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导学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答案...各位帮下忙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9-18
(一)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练习
1. 请你用圈点勾画法标出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
诠释( ) 裨益( )憧憬( ) 广袤( )
qián移默化( ) wēi言耸听( )
(二) 结合注释掌握词义,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语境义
⒈为你打开一扇门。( )
⒉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的门。( )
⒊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 )
⒈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诠释( ) 浏览( ) 憧憬( ) 跌宕( )
⒉选出下面词语中书写错误的一项,并订正。
①潜移墨化 ②崇山峻岭 ③危言耸听 ④千姿百态
⒊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上: ( )
①⒈为你打开一扇门。(比喻某一领域的入口)
②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
③而对那些把你当做追名逐利的敲门砖的人,你会把门关得很紧。(比喻借以求得名利的手段,达到目的后就可抛弃)
④你是一个真诚而神奇的大门。(文学)
4、同步导学:基础训练
延伸拓展
1.为你熟悉的某一部文学作品中的某一文学形象写一段简介,字数80到100字之间。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2、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3、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
1、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2、品味本文优美丰富的语言。
3、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的运用。
学法指导:
中学语文和小学语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让大家进一步的学好中学语文,特在此介绍一些学习语文的便捷的方法。
4、 如何制订语文学习计划。
5、 如何预习。
6、 如何做课堂笔记。
几种学习语文的方法介绍:圈点勾画法、批注法、质疑发问法。
教学方法:赏读法

预习导学
一.背诵“文学是人类感情……灿烂的智慧”。
二.熟读第四段,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⒈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⒉文中两个“这”分别指代什么?
⒊请你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⒋据文中所述,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重要体现在哪几方面?
学习与探究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
⒈美点寻踪:
文学的殿堂处处充满瑰丽的色彩,每一件文学珍品都闪耀着迷人的光环,请大家再一次浏览课文,划出你认为最精彩、最能表达感情的句子。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精读课文,为精彩片段或句子做批注,然后在全班交流)
⒉结合自己阅读过的文学作品,具体欣赏文章第四段。
教师小结:
文学的魅力无处不在,愿在座的每个同学都能深深地爱上文学,打开这扇神奇的大门,在文学的世界里尽情地遨游。
训练巩固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中知识的积累,一中智慧的积累,一中感情的积累。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象的。有人说,一个从不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着并不是危言耸听。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增长知识、提高修养、反复感情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这已经成为很多人共识。
1、 体会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并仿造课文另造一句。
(1)心声:
(2)修养:
(3)潜移默化:
(4)风景线:
2、 理解文句。
(1)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对画线处有两种理解,你认为哪一项更符合文意?
A.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既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又是那个时代情感的结晶。
B.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那个时代的精神的结晶和情感的结晶。
(2)优秀的文学作品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
“灿烂”一词应理解为
(3)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这”具体指
3、 请你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

4、据文中所述,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

三、拓展延伸:
1、从你以前读过的童话、寓言或看过的影视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角色,并做简要评价。
2、结合你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自己试着给文学下个定义。
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话,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1)我想叩开文学之门,因为它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想叩开_____之门,因为它可以使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订本学期的阅读计划:推荐《汤姆•索亚历险记》《安徒生童话选集》《朱自清散文选集》以及古代诗歌。
制订本学期的语文小计划
3、同步导学:能力提升、中考之窗。
板书设计:议论大门-----初识大门-----打开大门
二、繁 星
巴 金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学会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星星的情景以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解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三、学法指导:
1. 掌握阅读技巧,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应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 学会收集、整理消息,并判断其有效消息。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培养自主意识。
学习过程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
预习作业
一二、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冲关”练习
1用圈点勾画法标出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
霎眼( ) 半明半昧( ) 摇摇欲zhuì( ) yíng火虫( )
⒉填空。
①《繁星》选自《 》,作者是巴金,他原名李尧棠。
②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 ”“ ”“ ”“ ”四个片段,表达了作者酷爱繁星的深切感受。
③第三段是全文重点,请你用三个词概括它的思路,并归纳出此段的中心意思。

