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下卷》十五咸(1)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一启 :启,开启。这里指开口说话。

三缄 :缄,关闭、封闭。三缄其口。形容说话谨慎,不肯或不敢开口。

月榜 :榜,船桨。月榜,半月形的船桨。

睍睆 :形容鸟的样子美好或者是鸟鸣叫的声音清和婉转。《诗经·邶风·凯风》: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柳杞、松杉 :四种树木的名字。杞是柳树的一种,柳杞泛指柳树。

情深悲素扇 :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很有才学,她在失宠以后,创作了《团扇歌》: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把自己比作比丢弃的扇子——秋天到了,天气凉爽了,扇子就被扔到匣子里,没人用了。

泪痛湿青衫 :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首诗是借长安歌伎弹奏琵琶诉说身世,抒发白居易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

汉室既能分四姓 :东汉末年,朝廷黑暗,出现了四大外戚——樊、郭、阴、马四姓,被称为“小侯”。

周朝何用叛三监 :周武王灭商以后,把商朝旧地宋国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又封给他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治理宋国周边地区,以监视武庚,合称三监。不料武王死后,成王时三监反而帮助武庚谋反,背叛了周朝。

破的而探牛心,豪矜王济 :的:靶心;豪:强横;矜:自大,自夸。
西汉巨富王恺,养了一头自称能超八百里骏马的快牛,取名“八百里驳”。特别喜欢骏马的侍中王济,愿意用千万钱作为赌注,与王恺比赛射箭,赢了的话就要那头快牛。王恺认为王济箭法不好,立刻同意了。王济先射,竟一箭中的。王济马上喝令身边的人剜出牛心,烤熟后吃了一口就丢掉了。

竖竿以挂犊鼻,贫笑阮咸 :犊鼻,犊鼻裤,就是短内裤。西晋阮咸,家里很穷。古时当地习俗七月七日晒衣服,别人晒的都是纱罗锦绮,而阮咸却竖起竹竿晾晒布衣短裤。邻居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晒内裤,阮咸说:“我也不能免俗,姑且如此罢!”
《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阮仲容(阮咸)、步兵(阮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kūn,古代称裤子)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限制,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 车万育 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 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 中古汉语 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 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 )四种声调, 二元化 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 阴平或平调 ;第二声叫 阳平或升调 ;第三声叫 上声或上音 ;第四声叫 去声或去音 。这样一对照,我们 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3)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3)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1)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2)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3)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1)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2)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3)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1)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2)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3)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1)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2)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3)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1)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2)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3)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1)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2)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3)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1)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2)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3)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1)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2)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3)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1)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2)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3)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1)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2)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3)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1)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2)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3)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1)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2)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3)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1)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2)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3)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1)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2)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3)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1)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2)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3)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1)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2)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3)
《声律启蒙•下卷》十三覃(1)
《声律启蒙•下卷》十三覃(2)
《声律启蒙•下卷》十三覃(3)
《声律启蒙•下卷》十四盐(1)
《声律启蒙•下卷》十四盐(2)
《声律启蒙•下卷》十四盐(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