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文学手抄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10-06
  海风吹拂海面。吹拂着无千年的沧桑。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下,让文学在前人未有的探索中发出惊异的光芒。文坛上,似曾徘徊过无数出色的文人墨客。
  其实文人的体内会奔腾着一匹野马。桀骜鬓毛流淌风华。他们愿在荒芜的阔野上,以泪渐洒。达达的马蹄要踩出文学之花。
  长亭内,醉酒当歌,叹人生几何,豪迈地吟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李白,阅人无数的时光引无数后辈由衷启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含情脉脉,双眉紧锁着淡淡忧愁的古代才女--李清照,又在细雨霏霏的夜晚,创作着那一首首属于自己的诗篇……豪放与婉约两大流派,如一对霸气的龙凤,在历史的长空,腾飞自今。
  回眸过去的里程,让我们自豪敬佩。展望未来的旅途,又让我们信心百倍。
  东西方文学的交融,出现了更多流派。以英国的斯特恩开始的感伤主义,以但丁为首出现的文艺复兴,以写照生活为主的自然主义等等。
  又过了若干年。出现了欧洲神话文学巧匠安徒生,唯美诗歌主义的泰戈尔等等。在神圣的东方领域上,跋涉出了胡适,鲁迅等才人,他们在文坛上力挽狂澜……
  时间翻阅,跨越新世纪的门槛。80年后又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少年作家。另类的韩寒,小才女的蒋方舟,花语新秀的叶迷,滕萍等等。
  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既人学。"的确,文学是人学。可是当文学涉及到人学时候,在旅途中的文学者会感到很孤独,很痛苦。可正如此,才出现了文人们所说的--孤独是诗人的情人。
  立足当今世态,真正爱文学的人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当文学巨匠巴金去世后,不少人已觉察到文坛开始走向没落。这个话题,在文学圈里,已是共同瞩目的问题。余杰也说:"当代文学正是缺乏古希腊复兴时那股悲愤伟大的历来能够。"如此,作为后辈的我们,更应该于此升华,复兴文坛昔日的辉煌。
  文学。
  仅仅几笔的两个字,却是一个多么沉重的字眼。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曾比喻,文学是求知阅世的过程里,一项重要的大门。她曾说过一段话,多年后,仍让我记忆犹新--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新生,是这个时代生活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曾经我也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我爱文学》。那时的我,对文学这扇大门充满了好奇。而今天,我写的这篇文章仍叫《我爱文学》,这时的我,内心充满着对未来的的希翼与憧憬。我相信,只要爱文学,就离文学不远。文学其实就在我身边。当一切成为过去时,翻开昔日的驿路随笔,甜蜜依在。因为文学能经受得起时空地域的辗转流离。
  古人曾对文学作品的描述:"其文如升初日,出清风,如霞,如烟,如幽林曲间,如沦,如漾,如珠宝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的确,文学作品正是反应一个人内心的真实写照。文学者了解对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观看对方的文学作品,从而下于评估。在文学的领域上,总有一种摸索不清的依赖。这点至今一直都让我很困惑。例如一个文学者跟另一个文学者的态度,与一个文学者与非文学者相处的态度决然不同。陌生的文学者偶遇,总会有一总莫名的相信与依赖。我想,这或许是文学给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身边总会有不少人感觉学文学的人很神经质。这正是导致学多文学者自杀身亡的致命原因。往往看事物越透,想得越多,大脑总会承受不住太大的压力而爆发。正如哲人周国平所说的:"看世超过了一定的距离,就难以成为踌躇满志的风云人物。"所以,我们看世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文学正是消耗一定的时间去阅读一定的文学作品。"不久,又出现了这个说法。而现在,真正的"煮字疗疾不舍昼夜"的文人很多不顾及生命长短,钱财多寡,名利得失。以"淡泊已明志,宁静以致远。"吸求一颗纯净光洁的心像皎皎月色朗照漆黑漫长的夜行路。我想,浮生若此,也便是知足常乐了。
  前面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做。尽管我知道,永远到达不到文学彼岸,但是我仍会永不停息地向前迈进,做一帆小小的航船,漂流在文学的湾港,心中只为了年少的那句誓言--"我爱文学!"
