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10-29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现存词600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其诗集《稼轩集》已佚。清人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为《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诗》录有其诗。

扩展资料

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传世词600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2/3以上,数量之大,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1400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辛弃疾的爱国词,是我们民族永恒的精神瑰宝。

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一册稼轩词,展卷读去,从卷首到卷末,满纸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暇接,间以风雨之声,鸟虫之鸣,令人心动神驰。还有词人与青山的深情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鸥鹭的真诚结盟,更有对白鹭的生态建议,让人的心灵情怀,受到难得的洗礼和升华。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应该珍惜的人文精华。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辛弃疾   人民网-辛弃疾 伟大的生态词人

第2个回答  2010-12-15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传世名篇

摸鱼儿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词题《花庵词选》作“暮春”,《草堂诗余》作“春晚”。作者自题曰:“淳熙乙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此词为淳熙六年(1179)暮春辛弃疾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往湖南时所作。

【原文】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地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水龙吟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登建康赏心亭”。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十三岁的辛弃疾,以中原义军将领的身份,由已沦陷的故乡山东投归南宋。不久,向孝宗献奏《美芹十论》,畅论抗金大计,朝廷不纳。乾道五年(1169)辛充疾被任命为建康通判,登赏心亭,面对大好江山,想到收复中原的事业一筹莫展,百感交集而作此词。

【原文】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满江红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花庵词选》作“感兴”。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由大理少卿,出任湖北转运副使,乘舟溯江而行,作此词,是年三十九岁。此词写舟中所见所感。

【原文】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行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要寻,今犹昔。

菩萨蛮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书江西造口壁”。造口即皂口,在赣州(江西万安西南)。此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二、三年(1175、1176)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期间。时辛弃疾驻节赣州,感念四十多年前金兵侵扰赣西地区事,悲愤而作此词。

【原文】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祝英台近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晚春”,《花庵词选》作“春晚”。作年无可考。此摹词写晚春闺怨。

【原文】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花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青玉案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元夕”从词的内容推测可能作于作者在临安任职之时,确年无可考。内容描写京城中元宵节之夜满城灯火,游人如云,彻夜歌舞的热闹场面,在此繁华场面中,却另有一人,不逐繁华,独立在灯火阑珊之处,这正是作者千百度寻求才突然出现的意中人。作者借所谓的意中人,寄托怀抱,表明自己宁愿遭受冷遇也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尚志趣。

【原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清平乐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村居”。辛弃疾于淳熙八年(1181)受投降派排挤,罢职闲居于江西之上饶,直至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才出任福建提刑。在此期间他写过不少反映田园生活的词,此即其一。此词以农家生活为题材,反映江南农村淳朴宁静的风貌。作者运用素描的手法,通俗的语言,把农家老小五人各自不同的语言、行动和神态描写得生动如画,反映了喜爱村居生活的恬淡心情和幽雅情趣,体现了辛词朴素平易的另一种风格。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贺新郎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陈诧异与弃疾纵论恢复之事,并长歌互答。此为弃疾答和陈亮之作。词中斥责宋之软弱,表露出慷慨昂扬的爱国之志。

【原文】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盂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西江月

【题解】

见《嫁轩长短句》。题为“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闲居上饶时,曾筑书堂于上饶西之黄沙岭,往来其间。这首词当作于此时。此词描写农村夏夜景物,有明月、清风、疏星、小雨,有蝉声、蛙声,还有稻花的香气,在宁静的气氛中蕴含着一片生机,反映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恬适心情。风格清新活泼,笔调灵活轻快,乃描写田园风光之佳作。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木兰花慢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作年莫考。内容写作者在送走中秋明月时,对月亮提出若干疑问。

【原文】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水调歌头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词前有作者自题。作者以高旷绝尘之笔,自由挥洒,任意驰骋,创一高朗空灵之意境,暗寄人生之感喟。

