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南京市栖霞区有哪些历史名人?详细些,谢谢!!!

很急!尽快!谢谢!财富值可以追加!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话说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叫明僧绍的山东名士,为了躲避战乱寻求太平之地,就来到了摄山(栖霞山原名)。明僧绍修建了宅舍,并贡献出来,邀请高僧法度大师来讲经并担任住持。而明僧绍也是别有一番闲情,在美丽的山林里陶醉着还不过瘾,索性连名号也改了,自称“栖霞居士”,寓意栖居于云霞野壑之中,将佛寺称为“栖霞精含”——这是栖霞寺的起源,栖霞山也因寺而得名。
  从“栖霞”开始,这座山便与佛结下了缘。栖霞居士曾多次拒绝当朝皇帝的邀请,归隐于栖霞山中怡然自得,把学佛、赏景作为人生大事。他死后,子孙继承遗愿,在栖霞寺后的西峰石壁上开凿了三圣殿,殿内正中坐着一尊无量寿佛,左右两边立着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像,三座圣像巨硕庄严,宏伟大气,守护着栖霞山,也陪伴着逝去的老居士。栖霞居士的尊佛精神在栖霞山被代代相传。南北朝期间佛教在中国繁荣的那段时间里,栖霞山也没有落后,齐梁两代的王公贵族争相捐资凿石造像,于是便有了被称为江南云冈石窟的千佛岩。
  提及栖霞寺佛学,就不能不说三论宗——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刘宋时期,一位辽东和尚僧朗,来到栖霞寺游学,跟随法度大师,精研“三论”(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宗”三部经典)。梁武帝听说后极为重视,特派10位僧人跟随修习。到了隋代,僧朗再传弟子吉臧在栖霞寺完成三论的注疏,创立了三论宗,使三论义学发扬光大,并传布到朝鲜、日本等地。栖霞寺也因而成为二论宗祖庭,受人参拜。
  除了栖霞寺,还有舍利塔这颗佛门明珠让栖霞山备受尊崇。隋文帝杨坚曾下令全国八十三州同期兴建舍利塔,当时栖霞山的舍利塔被列为榜首。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是木制结构,原塔在一场法难中被毁。南唐时复建竣工后,诞生了一座美轮美奂、富有中国画风的舍利塔,塔基浮雕表现佛祖释迦牟尼一生的八相图:托胎、诞生、出游、逾城、成道、说法、降魔、涅槃。雕像结构严谨,人物栩栩如生,就连衣饰器具的雕刻都精细入微,令人慨叹。

  山水画卷赏栖霞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正如《桃花源记》中所述,对于真心想要归隐的人来讲,只有远离尘嚣的大自然才称得上世外圣地。陶潜钟情于桃花源,而明僧绍归隐的栖霞山也丝毫不比桃花源逊色。
  山东不乏名山大川,明僧绍却舍近求远,迁居于此,让外人不解。如果能在栖霞山走一遭,疑惑便会顿时烟消云散——葱郁幽静的树林,清冽密集的山泉,千姿百态的奇石,栖霞山犹如一幅缓缓舒展开的四季画卷,让你在任何时节都能畅游其中,尽情呼吸、畅怀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近能怀抱大山,远可把酒临江,如此天地尽在我怀中的气概,岂是朝廷中的高官厚禄所能匹敌?
  在草长莺飞的江南暮春时节,沿栖霞寺北的上山路西行,只见杨柳依依的垂天碧绿中,万千桃花绽放出粉白与嫣红的笑脸,簇拥着一条从山野中淙淙流出的小溪,这便是有名的桃花涧。自唐宋以来,这里就是游人踏青赏春的理想之地,尤其在清代著名悲剧《桃花扇》问世之后,桃花涧更广为人知。《桃花扇》取材自真人真事,明代末年秦淮名妓李香君在国破家亡之际,以死抗争权奸的无耻威逼,血溅桃花扇,最后,李香君出家并终老于桃花涧边的葆真庵。这出感人至深的古典名剧为栖霞山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如今,桃花涧旁有一座粉墙瓦黛、仿明清风格的桃花扇亭,就建在当年葆真庵的遗址上,仿佛在守候佳人,独诉幽情。
  从桃花扇亭旁经过,就能领略叠浪岩的奇观。那是一幅幅波浪翻滚、有形无声的天然画卷,对栖霞山情有独钟的乾隆将它收入御封的“摄山十佳”,并毫不吝惜自己的文墨,多次为它题诗作赋,“舒如匹练铺,急如万马骤”便是叠浪岩的最佳写照。
  这么多良辰美景,都只是个铺垫。对于栖霞山来讲,最耀眼最迷人、让她在金陵美景中独领风骚的还要数那漫山的红叶了。这里一年四季都有“红于二月花”的秀色,从清明处暑的嫩红浅红,到霜降前后的朱红姹紫,就连大雪纷飞时也有满枝的红果,真是“似酡似醉佳人色,如火如荼夕阳天”。难怪南京有句老话,“春牛首,秋栖霞”。每到深秋初冬时,栖霞山层林尽染,红枫似火,仿佛萧瑟寒风中翩翩起舞的红衣女子,又似久旱大地上汹涌澎湃的滚滚赤潮。奔放、热情、洒脱、绚烂……好一幅千姿百态、秀色可餐的山水画卷!