第2个回答  2010-10-07
在这里,我与大家谈谈怎样进行手抄报的设计与制作,大体上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美化与设计的步骤;
二、报头、插图与尾花的表现;
三、编辑抄写描绘制作过程。
一、美化与设计
手抄报的美化与设计涉及的范围主要有:版面设计与报头、题花、插图、尾花和花边设计等。
1、版面设计
版面设计是出好手抄报的重要环节。
要设计好版面,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本期手抄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选用有一定意义的报头(即报名)。一般报头应设计在最醒目的位置;
(2)通读所编辑或撰写的文章并计算其字数,根据文章内容及篇幅的长短进行编辑(即排版)。一般重要文章放在显要位置(即头版);
(3)要注意长短文章穿插和横排竖排相结合,使版面既工整又生动活泼;
(4)排版还须注意:字的排列以横为主以竖为辅,行距要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要有空隙,篇与边之间要有空隙,且与纸的四周要有3CM左右的空边。另外,报面始终要保持干净、整洁。
2、报头
报头起着开门见山的作用,必须紧密配合主题内容,形象生动地反映手抄报的主要思想。报名要取得有积极、健康、富有意义的名字。
报头一般由主题图形,报头文字和几何形体色块或花边而定,或严肃或活泼、或方形或圆形、或素雅或重彩。
报头设计应注意:
(1)构图要稳定,画面结构要紧凑,报头在设计与表现手法上力求简炼,要反映手抄报的主题,起“一目了然”之效;
(2)其字要大,字体或行或楷,或彩色或黑白;
(3)其位置有几种设计方案:一是排版设计为两个版面的,应放在右上部;二是排版设计为整版的,则可或正中或左上或右上。一般均设计在版面的上部,不宜放在其下端。
3、题头
题头(即题花)一般在文章前端或与文章题图结合在一起。设计题头要注意以题目文字为主,字略大。装饰图形须根据文章内容及版面的需要而定。文章标题字要书写得小于报题的文字,要大于正文的文字。总之,要注意主次分明。
4、插图与尾花
插图是根据内容及版面装饰的需要进行设计,好的插图既可以美化版面又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插图及尾花占的位置不宜太大,易显得空且乱。尾花大都是出于版面美化的需要而设计的,多以花草或几何形图案为主。插图和尾花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的,并非多多益善,应得“画龙点睛”之效。
5、花边
花边是手抄报中不可少的。有的报头、题头设计可用花边;重要文章用花边作外框;文章之间也可用花边分隔;有的整个版面上下或左右也可用花边隔开。在花边的运用中常用的多是直线或波状线等。
二、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
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线描画法和色块画法两种。
1、线描画法
要求形象简炼、概括,用线准确,主次分明。作画时要注意一定的步骤:
(1)一般扼要画出主线----确定角度、方向和大小;
(2)再画出与图相关的比例、结构及透视;
(3)刻画细部,结合形体结构、构图、色调画出线条的节奏变化;
(4)最后进行整理,使画面完整统一。
2、色块画法
除要求造型准确外,还须善于处理色块的搭配和变化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处理要从对象的需要出发,使版面色彩丰富。作画时,可先画铅笔稿(力求造型准确),再均匀平涂大色块;后刻画细部;最后进行修整,使之更加统一完美。
线描画法与色块画法,通常是同时使用,可以是多色亦可单色。不管是线描还是色块画法,最好不要只用铅笔去画。版面上的图形或文字不能剪贴。
三、手抄报的编绘制作的步骤
编绘制作是落实由设想到具体着手完成的重要步骤。
其步骤有二:一是准备阶段,另一是编制阶段。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各种材料、工具的准备。具体包括:拟定本期手抄报的报名;准备好一张白棒纸(大小视需要而定,有半开,四开,八开等,本次政教处举办的手抄报比赛是要求为《江西日报》大小,即半开);编辑、撰写有关的文字材料(文章宜多准备些);书写、绘图工具等。
2、编制阶段。
这个阶段是手抄报制作的主要过程。 大致为:版面设计、抄写过程、美化过程。
(1)版面设计:根据文章的长短进行排版,并画好格子或格线(一般用铅笔轻轻描出,手抄报制作完毕后可擦可不擦)。
(2)抄写过程:指的是文章的书写。手抄报的用纸多半是白色,故文字的书写宜用碳素墨水;字体宜用行书和楷书,少用草书和篆书;字的个头大小要适中(符合通常的阅读习惯)。字写得不是很漂亮不要怕,关键在于书写一定要工整。另外,文章或标题中不能出现错别字。
(3)美化过程:文章抄写完毕后,即可进行插图、尾花、花边的绘制(不宜先插图后抄写),将整个版面美化。这个过程是手抄报版面出效果的关键过程。
