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文学基础:写作与语言艺术·汉语的特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第一章 当代写作的新特点
第一节 写作与语言的关系

一、汉语的特点

(一)认识汉语

要认识汉语,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语言?自然界的风声雨声、红绿灯、“鹦鹉学舌”、咳嗽打喷嚏、哭声笑声打鼾声等等,它们是不是语言?都不是。那什么才是语言呢?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语言指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音义结合的一套符号系统。这个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首先,一般意义的语言特指人类语言,不包括动物的“语言”、自然界的风声雨声等;第二,语言必须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也就是说必须同时具有声音和意义,且声音和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中其语言符号和意义的联系是任意的,如同样表示“水”这个事物,汉语说“shuǐ”,英语说“water”(听起来像汉语的“窝头”)。同样表示“鞋”这个事物,汉语说“xié”,日语说“くつ”(听起来像汉语的“裤子”)。咳嗽、打喷嚏、打哈欠等既有声音又有意义,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发出此类声音时意义都是相同的,不具有任意性,因而也都不是语言;第三,语言符号是一套系统,具有严密的组织规则,如汉语的语音系统包括声母、韵母、声调,它们配合有严格的规律,是一个严整的声韵调系统。

根据德国语言学家在1979年的统计,当时世界上已经查明的语言有5651种。这些语言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汉语是汉族用于交际的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它的个性需要在跟其他语言的比较中加以认识。汉语没有跟字母、假名等相应的单位,就连“词”这个概念也是从西方引进的,语言学认为“红花”是两个词,“红果”是一个词,普通人是很难分辨的。《文心雕龙》里讲“夫人之立言,因字而成句,因句而成章”,语言学家赵元任也认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字’是中心主题”。徐通锵先生在深入研究印欧语语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汉语的实际,提出了“字本位”的观点,他认为:“‘字’是汉语社团具有心理现实性的结构单位,写出来的字仅仅是把这种心理现实性书面化而已。”在此基础上,他建构了以“字”为基本结构单位的汉语语言理论框架。

(二)汉语的特点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提到汉语的三个特征:“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1.音美

汉语的声音之美与它在语音方面的特点是分不开的。首先,汉语中一个汉子一般就是一个音节,因此音节界限分明,听起来节奏感强、清晰悦耳。其次,汉语的字音一般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普通话有声母21个,韵母39个,一个字可以没有声母,但绝对不能没有韵母。韵母中必须有元音,而可以没有辅音,且元音可以连缀,辅音不可连缀。这样整个字音中元音占优势,乐音成分比例大,听起来声音响亮、悦耳动听。第三,汉语中每个字都有声调,字和字组合又讲究平仄相间,听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可以充分利用汉语的这些语音特点,讲究押韵、对仗、平仄,构成双声、叠韵、叠音等语音形式,使汉语具有独特的音乐美。

例证:李清照 声声慢

2.意美

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中说:“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法治”的语言讲究严谨的秩序和严格的规则,“人治”的语言则更强调灵活性和创造性,更能发挥主体意识的能动性。汉语的语法约束力较弱,语义的理解常常跟语境、文化背景等相关。因此有人说汉语是“意合”的,语法规则并不具有强制性。正是汉语的这种特质,才使它在表意方面更具有含蓄性,更富有张力,对于汉语的理解常常需要用心去揣摩,去发现它独特的美丽和神韵。

范仲淹 《苏幕遮·怀旧》

王实甫 《西厢记》

可见,汉语除了文字符号本身所传达的意思之外,其内在的意蕴、意境之美也是需要仔细体味的,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眼光,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阅读作品时也是一种再创造,唯有创造才能体会汉语真正的“意美”之所在。

3.形美

普通语言学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但就连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索绪尔也认为,像汉字这样的文字是特殊情况。汉字在中国人的心理认知中不仅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它独特的线条美及其理据性和表义特点,使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本身领略到意境之美。

叙永观音殿神智体诗

苏轼 《远眺》

闻一多 《女神之地方色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