羽被逼到乌江,剩下单枪匹马、乌江亭的亭长备船在江边等候,项羽自认为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将随其转战南北,日行千里的乌骓马送给乌江亭的亭长,然后拔剑自刎。乌骓马失去了主人,低头不语,悲痛万分,这个造型是乌骓马失去了主人时的精神状态,所以为其题写的对联为:“瞳灵意气垂今古,助战雄姿忆昔年。”
系马亭边的石马槽是出土文物。八一年在徐州铜山县境内,农民修河时发现。当时发现三个石马糟,经专家鉴定是汉代文物。项羽建都在徐州,当年乌骓马很可能使用过这只石马槽,铜山县人民将此马槽送到项王故里,以此来纪念这位历史英雄。
这里是古老的梧桐巷,早在秦汉之际,这里广植梧桐树,因而得名“梧桐巷”。秦朝设立郡县制,这里为下相县。《项羽本纪》《江南通志》等史籍均注明项羽就出生在下相县的梧桐巷。这是梧桐巷中保存下来的唯一一棵发根梧桐。专家们认为这是第四代再生。从其根部的年轮可以看出它的古老程度。这里人们为了纪念项羽,至今仍有栽梧桐树的习惯。这是“梧桐巷”石碑。碑文:“史记汉书,江南通志名万历,宿迁方志,皆得项羽生于下相梧桐巷,考即此处。”
与“梧桐巷”石碑对称的,还有一块石碑,请随我来,这块石碑由  驮着,  是传说中龙的小儿子,民间有句俗语“摸摸  头,万事不用愁。从头摸到尾,一辈子不后悔。”感兴趣的游客,不妨摸一摸,没准会给你带来好运。这块石碑高 2 米多,是清代康熙年间知县加三级胡三俊所立,背面有文:“项王故里古有坊,清初圮,康熙四十年( 1703 )立碑于此,后碑身毁于文化革命现复元。”在复制项王故里石碑的时候,得知我市区住东大街有一位名叫窦燕刻的老先生,笔名江苏一山,在文革前曾将此碑文拓下,现在这块碑的“项王故里”四个字仍为胡三俊字迹。胡三俊虽是宿迁知县,但与其它知县不同的是也加三级,因为县官是七品,所以说胡三俊虽是县官,但他享受四品待遇,按现在官职讲,就等于副省长放到县里做县长,这说明宿迁在康熙年间它的政治,文化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地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请按一下采纳哦~O(∩_∩)O谢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