手抄报可以是黑白的,也可是彩色的。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专题性的。手抄报的制作设计与黑板报制作设计要求和步骤大体是相同的。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和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由于出版和教育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已经失去其垄断地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支。产生了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之分。
编辑本段文学类别
1、按载体分为:口头文学、书面文学、网络文学三大类;
2、按作者所在的时代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他们的范围都是随着读者而不断迁移的;
3、按产生地域分为:欧美文学,中国文学,日本文学,拉美文学等。
4、按读者分为:
a、按受众身份/年龄有儿童文学,成人文学等;
b、按读者群体及内容分为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宗教文学等。
5、按内容分为:史传文学、纪实文学、奇幻文学、报道文学等。
6、按表达体裁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戏剧、歌剧、剧本、民间传说、寓言、笔记小说、野史、童话、对联和笑话等;其他如史传、哲理、赋、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有文字剧情架构的电脑游戏(含游戏主机)等
7、按创作理念分为: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等
以上类别仅仅是一种概括,作为分类的示例,并非全面分类。
编辑本段文学理论
1、文学理论
a、 西方文学理论
b、中国文学理论
2、文学作品的评论和研究
3、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
4、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和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 1、文艺美学 2 、文学艺术 3、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 4、文学思想史 5、文学批评 6、文学史 a、现代文学 b、近代文学 7、 比较文学 8 、舞蹈文学 9 、衍生文学
编辑本段文学体裁
中国古典文学分为诗和文,文又分为韵文和散文,现代一般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中国的抒情诗和散文(称为古文)最早而比较发达。西方则分为诗歌与散文两个基本类型。叙事诗和戏剧成熟较早,此外小说比较发达。
编辑本段四大文学体裁
传统的诗是有韵律的文学作品。它通过诗的想像与抒情来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诗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形式,中国是世界上诗歌最发达的国度之一。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以来。汉代的乐府,唐宋格律诗,和唐末兴起的词,元曲以及五四以来的新诗。历代的民间歌谣。构成了中国诗歌无以伦比的巨大传统。相比之下西方的叙事诗发达较晚,并结合戏剧,成就很大。例如荷马史诗,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剧本。
散文是没有严格的韵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学形式。与韵文相对。中国的散文从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而来,代有散文名家名作。其中历史散文和赋体以及奏议文告等应用文体,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自古是世界上散文最发达的国度。
戏剧是另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它主要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戏剧可以用于舞台的表演,也可以阅读。
小说是以虚拟世界为内容的综合文学形式。传统上以散文为主体。庄子:饰小说以干县令。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是从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滥觞,经过汉末六朝的笔记,到唐传奇宋话本拟话本而成熟,再传至明清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和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小说。西方的小说称为fiction,被称为散文史诗。小说上接神话传说,作为后起的文学形式。由于其巨大的容量,深刻全面地反映了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成为近代以后主流的文学形式之一。