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复诵读文章的第三节。
学习与探究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欣赏课文
1、比较一下,你看繁星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望星空感受的句子,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
训练巩固
一、如果你看过大海、长江、田野等,面对它们,你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象呢?请你以“ ,你象……”为题,写一段抒情性文字,字数150字左右。
(写好后,先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推荐代表朗读作品。)
二、请分别以”乡村的夜”和”城市的夜”为话题,依照例句的格式各造一句.
例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寂静的,是梦幻的。
乡村的夜是 。
城市的夜是 。
1、第一段文字是按照“仰望---欲睡---沉睡”的过程来构思的,下列对该段层次分析正确一项是:
A.(1)(2) / (3)(4)(5)(6)(7) / (8)(9)(10)
B. (1)(2)(3)(4) / (5)(6)(7)(8) / (9)(10)
C. (1)(2) / (3)(4)(5)(6)(7)(8) / (9)(10)
D. (1)(2)(3)(4) / (5)(6)(7) / (8)(9)(10)
2、文中加点的“模糊”一词换上“闭上”,好不好?为什么?
3、请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和它在句中的作用。
修辞手法是 作用是
4、下面是对文中画浪线的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把“星的怀抱”比作“母亲的怀抱里”,形象地写出了星天的美妙亲切,甜美温馨。
B、“我”完全陶醉于星天的美景中,以至“忘记了一切”。
C、“我”长年漂泊在海上,每当看到像朋友一样的繁星,就会思念远方的母亲。
D、星天童话一般的天地,把“我”净化成一个纯真的孩童。
5、问答题。
(1)“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在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是如何写“爱星天”的?“爱星天”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同步导学:基础训练
延伸拓展
1、 在夏天的夜晚,你观察过天上的星星吗?画一幅画,并配上适当的文字进行说明。
2、文章结尾看起来似乎不太完整,根据首尾照应原则,请你给文章续写一个结尾(字数在20字左右)。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的“冲关”练习。
1、用圈点勾画法标出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
惊羡(  ) 浸透(  ) 嫩绿(  ) 叠着(  ) 巢(  )
2、常识填空。
冰心,原名    ,现代著名作家,     文学家。课文中的四首诗分别出自她的诗集《    》、《    》。
3、意象指诗中渗透着作者情感的“物”,请你预习课文,找出四首诗各自的意象。
                                
4、请同学们用“/”为《纸船》一诗划分节奏,用“•”标出需重读的字。
5、阅读《母亲》一诗,思考:两个“躲”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第二个“躲”前为什么要加一个“只”字?
                                
6、《成功的花》一诗中“成功的花”的特点是什么?成功的花是怎么得来的?
                              
7、《嫩绿的芽儿》中用“嫩绿”“淡白”“深红”来分别描写“芽”“花”“果”的色彩,这样的色彩分别体现了芽、花、果什么样的特征?
                              
                              
学习•研讨
(一) 导入。
(二) 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导学”1~7。
(三) 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品读《嫩绿的芽儿》,回答下列问题:
(1)“芽”“花”“果”这三个意象次序能否调换?
                                 
(2)芽儿、花儿、果儿各自的愿望是什么?从中你能否领悟出这首诗的寓意?
                             
(3)诗中“芽儿”、“花儿”和“果儿”的话能颠倒一下吗?为什么?
                             
(4)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2、赏析《纸船》一诗,回答以下问题来检测一下你的能力吧。
(1)下边句子中的“/”和“.”分别表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哪一句不恰当?
A.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B.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C.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D.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2)下面对《纸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入题,诗人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船写起,为抒发对母亲的深情作铺垫。
B、第二节四句,诗人直接点明了纸船应去的方向,表达了诗人强烈的诚挚的心愿。
C、结尾“卒章显志”,点明了她祈求想象中进入母亲的梦中的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了的悲哀情怀到母亲的身边。
D、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运用托物寓情的方法,使得感情的抒发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3)“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诗人要“纸船”到什么地方去?
                                  
(4)“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诗人为什么“含着泪”?
                                  
(5)全诗的抒情线索是                       
(6)揭示全诗主题的诗句是                     
(7)作者用叠纸船、漂纸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假如诗人的母亲在梦中见到了这只小船,她会想些什么?试以“母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
                                      
                                      
(8)诗人常常用写梦境的方式来抒写自己的感情,如冰心明知纸船无法漂到母亲的身边,却希望它能进入母亲的梦中。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一句类似这种写法的诗句。
                                
3、综合能力测试。
(1)《母亲》和《纸船》都是冰心写母爱的代表作,请你说说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有没有区别,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
                                
                                
(2)前两首诗和后两首诗在主题表达和创作风格有什么异同?
                                
