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招商的真正意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很多地方政府招商部门的墙上赫然写着“对招商引资有帮助的是功臣,对招商引资破坏的是罪人”,我感觉写在墙上不如记在心里,而记在心里不如表现在对企业需求的关注上。

      很多地方招商部门对待企业的态度让人不敢恭维,招商时如同商店推销产品一样,推销时热情有加,一旦招商成功企业落地后,就像商店遇到的只是询价或者是需要商店帮助时,那翻脸如同翻书般的冷若冰霜,会大大伤了落地企业的心,让他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他的这种失落感受会讲给类似企业或者有业务关联企业,坏消息没有翅膀却比鸟儿飞的更远,以商招商的模式一旦失败,再努力的政府招商行为也如同水中捞月一样枉费心机。

    我这些年得到了不少地方的招商局荣誉局长的头衔,我非沽名钓誉之辈,我自认为得到的这些头衔其实荣誉感不足而压力感倍增;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厚德方能载物矣。所以我每到一县域就会了解当地情况,特别是看招商引资的情况,一个人之所以不成功,就是他失败的次数太少了,当我遇到太多招商失败的案例后,我才有担任招商局荣誉局长的勇气,特别是这次与和田墨玉县的领导交流后,让我充满了外出招商的冲动;如果我是一只冬眠了的熊,那么墨玉县的领导就是春天,他的话唤醒了我,给予了我大规模招商的信心。

      墨玉县的领导直言这次去广东片区招商没有任何准备,因为他目的地是浙江,临时被抽调到广东区域,不仅没有宣传资料,也没有合适的对接单位,依靠朋友介绍和新疆商会的推荐,但就在宾馆的座谈中,已经招商完成任务,各行各业的企业都有,刹那间填充了墨玉县空荡荡的工业园区,而他这次的招商活动中不存在企业索要高额搬家费、培训费、补贴费的情况,索要补贴的企业我没有感觉到哪一个发展的若火如荼,却观察到了这样的企业多数都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一个企业落地后不是考虑如何研发产品而是研究补贴政策,这样的企业让人痛心疾首。

    墨玉县领导在准备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去广东招商可满载而归,而我这个在广东生活超过10年的广东通,在新疆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的支持下,在多年来广东援疆的支持下,在两地省区级工商联、慈善会、工会等单位和机构的支持下,实力应该远远超过墨玉县,所以,联合广东援疆所在地喀什地区到广东招商,相信一定会效果更加显著。

    既然要招商,那么对招商有什么建议呢?我大致列举几条,希望与各位领导和朋友探讨,唯有如此群策群力,方能让招商活动更趋于成功;

一、合适所在地情况的企业才是最佳招商对象

      很多地方希望招一些高大上的企业,而忽略了企业是需要上下游产业链相互支撑的实际情况,导致招商企业如同空中楼阁,纽扣、包装皆需要内地引进而中途夭折;

二、以就业为目的的企业也非最佳招商对象

      解决就业的要求是正确的方向,却不是终极目的,最终目的是让就业人员脱贫致富甚至创业;现在很多地方引进纺织企业、服装企业,美其名曰和美丽大方的宣传解决了就业,请问这些企业那些不是依靠补贴依靠诸如学校、部队订单存活?没有一点竞争力到市场上必死无疑,所以这些企业在新疆亲近银行、亲近政府而远离市场。

三、非因地制宜的企业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强盗

        招商所在区域不是企业原材料的提供地亦非产品的销售地,而落户当地的企业,若不是为了套用所在区域政府的资金,就是为了迎合某些领导的政绩,否则这些企业就是伟大的慈善家,企业的使命就是提供优质产品以利润和市场占有率来表明企业产品的价值,若没有这些属性,企业何称之为企业?

      所以在招商的时候,招商所在区域要有明确的定位,招什么样的企业?招哪些行业的企业?工业园区是如何划分区域职能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各种对企业的配套设施是否齐备,都是要考虑到的,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招商而招商;多少四不像的工业园区竖立在新疆的多数县域,如同杂货铺一样混乱,让人看不到县域的希望,看不懂园区的未来。

招商也一定要和当地的情况因地制宜,能否解决当地农产品或者特色产品的深加工,能否符合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这才是最主要的招商需要,而不是招些形象工程的企业来增添光彩,这些形象工程也是最容易败坏当地形象的工程,多数荒芜的如同坟场的工业园区就是最好的案例,为什么很多县域总是被毒蛇咬两次而执迷不悟呢?

