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留下的开国功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26
1、刘基,字伯温,浙江温州文成县人,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年),他被封为诚意伯,赐号刘诚意。他博通经史,尤其在天文地理学上有很深的造诣,被誉为“现代张良”。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听闻刘基及宋濂等人的名声,便礼聘他前来。刘基上书提出十八条时务策略,深受朱元璋的宠爱与信任。他参与策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和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他任太史令,进献《戊申大统历》。他请求立法定制,以遏制滥杀无辜。朱元璋即位后,他建议设立军卫法,又请求整顿法纪。他曾劝止朱元璋在凤阳建都。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被封为诚意伯,年俸240石。四年,他被赐归。刘基回乡隐居,深居简出,只饮酒下棋,闭口不言功。后因与左丞相胡惟庸有旧怨,被其弹劾而失去俸禄。他入京谢罪,不敢归乡,因忧愤成疾,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他被遣使护送回家,仅一个月后便去世。他的兄长刘银基通晓天文、兵法、数理,尤其擅长诗文。他的诗文风格古朴雄放,不乏批评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他的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对于国家的安危,他总是义形于色,遇紧急难事,他勇气奋发,计划立定,无人能测。朱元璋多次称赞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他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2、常茂,是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长子,继承了郑国公的爵位。他的妻子是定远蓝氏,被封为开平王夫人。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是茂、升、森,都是朱元璋所赐名。因为常茂与冯胜有姻亲关系,在军营中常茂多不受约束。当时纳哈出投降,在酒宴时,常茂因得知纳哈出欲逃跑,上前捉捕,却砍伤了纳哈出,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冯胜因此上奏常茂激变,两人在南京城互相推诿。朱元璋收回冯胜的兵权,并将常茂安置到龙州,四年后常茂去世。
3、冯胜,明朝开国名将,原名叫国胜,又名宗异,是冯国用的弟弟,安徽定远人,喜欢读书,通晓兵法,元末结寨自保。洪武五年(1372年),征讨王保保,徐达、李文忠皆战不利,唯独冯胜斩获甚众。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他的女婿朱橚也因秘密会见冯胜而被朱元璋严惩。后来因“胜功最多”,遭太祖猜忌,被赐死,所以没有进入功臣庙。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封宁陵王,谥号“武壮”。
4、汤和,字鼎臣,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封信国公。1385(明洪武十七年),巡视海防。1388(明洪武二十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农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5、徐达,字天德州配,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详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