                                
(四)冰心的哲理诗很有特色。请参照例句,根据提示,写一句含有哲理的话。
例:墙角的小花,不计较所处的位置,它只是为装点春色而开放。
石缝间的小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拓展
1、冰心的诗富含哲理,请找出下边这首诗中含哲理的诗句,并说说你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风雨后——
花儿的芬芳过去了,
花儿的颜色过去了,
果儿沉默的在枝上悬着。
花的价值,
要因着果儿而定了。
(1) 富含哲理的诗句是:
                                
(2)该句的含义是:
                                
                                
2、同步导学:能力提升、中考之窗。
 古代寓言二则
一、 学习目标:
1、理解两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2、掌握重要的词句:履、度、操、反、遂、宁、涉、遽、契、是、惑。“宁信度,无自信也。”“是吾剑之所从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二、学习重点:
目标1、2
三、学法指导:
1、本篇课文是我们进入中学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应先从正确、流利地朗读入手。在学习本文之前,请先借助书下注释中出现的注音练习朗读和正确地断句。
2、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主要是能疏通文字,理解文章的含义,掌握关键词的意义。书下注释把一些关键的字词解释出来,在老师上本文之前,你一定要把书下注释好好看看,做好预习工作。平时可以自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帮助学习。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同学们,小时候,你们一定听过许多寓言故事吧。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两则古代寓言,探讨一下它们都寓寄着哪些道理?这些道理在今天又有什么现实意义?
请在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写在下列的横线上,并选择一两个讲给本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听听。
                                
正确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让我们来一起来正确地朗读课文吧。在朗读课文之前,请你先认真做以下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郑人买履( )      (2)遂( )不得履
(3)宁( )信度 ( ) (4)遽( )契( )其舟
 (5)先自度(   )其足      (6)所从坠( )
2、用“/”为下列句子正确断句。
(1)楚人有涉江者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3)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举行朗读比赛,看一看谁读得最准确、最流利。
在正确朗诵课文之后,我们结合书下注释,学一学本文的许多重点字词及文言常识。
4、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5、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 (2)及返             
(3)遂不得履 (4)遽契其舟           
(5)何不试之以足 (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6、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而置之其坐。  同  ,意思是    。
(2)及反。   同  ,意思是    。
7、区别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① 先自度其足 (    )
吾忘持度  (    )
② 先自度其足    (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③ 至之市   (    )
而忘操之  (    )
而置之其坐  (    )
何不试之以足  (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反归取之      (    )
○4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遽契其舟(  )
8、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宁信度,无自信也。
                                
(3)是吾剑之所从坠。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9,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学习•研讨
(四) 导入。
(五) 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导学”1~8。
(六) 合作探究。
1、《郑人买履》中“操” “持” “取”都是“拿” 的意思,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意义和用法有什么区别吗?
                                      
                                      
2、《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3、这两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4、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
                                      
5、这两则寓言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延伸拓展
1、填上合适的字组成成语。
(  )人摸象 (  )人忧天 (  )人寻味
(  )人之危 (  )人相轻 (  )人师表
(  )人君子  (  )人买履 (  )人深省
(  )人头地 (  )人心弦 (  )人唯亲
(  )人善任 (  )人窒息 (  )人而异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仕于南方( )
②席上啖菱( )
③或曰:“啖菱须去壳。”( )
④欲以清热(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同步导学:能力提升、中考之窗。

安恩和奶牛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主人公关怀动物,重视它们生命情感需求的善良感情。多角度体会小说主题。
2. 复述故事,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了解悬念手法的作用。
3. 学习小说的描写方法,了解人物外貌描写与小说情节和主题的关系。
学习重点难点:
1.小说主题的多角度分析。
2.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把握。
学习课时:
教法设计:朗读感悟
学法指导:合作讨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9-20
风光好说的
第3个回答  2011-09-19
/////
第4个回答  2011-09-18
图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