编辑本段文学人物
作家、剧作家、散文家、小说家、诗人、文学批评家
编辑本段不同语言或国家的文学
亚洲文学:中国文学、马新文学、日本文学
欧洲文学:英国文学、德国文学、希腊文学、俄罗斯文学
美洲文学:美国文学、拉丁文学
编辑本段文学的不同含义
(一)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
(二)孔门四科之一。 《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宋书·雷次宗传》:“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
(三)指辞章修养。 元结《大唐中兴颂序》:“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
(四)官名。 汉代置于州郡及王国,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之名。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太子及诸王以下亦置“文学”。明清废。
编辑本段现代文学期刊
《文学》:1933年 7月 1日在上海创刊,由文学社创办,上海生活书店出版。第 1卷编辑者署文学社,第2卷至第9卷先后由傅东华、郑振铎、王统照主编。黄源参加了第1卷至第5卷的编辑工作。郑振铎、茅盾是《文学》的主要发起人。编辑委员会成员为郁达夫、茅盾、胡愈之、洪深、陈望道、徐调孚、傅东华、叶绍钧、郑振铎。创刊之初鲁迅曾是编辑委员会成员之一。办刊的宗旨“在于集中全国作家的力量,期以内容充实而代表最新倾向的读物,供给一般文学读者的需求。”刊物内容丰富、栏目众多,且时有变动,较为固定的大致有小说、散文随笔、诗歌、剧作、文学论坛、书评、作家论、文学画报、翻译、世界文坛展望等。其中以刊登名家的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作家作品研究为主,对新进作家的作品也经常予以发表和评介。特约撰稿员有鲁迅巴金老舍丁玲冰心朱自清许地山王鲁彦郭绍虞耿济之田汉郑伯奇戴望舒张天翼黎烈文等48人,还有许多著名作家如郭沫若、阿英、周扬、胡风、蹇先艾、林语堂、沈从文、沙汀、艾芜、萧军、萧红、臧克家、吴组缃等也经常为之写稿,撰稿作家上百人。在创作方面发表过许多有影响的作品。小说如茅盾的《残冬》、《多角关系》、《大鼻子的故事》,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一个练习生》,王统照的《山雨》、《秋实》,许地山的《春桃》、《女儿心》,王鲁彦的《屋顶下》、《乡下》,郑振铎的《桂公塘》、《取火者的逮捕》,郁达夫的《迟暮》、《出奔》,巴金的《沉落》、《神》、《鬼》,老舍的《上任》、《微神》、《我这一辈子》,张天翼的《包氏父子》、《清明时节》,沈从文的《八骏图》,沙汀的《苦难》,艾芜的《咆哮的许家屯》,蹇先艾的《乡间的悲剧》,吴组缃的《天下太平》,端木蕻良的《鹭湖的忧郁》,蔡希陶的《蒲公英》,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散文随笔如鲁迅的《我的种痘》、《忆韦素园君》、《病后杂谈》、《病后杂谈之余》,朱自清的《哀互生》、《你我》,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劳者自歌》,巴金的《旅途随笔》,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沈从文的《湘西散记》;诗歌如王统照的《她的一生》、《吊今战场》,臧克家的《罪恶的黑手》、《中原的胳膀》,朱湘的《庄周之一晚》;戏剧如洪深的《劫后桃花》(影剧),陈白尘的《金田村》、《芦沟桥之战》,夏衍的《赛金花》,李健吾的《梁允达》、《老王和他的同志们》等。这些不同体裁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对当时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和其他种种社会冲突,做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描绘,成为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著作。
《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作家作品的研究比较重视,在现代文艺报刊中,它是发表作家专论最多的刊物,先后刊载过茅盾的《冰心论》、《庐隐论》、《落花生论》,胡风的《林语堂论》,穆木天的《徐志摩论》、《郭沫若的诗歌》,许杰的《周作人论》,苏雪林的《沈从文论》等较为重要的论文,在作家研究方面具有开创作用。对丁玲的《母亲》、王统照的《山雨》、艾芜的《南国之夜》、吴组缃的《西柳集》、夏徵农的《禾场上》、彭家煌的《喜讯》、周文的《雪地》、万迪鹤的《达生篇》、蔡希陶的《蒲公英》、曹禺的《日出》、臧克家的《烙印》、艾青的《大堰河》等都作了比较中肯、及时的评介。《文学》对新文学运动和创作实践方面的问题,发表过鲁迅的《又论“第三种人”》、《论讽刺》、《“文人相轻”》(一至七论全文)、《“题未定”草》(一至三),周扬的《现实主义试论》、《典型与个性》,胡风的《现实主义底一“修正”》等文,著重从作家对现实的态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上作了理论剖析。