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不奖不罚”的学徒型养育模式,为何更适合当下的育儿环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7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其实是全球范围内的家长都感到头疼的一个话题。 《不奖不罚:如何让难管的孩子拥有自控力》 这本书用丰富的案例,具体地解析了孩子自控力差的根源,并且给出了家长实用的方法指引。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 为什么今天的孩子们普遍缺乏自控力?这场自控力危机到底是孩子有问题,还是我们家长没有给过孩子进行自我管理的机会,对孩子包办太多、控制太多?


第二个部分: 培养孩子自控力的关键步骤是什么?作者教家长用“学徒型”养育模式代替“命令孩子,让孩子服从自己”的模式,通过四大工具让孩子学会独立和承担责任。


第三个部分 :关于“学徒型”养育模式的一些实用技巧和建议。


你到底有没有教给孩子那些支撑他们生存下去的东西呢?还是仅仅在用惩罚手段逼着他们更加小心、好在以后犯错的时候尽量不让你抓到?

——《不奖不罚》


作者在教我们怎么去用学徒型养育方法之前,提醒作为家长的我们, 先去思考我们的养育观念和方法到底是在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还是在阻碍他们的自控力发展。


比如我们常用的办法:给孩子讲道理、让他们不要犯错、惩罚和奖励,管用吗?有可能一时管用,而且管用的标准是孩子听了我们的话。那长期来看呢?孩子并没有从被惩罚和被奖励里面,得到自控力方面的成长和锻炼,从这个角度来说 这样的方式就是“不管用”的。


有两位心理学家德西和瑞恩,最先证明了跟奖惩制度相比,关系联结、能力、以及自主性其实更能促进个人的自发行动,并且,奖品的设置还会削弱个人的内在兴趣或动机。


对于这一点,很多家长在实际生活中都深有体会。比如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奖励棒棒糖,但是下次孩子不想要棒棒糖,就不愿意再那样做了,或者变本加厉,不要棒棒糖了,要一个ipad才愿意去做。


惩罚也是一样。我们的传统观念常常是,通过惩罚让孩子知道自己犯错了,并且以后不再这样做。但实际情况往往是, 孩子们被惩罚之后,降低了自己的自尊或产生负面的自我认知,并对家长产生抵触。


只要一提到规约我想到的就是,在孩子学着了解世界运行的种种模式、同时摸索自身行为的种种后果、以便慢慢学会掌控自身的时候,我们作为家长应该要付出的那些时间和需要经历的实践过程。

——《不奖不罚》


社会 环境发展很快,我们所处的环境经常会让我们怀疑自己的 育儿 方式到底对不对。作者提到,每当这种时刻,我们就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学徒型 育儿 模式和其他有效规约方式的共同特质上:


1. 注意培养深厚的亲子 情感 联结。

2. 对于孩子不当行为的原因进行探讨,去看看他们行为的后面,在表达什么样的需要。

3. 在实际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和 情感 、社交技能。


那学徒式的养育方式和我们刚说到的惩罚或奖励有什么区别呢?


学徒型教养模式, 是家长把“培养一段强韧而 健康 的亲子关系”当目标,而不是把“让孩子听我的”当成目标。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是合作的、尊重的、彼此独立的。


给大家举个作者提到的例子。


有一个妈妈,只要孩子在学习上面表现好,就会奖励孩子玩一会儿电脑,也就是通过操控来教育孩子。这个妈妈知道学徒式教养法之后,马上就知道自己的做法实际上让孩子自控力变得越来越差了。她也想调整,只是之前一直在奖励孩子,“如果不再奖励孩子,孩子就不学习了,这可怎么办?”


书里一位叫郝弗尔的老师先鼓励这个妈妈把自己的恐惧列出来:如果放弃之前不恰当的方法,哪里有可能出错呢?并且鼓励这个妈妈和孩子坐下来,和孩子说对不起,告诉孩子:“我参加了学习,一直以来我以为是你把我们的日子搞得很糟糕,结果却发现原来是我把我们大家得生活都搅得一团糟”。


这种承担责任或自我责备的方式,可能会让很多家长不自在,一下子难以接受。但这是让孩子们卸下防御的一个好办法,也是孩子尝试自己来进行判断、觉察和决策的开始。


放手让孩子去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可能会让一些父母觉得自己不够尽职尽责。但是只有通过这样的历程,孩子的自控能力才会得到锻炼。


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孩子取得胜利的时候为他们欢呼,在他们跌倒的时候把他们托住。同时为孩子祈祷他们能够迎来强劲的离岸风,好让他们加速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不奖不罚》


在应用学徒型养育模式时,作者提到了2个补充建议,和1个帮助家长和孩子从一小步开始锻炼自控能力的实用方法。


第一个建议, 放弃做完美的父母,但要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


比如里面提到一个叫香农的妈妈的故事,香农自己的童年过得跌宕起伏,因为她的父亲患有躁郁症,家里的经济条件一时优渥,一时骤跌。在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时候,香农过得特别有压力,一直在与焦虑、抑郁做抗争,情绪非常不稳定。结婚生子以后,生活中一样有很多挑战,再加上后来父亲的去世,导致香农在面对养育孩子的挑战时,常常压力大到喘不过气来。


故事讲到这儿呢,其实我们很多人都能在香农身上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各自背着自己的负担去工作、去生活。很多人的成长经历都是不完美的,我们各自带着自己成长中的缺失和遗憾在教养孩子,所以我们更不能把“当一个完美父母”作为目标。 我们需要放弃完美,回归到真实和温度里面。 而且在教养孩子的时候,我们家长也要先照顾好自己,为自己负起责任,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


第二个建议, 作者提到,为了让我们的改变更加持久,我们需要建立一个 育儿 支持网络,彼此鼓励,彼此支持。


育儿 的过程很漫长,也没有捷径。就像航海一样,我们没办法一步就到达目的地,必须要善用逆风的力量,一点点地调整方向,才能不偏离目标。


另外,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有一个非常实用的途径,但在今天常常被我们忽略,那就是 做家务


作者说:“尽管孩子们可能整天都要忙于家庭作业、音乐、运动还有其他课外活动,但是他们并没有肩负家庭或是 社会 的真切责任。”


作者给到我们一份2-18岁不同年龄段孩子适合的家务活清单,鼓励家长邀请孩子一起来做家务,从小事开始,增加孩子的归属感、价值感,培养他们合作、参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