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的名人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11-11
在冀州漫长的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名彪史册的杰出人物,其中既有帝王官吏,又有文人学者,还有武术名家等等,所有这些人都从不同的方面为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为后世所敬仰。现根据有关史籍记载,将历史上冀州籍的部分杰出人物概括介绍如下:
帝王官吏
1:袁绍
袁绍(?-202),字本初,汉族,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初为司隶校尉,于初平元年(190)被推举为反董卓联合军的盟主,与董卓交战;但不久联合军即瓦解。此后,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于建安七年(202)病死。
2:邳彤
刘秀到洛阳后拜邳彤太常之职,后又改任左曹侍中,专侍于皇帝左右。汉明帝刘庄即位后,在南宫云台绘制了二十八位开国功臣的画像,称“云台二十八将”,邳彤为二十八将之一。
据史料载,邳彤在平定王郎后曾任曲阳郡太守。他在任期间为官清正,而且精通药理和医术,重视药业,受到当地人民赞颂。传说邳彤医术精湛,经常扮作串乡医生给人治病,疗效颇佳,被称为“神医”。邳彤死后葬于祁州(今安国县)南关,墓地修造“邳王庙”作为祭所。宋朝时祁州人将邳彤尊为“药王”,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祁州建立“药王庙”。清朝时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又特为“药王庙”书匾。
2:冯跋、冯弘
冯跋(?-431),字文起,东晋十六国时北燕国君,长乐郡信都(今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人。祖父冯和在西晋永嘉之乱时,为避战乱迁居上党(今陕西长子县)。父冯安曾任西燕国的将军,西燕败亡后,冯安全家迁居和龙(今辽宁朝阳市),成为鲜卑化汉人。
冯跋少年时就很有志向,性情豪放。后燕慕容宝时任中卫将军,慕容熙即位后,冯跋任卫中郎将。慕容熙昏庸暴虐,赋税很重,人民痛苦不堪,怨恨四起。冯跋寻机杀了慕容熙,立慕容宝的义子高云为主,冯跋被封为侍中、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司、武邑公。公元409年,燕王高云被部下所杀,冯跋平定事变,被众将推举为王,年号“太平”,国仍称燕(史称北燕)。
冯跋在位时历意农桑,勤心政事,为巩固统治和发展生产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除苛政,惩贪赇(qiu,意为贿赂)”,他要求各级官吏施仁政、惠民众,并严惩贪官,使“上下肃然,请赂路绝”。“省徭赋,课农桑”,他省徭役薄赋税,选拔官吏时细询励农方略,“劝农课桑”蔚然成风,农业发展很快。“重孝悌,建太学”,他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奖励孝贤,并在各处营建太学,教育子民。冯跋在位22年,社会比较稳定,生产得到发展。
公元431年,冯跋得重病,诸子和其弟争王,互相残杀,跋惊吓致死。
冯弘,字文通,冯跋之弟,北燕国君。冯跋在位时,冯弘被封为中山公。冯跋死后,冯弘杀死冯跋的儿子冯翼,自立为北燕国君,年号“太兴”,在位六年。公元437年,魏攻打北燕兵临城下,冯弘被迫逃往高句丽(今辽东和半岛北部),两年后被高句丽王所杀。
3:冯太后
冯太后(441-490),长乐郡信都(今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人,北燕国君冯弘的孙女,杰出的女改革家。其祖父冯弘兵败逃往高高句丽后,其父冯朗和其叔冯邈(miao)降魏。冯朗在北魏官至秦、雍(今陕西境内)二州刺史,受封西郡公,后获罪被杀,冯氏被送进宫里,靠姑母(北魏国君拓跋焘的左昭仪)抚养。她自幼聪明好学,在姑母的教育下,不仅精通文字,而且见识日广。
