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光明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光明堡位于尖山东坡光明山上,堡中有座古寺,叫“光明山寿峰寺”,附近村民都称作“光明寺”。李克明先生的《民国武山县志稿》记载:光明寺在“县东南四十里”处,毗邻佛教圣地华严庵。光明堡内立有一块《宁远县重建光明寺碑记》石碑,碑文中记载:“宁远县南三十里古刹有寿峰寺,洪武初奉,建立年远坍塌,遗迹尚存。”从《宁远县重建光明寺碑记》看,光明寺最迟建立于明朝初年,庇护着寺院的光明堡,属于祭祀类型的堡子,至少应该与寺庙建于同一时期。

光明堡是镶嵌在光明山顶的一棵珍珠,虽然经历了千百年的风吹雨打霜欺雪凌,堡墙已经塌七凹八,但残存的墙体仍然高耸险峻,棱骨铮铮,傲然挺立,彰显着不可侵犯的威严与霸气。堡门东向,朝迎紫气,目送彩霞。堡子周围万峰聚首,千峦蜿蜒,龙盘虎踞,栖凤落霞。三春桃花红,初夏油菜香,中秋明月泻清辉,寒冬白雪覆古堡。大德高师释慕老大师在《又光明寺》诗中赞道:“游玩深山似蓬灜,月照西天古光明。静听鹿鸣鸟争韵,坐頼松柏乐长春。”“日出东方光明显,众山臣服聚面前。”光明堡为旧四门八大景之一。

据《武山县县境古堡统计》记载,光明堡建于唐朝,是武山县境内最早的堡子。在民间,也流传着一个关于光明堡及光明寺的传说。相传唐朝李世民西征时,兵败,逃至此地。正当李世民仓皇无措之际,眼前一堡巍然耸立。李世民大喜,慌忙钻入堡内,看到院中文殊菩萨手执如意钩,安坐阁内,遂祈求文殊菩萨保佑。文殊菩萨笑而不语,手中如意钩轻轻一挥,天上顿时乌云密布,大雨倾盆。雨水聚成一条长龙,从尖山东坡奔泻而下,冲开一道深沟,拦住了追兵。李世民为报答文殊菩萨佑护之恩,回到长安后,敕封此寺为“寿峰寺”,并下旨扩建该寺。扩建时,堡子周围一里之内,挖出了大量五色玛瑙宝石。寺后拦住兵马的深沟,后人唤作“拦马沟”(另有一说,拦马沟是李闯王的马鞭划开的)。

故事的真伪暂且不考,历史上,李世民并没有西征过。然而,翻开一千多年前那段动荡不安的历史,细细摩挲,或许光明堡的存在,真与唐朝有关。唐宝应二年(763年),唐王朝为了应对“安史之乱”,慌乱中撤走了镇守陇右的兵马。虎视眈眈的吐蕃乘陇右空虚,一举攻占了洮州、秦州、成州和渭州。在此后长达百余年的时间里,武山大地被吐蕃占领。光明堡是否是这一时期为抵御吐蕃建造的,未可知也。有一点可以知道,在后来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光明寺与光明堡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光明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能够大致勾勒出光明堡的历史。

《宁远县重建光明寺碑记》记载,光明寺于洪武初奉敕建立,后坍塌。嘉靖乙卯年(1555年),徽州僧人明秀带徒儿真香云游到此,村民恳留明秀师徒于光明寺,随后开始修缮寺院。刚修好一间小殿,明秀圆寂。真香与徒儿如化秉承恩师遗愿,十方募化。历尽艰辛,至隆庆戊辰年(1568年),光明寺初具规模。这次重建是光明寺有据可查的规模最大的一次。随着光明寺的香火益盛,光明堡也一起大放异彩,从沉寂走向喧嚣。至明崇祯五年(1632年),光明寺再次显得“岁远颓圮”,急需整修。经居士捐资,僧人多方募化,对光明寺再次进行修缮。佛家弟子“刻意苦心,竭力殚财,日夜劳瘁”,光明堡又呈现出中兴气象,望去群山掩映,堡墙巍峨,堡内殿宇参差,绿树掩映,为一方胜境。