【原文】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则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破阵子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年莫考,约写于作者闲居江西带湖时。此词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恢复祖国河山的一片壮心。这些是作者在梦中也不能忘怀的。但他的幻想终于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所碾碎。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鹧鸪天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作者在济南金占领区,率起义队伍二千余人,投义军耿京部任掌书记。次年,受耿京委派至建康谒宋高宗,归途至海州,闻耿京被判徒张安国所害,作者率义兵五十余人直趋济州(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将判徒擒获,突围渡江,至临安献俘。此词上片即追念少年时这一壮举。写义军声威之盛以及与金人战斗之激烈,豪情洋溢。下片突然低沉,从往事想到眼前功业无成,鬓发已白,用对比手法表现抚今思昔的主题。表现出作者报国无门而被投闲置散的苦闷以及对南宋朝廷的不满。

【原文】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胡(左革右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永遇乐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宋宁宗嘉秦三年(1203)韩侂胄大揽,欲借抗金以巩固其权位,因起用长期闲居,年已六十多岁的辛弃疾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辛弃疾为想借此机会,实现抗金宿愿,但也意识到韩侂胄轻率北伐,很难有所作为。他满怀忧时爱国的悲愤,写下此词。词的内容借古讽今,抒发感慨。

【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杜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南乡子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此词作于知镇江府任上,意在通过对孙权的怀想和歌颂,鼓舞人们抗金复国的斗志。

【原文】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丑奴儿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书博山道中壁”。约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以前。博山在江西上饶附近,风景优美,作者闲居上饶时,常往来于博山道中,作词甚多,此即其一。此词以“少年”时春花秋月的闲愁和“而今”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哀愁作对比,在“欲说还休”中包含多少政治上遭受打击、恢复大业难以实现的痛苦。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第3个回答  2008-03-14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为豪放派爱国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第4个回答  2010-03-16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词坛巨擘 公文高手——读辛弃疾<议练民兵守淮疏>》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第5个回答  2006-11-13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生平大事记】
(华中科技大学 徐汉明 编)
一一四○年(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年)一岁
五月十一日(公历五月二十八日)辛弃疾生于山东历城四风闸。
[父辛文郁早年逝世,由祖父辛赞抚养。祖父在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做金国的县令,当辛弃疾到了读书年龄时也跟到谯县。亳州有个叫刘瞻的人,长于作田园诗,当地负有时名,辛弃疾拜他为师,与党怀英同学。]
一一五四年(宋绍兴二十四年)十五岁
由济南府保荐到燕京参加进士考试,考试虽然失败,但给了他一个观察敌情的机会。
一一五七年(宋绍兴二十七年)十八岁
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借机更加了解了敌情。
一一六○年(宋绍兴三十年)二十一岁
祖父辛赞逝世至晚当在本年。
一一六一年(宋绍兴三十一年)二十二岁
在济南南部山区组织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举行起义,后投归耿京起义军,委任为掌书记。
一一六二年(宋绍兴三十二年)二十三岁
正月,耿京派贾瑞、辛弃疾等人奉表南归,十八日到达建康(今南京市),当天被皇帝赵构召见,授辛弃疾右承务郎。
被召见之后回起义军营,途中得知叛徒张安国等人杀害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等带骑兵五十直闯有五万人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交朝廷治罪。
南归后,任江阴签判,协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一一六四年(宋孝宗隆兴二年)二十五岁
江阴签判任满去职。
一一六五年(宋孝宗乾道元年)二十六岁
向孝宗赵眘奏进《美芹十论》。
任广德军通判。
一一六六年(宋孝宗乾道二年)二十七岁
任广德军通判。
一一六七年(宋孝宗乾道三年)二十八岁
任广德军通判。
一一六八年(宋孝宗乾道四年)二十九岁
任建康府通判。
与建康行宫留守史正志、军马钱粮总领叶衡及赵彦端、韩元吉、严焕等人来往,参与游从宴会,酬答唱和,开始歌词创作活动,确定了以后长短句的写作方向。
一一七○年(宋乾道六年)三十一岁
在延和殿受孝宗皇帝的召见,进奏《阻江为险须藉两淮》及《议练民兵守淮》两疏。
召对之后,调任司农寺主簿。
把收复大计写成《九议》给宰相虞允文。
与在朝中任职的张木式 、吕祖谦来往,相与游从。
一一七二年(宋乾道八年)三十三岁
春,由司农寺主簿调滁州(今安徽滁县)知州。因滁州连遭灾荒,人烟冷落,城郭萧条,居民逃荒在外。到任后,宽征薄赋,恢复市场,使荒陋的面貌很快改换过来。
把滁州新市场的一处建筑取名为繁雄馆。又修建奠枕楼为当地居民登临娱乐的场所。
有奏议上朝廷,论敌我形势,但得不到朝廷的反应。
一一七四年(宋淳熙元年)三十五岁
春,离开滁州,到建康留守叶衡幕中做了几个月的参议官。
秋,登建康赏心亭,写下了著名的词篇《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秋冬之交,叶衡入朝为相,辛弃疾因叶衡的推荐而被皇帝召见,召见之后,便留在临安(今杭州)做仓部郎官。
一一七五年(宋淳熙二年)三十五岁
六月任江西提点刑狱,节制诸军,讨捕于四月起事的茶商赖文政。七月,离开临安到江西接任。经辛弃疾的策划和部署,赖文政亲身到辛弃疾处投降,被押到江州处以死刑。因灭茶商军有功,加秘阁修撰职名。
一一七六年(宋淳熙三年)三十七岁
秋冬之际,改任京西路转运判官,到襄阳就职。
一一七七年(宋淳熙四年)三十八岁
春,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冬,江陵驻军中的统制官率逢原纵容其部曲殴打当地百姓,辛弃疾上疏论奏此事,建议对横行的军人和统制官加以惩处,因率逢原在朝廷有得力的后台,奏章未被采纳,反以帅守与驻军不能协同为由,被调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的知府兼江西安抚使。
一一七八年(宋淳熙五年)三十九岁
本年暮春被召往杭州做大理少卿。经吕祖谦介绍,与陈亮相识,成为好友。
下半年,被调任湖北转运副使。