公元452年,文成帝拓跋汝登基,11岁的冯氏被选为贵人,公元456年被封为皇后。公元465年,26岁的文成帝去世,献文帝拓跋弘(李夫人生)即位,冯氏被尊为皇太后。当时献文帝才12岁,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丞相乙浑专权,阴谋倾覆帝室。冯太后和汉族大臣密定大计,突然捕杀乙浑,然后临朝听政。公元467年,太子拓跋宏出生,冯太后停止临朝听政,转而抚养皇孙,由14岁的献文帝亲政。公元471年,18岁的献文帝拓跋弘将皇位禅让于4岁的太子拓跋宏(孝文帝),冯氏遂受封为太皇太后。拓跋弘成为太上皇,但仍参与朝政。公元476年,太上皇拓跋弘暴死,史载:“显祖(即献文帝拓跋弘)暴崩,时言太后所为也”。冯氏开始第二次临朝听政,直到公元490年病死为止。
4:冯熙
冯熙(?-495),字晋昌,长乐信都(今冀州市岳良村)人,冯太后之兄,其父冯朗投降北魏,后获罪被杀。冯朗被杀后,冯熙由其母携带逃到羌氐中抚育,学到一身好武艺。后来到长安从师,学习《孝经》、《论语》和阴阳兵法。
冯太后入宫后,使人访知冯熙所在,将其接至宫中,封为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后出任定州刺史,进爵“昌黎王”。孝文帝时,出任洛州刺史、侍中太师。他的三个女儿皆嫁于孝文帝,两个封为皇后(废皇后、幽皇后),一个封为左昭仪。冯熙长子冯诞又娶孝文帝的妹妹长乐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侍中、征西大将军、南平王。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冯熙病死,追赠大司马、太尉、冀州刺史备九锡,孝文帝为其作墓志铭,以示哀悼。
5:尚义
尚义,明代冀州(今冀州市)人,为官清廉,被称作“布袍令”。尚义永乐三年考中举人,曾任延安县令。当时延安县土地荒芜,人民贫困。尚义在任期间,带领全县人民开垦荒地,发展农业,使延安县富裕起来,有了充足的食粮,当地民众非常爱戴尚义,民众两次请求部院将尚义留任。尚义在延安任县令十八载,为官公正廉洁,一心为民,从不贪赃,终生只穿破旧的布袍,只有朝祭公服是绢做的,人称“布袍令”。尚义为官数年,贫穷如故。延安县民众为尚义立“遗爱碑”。
文人学者
1:孙敬
孙敬,字文宝,汉代信都(今冀州市)人,“头悬梁”的典故即出自孙敬。《太平御览》载:其“好学,晨夕不休”,他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孙敬苦读常通宵达旦,为消除困意,系发于屋梁,若低头欲睡,拽其发而警醒。孙敬凭借其独特的“悬梁”精神苦学,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当时的知名大儒。后人对孙敬“悬梁”苦读的精神极为敬仰,并将此与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的故事揉为“悬梁刺股”,用以教育孩童。《三字经》中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把孙敬、苏秦以及车胤的“囊萤”、孙康的“映雪”,引为苦读的楷模。
2:刘焯
刘焯(zhuo)(544-610),字士元,隋朝经学家、天文学家,信都县(今冀州市)人。刘焯自幼聪慧,并与河间刘炫友善,两人一起向信都郡刘轨思学习《诗经》,向广平郭懋(mao)常学《左传》,向阜城熊安生学《仪礼》,后又在武强的大儒刘智海家苦读十年,遂成知名学者,出任州博士,同刘炫并称“二刘”。
隋文帝开皇年间,刘焯中举秀才,射策甲科,拜为员外将军,与著作郎王劭一起修定国史,并参议律历。他曾与诸国子共论古今滞义,常有高论,众人皆佩服其学识渊博。开皇六年,洛阳“石经”运抵京师,文字多处磨损,极难辩认。隋文帝便诏刘焯、刘炫等人考证,他们经过努力,一一辩清。在国子监举行的一次经学辩论中,他与刘炫力挫诸儒,因此受到忌恨和诽谤,被革职还乡。后隋文帝派刘焯到蜀王杨熹府下做事,他不肯去。杨熹得知,将刘焯发配到边远充军。杨熹的蜀王封号被废后,刘焯才重新得到起用,在朝中做了云骑尉。刘焯秉性耿直,为官期间经常抨击时政,终为朝廷所不容,再次被罢职回乡。自此他游学授徒于闾里,致力于教育和著述,其间天下名儒有了疑问、学子求学,常千里慕名而至。隋炀帝即位后,他又重被起用,任太学博士。刘焯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去世。
