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企业改革激发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活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2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国有经济布局和调整。可以预料,今后一段时间,大多数行业都面临着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进改革和实现发展的双重任务,物业管理行业也不例外。
  尽管物业管理行业近年来发展很快,但企业改制的步伐却相对缓慢。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目前还在业内占较大的比重。从企业组成成分看,相当多的物业管理企业从属于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还有不少企业是从原单位后勤部门或者房管所转制而来。其中一些企业或在发展上受制于上级单位,或背靠原单位不思进取;从经营状况看,不少企业存在机制不活、创新能力不强、债务负担沉重、富余人员过多等问题。这些企业尽管目前靠着开发企业和原产权单位,生存还不是问题,但在日益激烈的物业管理市场竞争中,他们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面临的困难也在逐步凸现。因此,企业改组、改制、改革的任务急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企业改制也是一场革命。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改制,首先要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同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产权配置。产权的重新配置是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核心,是从根本上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的关键。物业管理属于服务型行业,对企业资本金要求不高,因此,对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改制后的产权配置上,应鼓励国退民进,提倡发展民营企业。这符合中央提出的国有资本应当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要求,也符合物业管理行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此外,与其他行业改制不同,物业管理企业在改制中的特殊问题,就是要下决心推进建管分离。通过改制,把物业管理企业的资产从所属单位或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剥离出来,真正成为独立承担责任的市场主体。
  在企业股权配置上,应当大力鼓励经营者持股。实践证明,这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最能激发企业的活力。保有部分国有资本股份,不利于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员工全民持股不利于形成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都不是物业管理企业改制的方向。
  ——经营机制。受长期传统体制影响,一些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尤其是从原单位后勤转制的物业管理企业,仍然存在“大锅饭”、“铁饭碗”,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不利于职工积极行动发挥。而且,由于有上级单位或者上级公司给项目、给补贴,不愁没饭吃,造成“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依赖观念,缺乏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和动力,缺乏市场竞争意识。这种妨碍发展的僵化观念和体制机制严重不适应物业管理市场的变化和要求。从发展看,物业管理企业能不能被市场所接受,不是看你上级单位或房地产开发企业认不认,关键还是看你服务的大多数业主认不认。这就要求改制的物业管理企业要在转变机制,提高企业竞争力上下大功夫。管理制定要严,要定岗定责,管理严格;经营方向要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明确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分配机制要准,主要根据资本量的大小和创造价值的多少进行分配和激励,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用人机制要活,能者上、庸者下,创造员工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物业管理市场中站住脚,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
  ——人员安置。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普遍面临着富余人员或退休人员安置的问题,企业冗员多,人浮于事,相互制肘。这个问题不解决,改制后的企业也难以轻装上阵。因此,改制企业要多向上级单位反映实际情况,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研究这部分职工的剥离和妥善安置方案,尽可能让他们进入社会保障体系,以彻底完成企业新老体制的转换。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在改制后,褪去了“国有”色彩,将面临与其他民营物业管理企业平等竞争的问题。近几年,民营物业管理企业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新的管理理念,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在物业管理市场中占有的份额正在逐步扩大。过去更多是靠非市场力量取得管理权的改制物业管理企业,必须快速转变观念,完成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转换,提高竞争的能力。否则,不仅在拓展新的物业管理领域中不能占有优势,就是过去取得的优质管理项目也有可能失去。“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铁律,改制的物业管理企业对市场竞争的残酷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行业内有不少的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经过改制,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值得总结和吸取的经验,北京的燕侨、深圳的华佳宏,以及从上海新黄埔集团剥离改制出来的合众企业等等,都通过改制的成功实现了转型。我相信,随着物业管理市场环境的逐步规范与完善,随着行业内优秀管理人才的不断成长,随着改制后的物业管理企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随着新生民营物业管理企业的蓬勃发展,物业管理行业必将拥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