一一七九年(宋淳熙六年)四十岁

三月,改作湖南转运副使。自湖北调任湖南时,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饯行,辛弃疾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向朝廷奏进《论盗贼札子》。

秋,调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

一一八○年(宋淳熙七年)四十一岁

对湖南土豪劣绅欺压乡民的武装组织乡社进行整顿。

创置湖南飞虎军。

冬,秘阁修撰被改为右文殿修撰,并再次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安抚使。隆兴府遭严重旱灾,到任后,立即采取措施,举办救荒工作。

一一八一年(宋淳熙八年)四十二岁

七月,因举办救荒工作有功受奖,升为奉议郎。

春初,在江西信州上饶兴建带湖新居庄园。高处建舍,低处辟为稻田。主张“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把新居特取名为“稼轩”,并以此作别号。

十一月,由于谏官王蔺的弹劾,官职一并被削夺。

冬,带湖新居落成。罢官后,回到上饶带湖新居。

一一八二年(宋淳熙九年)四十三岁

闲居上饶家中。

一一八三年(宋淳熙十年)四十四岁

春,友人陈亮来信,说秋后来访,但后来因陈亮被诬下狱没有来成。

一一八五年(宋淳熙十二年)四十六岁

与信州守郑汝谐常有来往,酬唱甚多。

一一八八年(宋淳熙十五年)四十九岁

正月,第一本词集《稼轩词甲集》由门人范开编定印行。

在与上饶接壤的铅山县境内的期思渡修建了一座别墅,取附近一清泉名为瓢泉。瓢泉附近是一座连绵百多里的名山,主峰叫鹅湖,山下有座寺院叫鹅湖寺。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曾在这寺院里辩论过哲学方面的问题,是学术史上有名的胜地。辛弃疾常和他的朋友去鹅湖寺游憩。

冬,友人陈亮来访。辛弃疾与他鹅湖同游,瓢泉共钦,长歌相答,极论世事,两人纵谈十日,成为南宋词坛上著名的鹅湖之会。有《贺新郎》一词,写与陈亮纵谈的喜悦和陈亮去后依依惜别的心情。从此以后,他们书信往来,彼此唱和,交谊日深,直到陈亮逝世。