刘焯的著述有《稽极》十卷、《历书》十卷、《五经述议》等书,后散失。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有《尚书刘氏义疏》1卷。唐魏征《隋书》“儒林”中介绍刘焯时说:“论者以为数百年以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三册中写到“隋朝最著名的儒生只有刘焯、刘炫二人。”
刘焯精通天文学,他发现隋朝的历法多存谬误,多次建议修改。公元600年,他创《皇极历》,首次考虑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性,创立“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来计算日、月、五星的运行速度。推日行盈缩,黄道月道损益,日月食的多少及出现的地点和时间,这都比以前诸历精密。“定朔法”、“定气法”也是他的创见。《皇极历》推定的每 76.5年春分点在黄道上西移一度的岁差,与现行数值非常接近。由于刘焯所著历书与当时权威人士——太史令张胄玄的天文、历数观点多有不同,故呕血而成的《皇极历》被排斥不得施行。然而该书提供的天文历法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历史证实刘焯研究天文学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唐代高宗时李淳风就是依据《皇极历》造出了《麟德历》,被推为古代名历之一。
3:孔巢父
孔巢父(?-784),字弱翁,唐朝大臣,冀州(今冀州市)人,孔子三十七世孙,“竹溪六逸”之一,与李白、杜甫以及皇甫冉等文豪友善,亦有诗文佳作行世,后散失。   唐玄宗末年,孔巢父曾与李白、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隐居于山东泰安府徂徕山脚下,纵酒酣歌,谈诗论赋,号称“竹溪六逸”。徂徕田园生活结束后,孔巢父被举荐赴长安做官。约在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辞官归隐江东(今浙江会稽)。行前,京师好友蔡侯曾设宴为其饯行,席间,诗人杜甫吟诗一首,以表述自己的心境,赞颂巢父的才德,题为《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后来孔巢父为扶救社稷,再度复出,任湖南观察使。唐德宗建中年间,孔巢父为朝中大臣,官至给事中。因其足智多谋,善于辞令,且破贼有方,深得朝廷器重,被称为“知君名宦”。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镇州李维岳和淄青李纳请示承袭父职,朝廷不允,魏博七州节度使田悦又代其二人奏请,德宗仍不答应。田悦恼羞成怒,联合李维岳、李纳等人哗变。河北三镇的叛乱致使连年战祸,生灵涂炭,官兵和叛兵浴血沙场,士卒死伤惨重。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德宗任命孔巢父为宣慰使前往平乱,孔巢父冒死赶赴魏博镇,舌战田悦,陈述顺逆之祸福,理据俱备,打动人心,终使田悦率众归降。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曾奉帝旨兵伐田悦。次年,泾原兵变,叛将朱泚(ci)入长安称帝,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朱泚率兵猛攻,李怀光前去救驾,数败敌部,屡有战绩,迫使朱泚退归长安。因德宗轻信奸相卢杞的挑拨,不许李怀光入朝觐见,故李怀光耿耿于怀,以至背主而去,联合朱泚逼使德宗南逃汉中,并率军占领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割据一方。孔巢父说降田悦叛军后,当年六月,德宗令其招安李怀光,孔巢父再度深入虎穴,舍身劝降,因言辞失宜,不幸为李怀光部下杀害。死后,朝廷追赠孔巢父尚书左仆射职,谥号“忠”。《旧唐书》、《新唐书》均有孔巢父传。
4:胡宗照