清末,道家入驻光明堡,光明堡由佛教圣地变成佛道合一的场所。僧家也好,道家也罢,饱经沧桑的光明堡,如一位慈祥的长者,敞开胸怀,慷慨地接纳庇护着四方百姓。

清朝末年,战乱不断,光明堡成了群众躲避战乱的坚固堡垒。进入民国,土匪猖獗,常常祸乱乡间。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股叫“白朗”的土匪流窜到光明堡附近,欲趁夜色抢劫村庄。村民们惊恐不已,带着钱财赶着牛羊藏匿于光明堡内。夜深人静之时,白匪头目派出匪徒到光明堡附近打探踩点,突然望见堡墙上天降神兵,刀剑林立。匪徒见状,吓得屁滚尿流,魂飞魄散,连滚带爬前去报告头领。白匪头领一听,目瞪口呆,惊骇万分,以为神圣显灵,大呼“快跑”,带着土匪仓皇逃去,附近村庄得以保全。原来是圈在堡内的一大户人家的二百余只山羊半夜出来觅食,受到惊吓,在堡墙上来回奔跑,歪打正着,被白匪误认作天兵天将。

1930年,马廷贤部攻占天水,陇南十三县不战而降。礼县县长马绍堂不听号令,扣押马廷贤派到礼县的县长安澜,马廷贤大怒,派部下前去围攻礼县城。马匪从光明堡附近经过时,只抢夺粮食,并不杀人。台儿村宋氏先祖本是礼县人,听得马匪过境的消息,惶恐不安,躲在光明堡堡墙上的洞里。躲了几天,以为马匪过去了,便跑出洞来,没想到正好撞见马匪身跨大马,手提大刀绝尘而来。宋氏先祖以为马匪是奔自己而来,乱了神,心一慌,腿一软,顺势跪地求饶:“老爷,你听我说……”马匪一听是礼县口音,手起刀落,宋氏先祖话在口中,人头已落了地。之后马匪纵马扬鞭,取道尖山直奔礼县而去。台儿村王氏村民就地将宋氏先祖埋到光明堡后面一块三角形地上,。

民国时期,堡周群众求医不便,病者多向堡内药王求签问方,取药治病,光明堡又繁盛了一个时期。释慕老大师在《西光明寺》游诗中赞道:“鹊鸭声声烟霞淡,人送香油进寺院。”光明寺香火之盛,光明堡之热闹,可见一斑。每到正月十五,堡内灯火辉煌,香烟缭绕,四周群众熙熙攘攘,齐聚堡内观灯,为一大盛事。薛华亭作的秧歌曲《光明寺观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至今仍在传唱。

在一个时期,光明堡内唱经诵佛之声暂歇,稚嫩中蓬勃着朝气的读诗诵文之声骤起,存在了千年的光明古堡内,飘荡出文明之声。民国政府把堡内西殿两侧院角两房子一间作为教室,另一间作为教师的办公室,在光明堡内建成了“光明寺小学”。1949年解放后,光明寺小学解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堡内光明寺遭灭顶之灾,殿宇塑像、壁画、藏经、法器等遭毁弃。西殿、东楼拆修成四门中学教室。北南两殿及院中三棵古柏修成上沟附中教室。一尊观世音菩萨塑像现保存于华严庵。部分小体量文物藏匿于堡墙底下地道中。文明之光暂息,光明堡又遁入死寂之中。

清风送喜,紫荆花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光明堡,在康坪、周池、上沟、杨坪、山庄、韩山、周湾等村的热心人士的倡议下,寺周群众自发组织,于1985年捐资重建了光明寺南殿——观音殿。光明堡再次迎来了生机与活力,正月十五一大早,各村花红柳绿的秧歌队流水一样从各个路口涌来,汇集在堡门口。牛皮大鼓扯着嗓子,轰隆隆的鼓声潮水一般一波压过一波,鞭炮一串接一串蹿上堡墙,在树梢间噼噼啪啪炸响。光明堡成了一锅沸腾的粥,好不热闹!然而,光明堡的热闹如夜空中绽放的烟花,美丽而短暂。周池与杨坪两大村因着一点小事,在光明堡外的土地上将秧歌中的故事上演成真刀真枪的实干,几百个化了妆的村民在雪地里撕扯、打滚,枪刺刀砍,一片混乱,险些酿成大祸。这一战,冷清了两村的乡情,冷清了山野的风,冷清了光明堡上的劲草,冷清了佛前的香火……

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一世纪,堡周群众筹款筹物,在光明堡内建成北殿及僧斋房数间,形成一寺一观,寺观组合的布局。又整饰了堡内环境,重立堡内碑刻,群众在堡内举办祈福禳灾、歌舞表演、书画交流等文化活动。2016年,武山县宗教局正式发文确定光明堡为全县宗教活动场所,并正式挂牌为“光明山寿峰寺”,成立了组织机构。

挂牌后的光明堡,抖落满身的沧桑,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群山之巅,走向下一个千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