  人文宝库醉栖霞
  阅不尽,栖霞风光美如画;道不完,栖霞历史万千载。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明开始,栖霞山一带便有了人类活动的印记,从此出现了人类文明的曙光。之后,栖霞山便不再是金陵城外的荒郊野地,而渐渐变成了金陵的一座人文历史的宝库,越来越厚重,越来越深邃,也越来越有韵味。帝王亲临,让秀丽的本色再添磅礴豪气。雅客挥毫,使天然的层峦林涧文墨飘香。
  秦始皇曾特地由此处渡江,留下一个“始皇临江处”,登高望远,烟波浩渺的扬子江尽收眼底。乾隆六下江南,五次流连于栖霞,御笔一挥,“金陵第一明秀山”的美名便历代传诵。更有众多尊崇佛教的王朝,积极塑佛造像,派遣僧人著书立说,成就了栖霞山的佛门地位与人文景观。
  “梁王已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卧桃园东。”李白登上栖霞山孟氏桃园后,感慨良多:这梁王池塘上空的月亮也曾经和今天一样照耀着梁王的酒盅,梁王去了,只有这明月还在,只有这柳树上的黄鹂看着愁醉之人在春风里哭泣,分明是为眼前的我而感动而哭泣。要珍惜时光,今朝有酒何不醉?醉了就卧在这桃花园,连家都不想回!
  迷恋栖霞山的,不止秦始皇、乾隆、李白。刘长卿、李绅、王安石、徐渭、袁宏道、顾炎武、孔尚任、袁枚……赋诗寄情于此的文坛泰斗,数不胜数。到了近代,同栖霞山与栖霞人结缘的,更有革命领袖孙中山、毛泽东。
  还有那段让人不能忘怀的血泪史。在1937年末到1938年春天这近半年的时间里,被誉为“南京辛德勒”的丹麦人辛德贝格和德国人京特,在栖霞区的江南水泥厂难民营庇护了15000名南京难民!历史总有说不完的故事,而时间总是马不停蹄地前进,栖霞山见证了南京的风雨沧桑,并将继续下去。

  ◆建置沿革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废分封而设郡县”,在其第五次东巡时,首置江乘县,此为栖霞地区历史上最早的独立建置,治所在江乘村,即今栖霞街道西湖村。后至隋开皇九年(589),江乘县“被裁分并入江宁、丹徒、句容三县”,前后历时近800年。其间,东晋元帝司马睿于大兴三年(320),在当时的江乘县境内寄设侨郡、侨县,以“安顿随其南渡之北方流民”,使之“流寓江左,庶有旋返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皆取与山东原籍相同的名字,分别称为南琅琊、南东海、南兰陵、南东平等郡以及临沂、怀德、即丘、丹都、开阳等县。侨立郡县,起于东晋,定形于刘宋,齐梁稍有变更,至陈亡隋兴方告消亡,前后历时248年。唐上元二年(761),江宁县更为上元县,栖霞地区属之。五代十国,世事纷乱,吴天祐十四年(917),上元县析为江宁、上元两县,栖霞地区分属江宁、上元、句容三县,至宋、元、明、清,大体如旧。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江宁、上元县,设南京府;民国2年(1913),重置江宁县,栖霞地区均属之。民国23年(1934),划江宁县燕子矶和孝陵卫两个地区归南京市,成立燕子矶和孝陵卫两个乡区。民国31年(1942),汪伪维新政府将燕子矶区改为乡区自治实验区。民国34年(1945),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废汪伪建置,改燕子矶乡区自治实验区为第九区,孝陵卫区为第十区。民国38年(1949)1月,一度将八卦洲单设为第十四区,旋于当年6月废止。
  新中国成立后,栖霞地区先后成立燕子矶、中山陵园、栖霞3区,鼎足而处。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成立南京市“大郊区”后,3区建置一度撤销,栖霞地区复又呈“朝分夕合,领属多变,治所无定”的分治局面,其间,江宁县、六合县、下关区、玄武区、鼓楼区等均分别管辖过栖霞地区。1963年4月,燕子矶、中山陵园、栖霞区建置恢复,1965年5月,合并成立栖霞区,3区鼎立局面终结。1970年1月,栖霞区又裂而为二,分设栖霞区和钟山区,至1975年4月,钟山区撤销并入后,栖霞区始最终归于“一统”,并延而至今。
  1992年6月,中共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栖霞区沿江新生圩成立南京新港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属正局级市政府直属机构。1995年5月,更名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1996年1月14日,南京市市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加快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问题,确定从“实际出发,建立开发区与栖霞区联合开发的运行机制”。同年3月28日,开发区与栖霞区正式实施“区区联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001年11月3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及南京市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在栖霞区境内启动仙林大学城建设,成立仙林大学城建设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分管副省长任组长,并以栖霞区为主组建仙林大学城管理委员会,由区委书记任主任。
  至2007年末,栖霞地区仍延续“栖霞区、开发区和大学城”3区相互依存、互为一体的建置格局。

  只是找到这么多了!~!~呵呵追问

可以问问你从哪儿找到的么?

追答

我可是找了好几个网站,不好意识,忘记了。
我都是帅选了之后粘贴上来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