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在什么时候出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5
问题一:楷书什么时候出现的 从中国书法史的发展来说,楷书的出现是在汉末三国时期,”。 楷书雏形于汉末三国,发展成熟于两晋,定型于隋唐。 三国时的大书法家锺繇被誉为“楷书之祖

问题二:我国楷书什么时候开始有了? 在秦汉年间千姿百态的书法园地中,就直接孕育出了楷书(当时称为隶书,即辅佐小篆,书写更快捷)书法艺术。遵循其规律,将中国楷书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即楷书的萌芽期――秦汉,楷书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楷书繁荣期――隋、唐、五代,楷书守成期――宋、元、明、清。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这里的楷书实际上是指王次仲所创的八分书,而不是今天所谓的楷书。另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问题三:楷书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从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还多少残留著隶书的笔意。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划、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谨,如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问题四:楷书是怎么出现的? .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隶书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 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 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为「今草」。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楷书像人的坐,草书人的跑,那么行书就是人的行走,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的让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们的喜爱。 行书大概在魏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价倍受人们的喜爱。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 楷书
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将隶书笔划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书,即所谓的「方块字」。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楷书是提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从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还多少残留......>>

问题五:草书和楷书出现时间 楷书是汉字字体的一种,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隶书演变来的。也叫正楷。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
想找什么自己看咯~

问题六:楷书产生于汉隶,盛行于什么时候 盛行于隋、唐、五代
楷书的萌芽期――两汉
楷书发展期――魏、晋、南北朝
楷书繁荣期――隋、唐、五代
楷书守成期――宋、元、明、清。

问题七:隶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龚“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问题八:行书楷书草书分别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行书最早出自传说是东汉末年才出现的,没有肯定的答案,草书最早出现于西汉。

问题九:书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 目前大都是从甲骨文说起,也有从远古刻划符号开始的,但刻划符号不是汉字。
1.甲骨文有单刀、重刀两种刻法。单刀甲骨文是以刀代笔,直接刻划而成。直接刻划在当时就是【书】,即书写。也有人认为这类甲骨文是先写後刻的。重刀刻出的甲骨文,从实物看,无疑是先写後刻的,类似于当时的金文之先写後刻在陶范上,其中包括书写工序,这跟後世碑刻作品先书丹类似。总之,甲骨文是“书写”而成,单刀刻划就类似于书写,重刀镌刻之前也经过书写(当然刻时或有加工修饰)。以上是说甲骨文不仅是“写成”的,而且跟後世书法一样有书写性、书写韵味。事实上,甲骨文具备书法的所有基本要素。
2.目前所知甲骨文主要是殷商时代的遗物,当时还憨金文,更有墨迹存世。就是说,当时有毛笔,毛笔已普遍用于书写。
3.书法成立最重要的物质条件是毛笔,其次是墨。这两种东西,甲骨文时代都有。不过当时的“墨”,有时是朱色的,作品称为朱书墨迹。
4.甲骨文时代应该没有纸,有“墨”自然有砚。但如上所说,比起笔墨,这些东西属于次要。
以上说得比较粗疏,大体可以说明问题。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