四、不能有阎王招商小鬼赶客的事件出现

    很多时候地方政府招商也非常有诚意,也提供了尽可能的便利;招商的成绩是领导的或者是招商领导的,但对于引进企业到县域的属地管理者则没有什么好处,他要面临所在区域维稳和发展的多重压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者一刀切的行为,可能伤害到所招商到所在区域之企业,而若得不到快速解决就会出现招商承诺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事件发生,理想预期和现实发生冲突,落差感会想巨石一样打垮企业,导致招商事倍功半的事情出现,且后果不堪设想。

五、给予招商到所在地的企业亲人般的关怀

    招商的时候对企业热情每一个人都可以做的,但企业落户所在区域后的关心才能体现人的本性,每一个企业都熟悉本行业的情况,也了解本行业的各类企业,若真的关心和温暖让落户企业感受到,他以商招商的热情有之,那么类似企业纷纷落地,当地的产业兴旺,当地产业链也有可能形成。人不能等到过河的时候才想起来修桥,招商也是如此,把企业的问题当做自己的问题,把企业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那么企业也会把招商当做自己的事情,现身说法的效果远远好过一切形式的说教。

六、优胜劣汰的机制

    无论三减五免或者其他优惠政策,是针对有实力对当地有带动的企业,而不是针对所有落户企业,一视同仁其实是对任劳任怨者的伤害也是对滥竽充数者的放纵,设立优秀者的持续奖励政策和对不良企业的不断淘汰制度是对县域发展的负责。

七、以微型(卫星)工厂为目标的招商多数会以失败告终

    微型工厂本身不是工厂,只是工厂的前置和配套设施,通俗的说就是类似于收购点,分拣点;若把微型工厂当做工厂,将大错特错;分散和不成规模、标准不一将使得产品没有任何竞争力。

八、以人为本的招商是未来趋势

    目前多数招商都是引进企业,这多么类似于二战后,苏联抢夺设备而美国争抢人才;现在北上广深渐渐放低姿态开始加入抢人战略,而新疆的招商不是以引进人才为主,那么再好的设备没有人才的使用也是烂铜废铁。夏利是车却败走麦城,奔驰是车却让人趋之若鹜,若各个县域把自己的农民当人才或者当劳动力则大错特错;新疆根本不需要劳务输出,而是本地根本招聘不到合适的人,多数企业无法运转居然是没有人。多数少数民族没有挣钱的欲望,却要求按照天支付工资,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春夏与秋冬;没有组织性纪律性,也不愿意按照制度要求做事;多数企业在新疆也计件支付工资,全勤没有奖励迟到没有惩罚,晋升没有空间,工作是怕转化教育,工资远远低于短平快的建筑或者摘棉花,长此以往企业如何有稳定的工人,如何有持续的发展?

九、为招商企业举行的招商和宣传会才是关心企业的行为

    招商是引进企业,若能够做到为招商到所在地企业去推广产品和宣传才是从企业最需要的地方关心企业,也唯有如此,才能让企业感受到温暖,也可以通过此种办法引进更多企业来所在地投资发展。

十、稳定且有效的政策是企业的定心丸

《汉书·食货志上》:“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很多时候企业担心招商时候的承诺和实际的兑现不相符合,这似乎也是很多县域常遇到的情形,特别是在领导人岗位调整的时候或者领导人发展思路改变的时候,导致企业不敢大规模投资,担心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萧规曹随的稳定制度,或者尊重企业尊重市场尊重协议的政策和规矩才是吸引企业前来投资的最有效方式。

  其实还有很多想法想表述,但纸短情长,也感觉时间太晚,只说这么多吧,其实若对各地招商领导有一点点提示,我也深感欣慰。

    扶贫攻坚路漫漫,若真的想改变一个县域的发展,没有企业作为支持是空中楼阁的虚幻,只有当地有企业,有引领带动的龙头企业,才会让一个县域真正的改变。

                                                                            新疆慈善总会 乌兰树川

                                                                                    2018年06月26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