郁达夫、金兆梓、适夷、胡秋原、杜衡、沈起予等笔谈《五四文学运动之历史的意义》,阿英的《中国新文学的起来和它的时代背景》,茅盾的《新文学前途有危机么?》、《论初期白话诗》、《叙事诗的前途》,朱自清的《新诗杂话》、《新诗歌旬刊》,屈轶的《新诗的踪迹与其出路》,陈雨门的《中国新诗的前途》,张庚的《中国舞台剧的现阶段》,洪深的《一九三三年的中国电影》等文,就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文章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学》还于1934年 7月出了“文学一周年纪念特辑”——《我与文学》。有茅盾、巴金、郑伯奇、胡风、叶紫、艾芜、沈从文、卞之琳等59人撰稿,写下了他们各自同文学的关系和“亲切体验”,“成为文学史的珍贵资料”(《我与文学‧引言》)。1935年 7月又出了“文学二周年纪念特辑”——《文学百题》,有蔡元培、鲁迅、茅盾、叶绍钧、朱自清、郁达夫、洪深、阿英、胡风、丰子恺等60人撰稿,从多种角度简要介绍了有关文学特性、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体裁、文学流派、创作方法等文学知识(上海书店于1981年复印了上述两个特辑)。1936年11月、12月曾编刊“鲁迅先生纪念特辑”(一)、(二),茅盾、郑振铎、王统照、傅东华、郁达夫、郑伯奇、夏丏尊、欧阳凡海、力群等撰文作画,悼念这位新文学奠基人的逝世,开展学习和研究鲁迅的活动。
《文学》也注意到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刊载过郭沫若的《屈原时代》,郑振铎的《谈金瓶梅词话》、《〈西游记〉的演化》,顾颉刚的《明俗曲琵琶词》,陈子展的《两宋词人与诗人与道学家》等,1934年6月还出了一期“中国文学研究专号”,收有郭绍虞的《中国诗歌中之双声叠韵》,朱自清的《论“逼真”与“如画”》,吴晗的《历史中的小说》等论著。
《文学》对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翻译介绍也较重视,译载过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高尔基、安徒生、海涅、席勒、济慈、雨果、罗曼‧罗兰、惠特曼、马克‧吐温等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理论著作以及评介他们的文章,还出过“翻译专号”,“弱小民族文学专号”、“一九三五年世界文人生卒纪念特辑”、“屠格涅夫逝世五十周年纪念特辑”、“高尔基纪念特辑”等。这些译著和资料记载了中国现代文学同外国文学的密切关系。
《文学》是在30年代初期,《小说月报》停刊,“左联”机关刊物屡遭查禁的情况下创办的,成为左翼作家、进步作家发表创作的阵地。它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导倾向是贯彻始终的。1937年8月1日9卷2号出版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文学》减缩篇幅,于同年11月10日出至9卷4号停刊。《文学》每6号合为1卷,共出9卷52号,是30年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学期刊。
编辑本段文学的精神性价值
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既精神性价值。
关于精神,可以有诸多不同的定义。我们一般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界定精神这一概念的:它是人内在的一种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与感性诸多心理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人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因而,精神的价值不同于物质的价值,它是内在的、本体的、不断超越自身的。文学艺术的创造活动是文学艺术家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学艺术的接受鉴赏也属于人们的精神领域的活动,所以,文学艺术的精神性价值应当是其自身最为内在的、基本的价值所在。正如早期的德国现象学学家Moriz Geiger指出的,“在艺术作品中,存在着一些构成其价值的确定的特性”,那就是艺术的精神性价值的特性,即它并不以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的服务的手段,那么他就无法理解艺术。这些价值是作为存在于作品之中,作为被包含在艺术作品之中的特性而被人们体验的。”
艺术,在履行自己的种种“服务”职责时,反而已经忘记了什么是它自己,而我们在拥有过多“艺术作品”时却失落了“艺术的精神”。
艺术,并不仅仅是工具,甚至也并不总是“作品”。但是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生活的内涵,是生命赖以支撑的精神。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8732.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