胡宗照(1884-1942),字峰荪(sun),笔名耐翁,冀州(今冀州市伏家庄村)人,近代著名书法家。胡宗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先祖胡存武曾创办义学,祖父胡蓥(ying)为清代候选训导,在义学任塾师,父胡庭麟曾任教于京师,善书法。
宗照毕业于保定优级师范学堂,1911年与同仁创办冀县县立高等小学堂,并任国文和书法课。他治学严谨,兼收并蓄,尤精古诗文,书法课常以口传心授教导弟子,并举办书法展览。1928年胡寓居天津劝业场附近华锦成灯扇字画店后院,以买字画为生。
宗照自幼聪敏好学,尤喜书法,他初习颜柳正楷,颇得人们赏识,有所成就之后,改临魏碑,以张裕钊的《南宫碑》为范本,练习魏碑。他在运笔、结构上极下功夫,并持之以恒扎实苦练。宗照遍览名牌牌匾,研究古代拓片,探讨历代金石碑刻,取长补短,自创新境,独成一格。他的书法刚柔相济,内藏筋骨,富有金石雕刻之感,既古朴美观,又神气活现,余韵无穷。胡宗照在书法届颇有影响,据说艺术大师齐白石认为胡是当时北方最有成就的书法家,并为他精心刻制印章。胡先后应邀为天津“五和线店”、“交通旅馆”、“裕华文具店”、“宝丰饭店”、“华盛王金店”等以及北京前门大街的一些商号书写牌匾,为河北省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河北省第十四中学、冀县县立高等学校书写校名。胡所写的条幅在京、津等城市的字画店里奉为上品,内地富贾和外国客商均以高价求购,人们将他的字画视为珍宝。胡宗照1942年5月病故于北京,他的书法著述、所藏之诗书字画在历次运动中先后丢失。
佛教高僧
道安
道安(312-385),东晋时杰出的翻译家、著名高僧。道安出生于扶柳县(今冀州市小寨乡扶柳村)的一个读书人家,原姓魏(一作卫),自称释道安。
道安父母早丧,由外兄孔氏抚养,7岁开始读书,15岁时对五经文义已相当通达,转而学习佛法。道安18岁出家(此据《名僧传抄》之说,《高僧传》载“年十二出家”),因形貌黑丑,不为剃度师所重视,只让他去田里干活。后来他向剃度师要佛经来读,能过目成诵,记忆惊人,师傅惊喜,并送他受具足戒,允许他外出任意参学。传说师傅给他《辨意经》一卷约五千言,只用一天时间就把经书读完。又给他读《成具光明经》约万言,仍用一天时间读完,复述经文竟一字不差,为此甚得师傅喜爱。
道安24岁时,在后赵的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境)拜西域高僧佛图澄为师,在此道安钻研佛学长达十三四年之久。道安深得佛图澄的赏识,常代佛图澄讲经,并圆满解答许多理论疑难,因而,赢得“漆道人,惊四邻”的美誉。佛图澄死后,道安离开邺都来到山西与当时名僧竺法济、竺僧辅、竺道护等研究佛经,并为佛经作了极宝贵的注解。
公元364年,道安率弟子400余人来到襄阳,在此居住15年,先住白马寺,后又创立檀溪寺,从事佛学研究和著述,制定僧规。道安在当时佛教界影响很大,东晋孝武帝曾下诏书表扬道安,并给他象王公一样的俸禄。宁康三年(公元375年),道安去长安,受到苻坚的召见。道安晚年在长安五重寺主持译经,并注经作序。道安于公元385年二月初八离世,葬于长安五重寺,时年73岁。
道安为弘扬佛教做出巨大贡献,归结起来主要有:一佛经翻译和佛教著述。道安共有佛教著述约60多种(佚失约40种,现存20多种),他作的14篇经论序言都载在《出三藏记集》中。佛教刚传入中国时,翻译质量比较低。道安亲自主持,与西域等地名僧诠定文字、详核文旨,并为译成的佛经作序言,提高了佛经的翻译质量。在翻译过程中,他还总结出“五失本、三不易”翻译规则,主张直译。道安曾撰《综理众经目录》,对当时流行的诸经译本一一详考。二、制定僧徒教规教仪。道安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得到佛学界认同,从此出家人自称“释子”。他还为僧侣制定了仪规戒律,天下僧侣的行为得以统一,宗教组织得到规范。三、创立“本无宗”佛学学派。道安融合禅学和般若学两大学说的精华,主张“以无为本”,开创了新学派——“本无宗”,这是我国在佛学上创立学派的最重要的代表。
武术名家
1:宋迈伦
宋迈伦(1809-1893),名彦超,字迈伦,清朝中叶著名的爱国武术家,人称“神拳宋老迈”,冀州(今冀州市漳淮乡赵家庄村)人。其父宋奇策曾任清朝大学士。