一一九二年(宋绍熙三年)五十三岁

被起用为提点福建路刑狱公事,春初赴任。

九月,福建路安抚使林枅[木千干ji]死,辛弃疾兼代福建路安抚使,直到年终。

是时,与在建阳闲居的朱熹往来,游从甚繁,并常向他征求处理福建政务的意见。

向朝廷上疏,建议推行经界(清查地亩所有权与均平赋役负担)和改变盐法。

年末,得知皇帝要召见他。

一一九三年(宋绍熙四年)五十四岁

因皇帝要召见,正月初从福州启程,途经建阳同朱熹会晤。到杭州,陈亮也特地跑来相会。

被皇帝召见,奏进《认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疏》,就长江上游的军事防御提供了几点意见,但没有受到重视。奏对之后,留在朝廷做了半年的太府卿。

秋,职名被提名为集英殿修撰,派做福州知州兼福建路安抚使,重到福州。

一一九四年(宋绍熙五年)五十五岁

友人陈亮逝世。

七月,由于谏官黄艾的弹劾,被罢官,只给一个挂名的闲散差事,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

八月,回江西上饶,继续他的退休生活。

九月,因御史中丞谢深甫提出弹劾,职名由集英殿修撰降为秘阁修撰。

一一九五年(宋宁宗赵扩庆元元年)五十六岁

闲居上饶家中。

春,在铅山期思的新居全部落成。

十月,由于新御史中丞何澹再次提出弹劾,秘阁修撰的职名被削夺。

一一九六年(宋庆元二年)五十七岁

带湖居宅失火,全家移居铅山期思瓢泉新居。

九月,又有朝廷言官提出弹劾,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的空名也被削夺。到此,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被削夺得干干净净。

(辛弃疾在这之前和之后的闲居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同一些士大夫阶层的人游山逛水、饮酒赋诗中消磨掉的。表面看来澹泊冷静,放浪林泉,不关心世事,实则胸中燃烧着炎炎烈火,不忘恢复失地,借歌词为陶写之具,抒爱国忧民之情。)

一一九八年(宋庆元四年)五十九岁

恢复集英殿修撰,又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

一二○○年(宋庆元六年)六十一岁

三月,友人朱熹在武夷山中逝世,辛弃疾为文往哭之。

一二○三年(宋嘉泰三年)六十四岁

六月,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是时,与在绍兴三山闲居的爱国诗人陆游往来,辛弃疾谷为陆游建一新舍,陆游没有接受,新舍未做成。

年末,宋宁宗召见,临行前去三山向陆游告别,陆游写长诗一首送行。

一二○四年(宋嘉泰四年)六十五岁

正月,宁宗赵扩召见,辛弃疾陈述对付金人的意见,主张北伐,要有一段时间做充分的准备,提出应把用兵任务交给元老大臣。

三月,派任镇江知府。到镇江后积极为对金用兵作准备,预制了一万套军服,计划招募一万名士丁。

一二○五年(宋宁宗开禧元年)六十六岁

六月,调任隆兴知府,未到任,又因谏官弹劾,新令撤回。

秋,怀着满腔忧愤返回铅山。

一二○六年(宋开禧二年)六十七岁

春,被起用做浙东安抚使,辛弃疾上疏辞免。

五月,朝廷正式发布伐金的命令,各路军队在韩侂胄指挥下都溃败下来,失败的原因,不出辛弃疾的预见,鲁莽从事,准备不够。

十二月,进龙图阁待制,派知江陵府,未就任。南宋向金求和,朝廷又召辛弃疾到杭州秦陈对时局的意见,拟任兵部侍郎,一再力辞,不肯出山。

一二○七年(宋开禧三年)六十八岁

召对之后,春,从杭州回铅山。八月,身染重病,在铅山家中养病。

秋,金人以索取韩侂胄的首级作为议和条件,韩侂胄大怒,再次对金用兵,并想请辛弃疾出来为他声援,任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疾速到临安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病已沉重,卧床不起,只得上章请辞。

九月初十日,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没有实现的志愿离开了人世。死后葬铅山县南十五里阳原山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