迈伦自幼聪慧,“凡有所习,无不过人,然性情豪迈,立志远大,有投笔从戎之志。”他酷爱武术,自9岁开始练习武术,学过多门拳法,技艺渐精,20岁便中了武秀才。为了提高武技,他四处求教,广拜名师,30岁时在峨嵋山巧遇三皇炮捶拳大师“乔龄真人”,并拜乔龄真人为师,学习三皇炮捶拳和赵家(汉代赵云)大奇枪。迈伦跟随乔翁习武数年,深得乔翁赏识,师徒二人情同父子,乔翁将三皇炮捶之妙、赵家大枪之绝及平生所学尽传于迈伦。乔翁去世后,迈伦闭门谢客,三年苦练,深研拳理,集各家精华,终于创出了三皇炮捶拳独特的技法“夫子三拱手”,此法出手二、三招即见胜负,甚为奇特,并使三皇炮捶成为练拳、练气、技击三位一体、气劲合一、刚柔相济的优秀拳种,俗称宋派三皇炮捶。宋迈伦又在赵家“大奇枪”法的基础上,吸取杨继业、罗成、戚继光三家名枪的精华,创出“子龙三十六点大枪”之枪法(此枪法流传至今,是很珍贵的大枪套路)。此时宋迈伦武功已相当高深,成为名声远扬的武林大师。
鸦片战争以后,宋迈伦看到民族受辱,以满腔爱国之心“荷戈投效,遍走南北”。1845年36岁的迈伦胸怀壮志进京投皇家神机营以图报国,神机营内武林高手云集,有著名武术教练两千余人,在比武时宋迈伦以其超群武技常常只有一、二回合就将对手击败,被赐封为五品顶戴花翎,人称“神拳宋老迈”。后因目睹清政府软弱腐败,迈伦灰志功名,毅然离去,“游幕京畿”,传徒授艺。迈伦非常注重对弟子的爱国教育,忠心报国的话语“不绝于口”。后来迈伦在北京创办“会友镖局”并经营数年。1893年宋迈伦故于家乡赵家庄,时年84岁。众弟子为其立“宋迈伦神道碑”一尊。
2:尹福
尹福(1840-1909),字德安,号寿鹏,冀州(今冀州市漳淮乡漳淮村)人,清末武术家,人称“瘦尹”,曾为光绪拳师。尹福年少时去北京以卖油条烧饼为生,因极爱武术,从小就学习“弹腿”、“罗汉拳”等,练就了良好的武术功底。八卦掌大师董海川来到北京后,其八卦掌绝技威振京都。尹福慕名拜在董海川门下,开始学习八卦掌。经过数年的苦练,尹福武功出众,成为董海川的得意大弟子。因其身材较瘦,面貌清秀似文弱书生,故人称“瘦尹”。尹福吸取董海川拳艺的精华,又采各拳门所长,创立了以冷掌技击见长的尹派八卦掌,名振京师。尹福后来在皇宫教太监练习八卦掌,光绪皇帝曾召见尹福,见其身手非凡,便跟他学习八卦掌。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光绪帝由尹福等人保驾去长安避难。回京后光绪帝赏他金银珠宝并让他在宫中任职。1908年,光绪帝驾崩,尹福卸职还乡,第二年辞世。
3:梁振圃
梁振圃(1863-1932),字照庭,冀州(今冀州市冀州镇后冢村)人,清末武术家。梁振圃7岁习武,练习弹腿,后随父在北京东大市开估衣庄并学做估衣生意,16岁时拜董海川为师学习八卦掌。数年后功夫练成,精于六合八式,尤善截法,后在北京前门外设场授徒,渐成名师,人称“估衣梁”。
梁振圃性情豪爽,好打抱不平。清朝末年,搬运工人在北京永定门外马家堡火车站成立“脚行”,收入可观,恶霸“金镖赵六”企图霸占,带二十多名恶奴毒打工人,梁振圃前去规劝,赵六不但不听规劝,反而大打出手,梁振圃忍无可忍抖动九节鞭,打死赵六及恶奴十多人。为此梁振圃被打入死囚牢,后多亏其弟子李国泰多方奔走,才免除死罪。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清廷官吏大都逃走,刑部大狱的犯人借机炸狱逃跑,梁振圃也扭断镣铐回家隐居,后在冀县开设“德胜镖局”。民国时,梁振圃先后应束鹿县教育局和冀县省立十四中学之聘,从事武术教学工作,1932年病故。
4:李子鸣
李子鸣(1900-1995),八卦掌第三代传人,人称“武杰”,冀州(今冀州市冀州镇李桃村)人。李子鸣7岁开始向附近拳师学艺,打下了良好的武功基础。1921年董海川的亲传弟子梁振圃在十四中学任武术教练,李子鸣慕名拜于门下,跟随梁振圃学习八卦掌。他聪慧勤学,受师青睐,深得八卦掌之精髓。自此他演武不废,扎实苦练,成为八卦掌第三代高手之一。为将八卦掌发扬光大,李子鸣整理编纂了《八卦掌悟通》、《董海川转掌及图解》、《梁振圃八卦掌》等书。李子鸣桃李满园,弟子遍及全国各地,日本、新加坡、美国、挪威、奥地利、新西兰等国也有他的门生。李子鸣曾应聘为中国武协八卦掌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武协名誉会长、人民大学武协顾问、航空学院武协名誉会长和日本中国拳法联盟顾问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