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由来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8

无锡的由来:

“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为无锡。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谓:“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

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这一说法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扩展资料:

无锡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鼋头渚、灵山大佛、无锡中视影视基地(三国城、水浒城、唐城)、梅园、蠡园、惠山古镇、荡口古镇、东林书院、崇安寺、南禅寺等景点。

“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就是郭沫若用来形容无锡太湖风景的。2017年11月,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2017年11月12日,“2017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发布,无锡市排第18位,并且位列固定资产投资最高的十大城市之一。

无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素有布码头、钱码头、窑码头、丝都、米市之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无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6

无锡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属会稽郡。

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

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

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

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无锡、宜兴3县。

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

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

扩展资料:

无锡市为江苏省地级市,全市总面积3966.66平方公里,市辖区面积1224.85平方公里;(太湖水域+土地总面积为4606.75平方公里,管辖太湖水域总面积为640.09平方公里,滨湖区太湖水域面积397.8平方公里,无锡宜兴太湖水域面积242.29平方公里);山区和丘陵为782平方公里。

无锡话属于吴语,为主流吴语太湖片的一支。有许多无锡特有的词汇,详见“无锡话”词条。

无锡话具有浊音;古汉语的尖团音区分明显,即“箭—剑”“小—晓”“酒—久”“亲—钦”“心—欣”“先—掀”都是不同音的,前者尖音,后者团音;无锡话拥有入声,短促有力的入声是古汉语“平仄”的四声之一;无锡话单字声调一般在八个(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拥有强迫性的规则连续变调;相当一部分字音其实更为存古。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无锡话也是吴语强有力的代表方言。

参考资料:无锡    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1、“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
无锡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为无锡。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谓:“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这一说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相沿记载。但清光绪《无锡县金匮县志》认为:“王莽时大改郡县之名往往与旧名相反”,所谓“锡出而更名,孝顺时锡竭而复旧,殆不足据。”   2、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这一说法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后人不知道所由来,往往望文生义,妄加解释。又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因为生活在无锡的一个古越人部落以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义应上“神鸟”恩。
建制沿革
  商末(公元前十二世纪)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让王位偕弟仲雍,东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梅村镇),筑城立国,自号“勾吴”,开创了吴国历史。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无锡县,治今无锡城区,属会稽郡。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为无锡侯国;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复为县,属吴郡。王莽时(公元9年)改名为有锡县,东汉光武间(公元25年)复无锡县。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二
无锡鼋头渚
年(1369 年)复为无锡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11月6日),秦毓鎏在无锡起义,成立锡金军政分府于原金匮县府,辖原无锡、金匮两县;秦毓鎏被推为总理,继称总司令。   1912年1月,锡金军政分府实行军民分治,成立无锡县民政署。5月,锡金军政分府奉命撤销,无锡县民政署成为无锡县最高行政机关,直属苏常道。11月,无锡县民政署改为无锡县知事公署。   1927年,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1934年12月-1937年11月为无锡行政督察区(一度改为第二区)区政府、专员公署驻地,下辖无锡县、吴县(苏州)、武进县(常州)、江阴县、常熟县、昆山县、宝山县、吴江县、太仓县、嘉定县共10个县。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25日无锡沦陷。   1940年9月,成立无锡县人民抗日自卫会,下辖吴县(苏州)渭黄等多个自卫会。   1941年2月,县、区自卫会撤销正式成立无锡县政府,下辖无锡全境以及江阴、常州、苏州的部分地区,无锡县政府隶属于江南第二行政区;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锡东、太湖、武南、澄西等多个抗日民主政权。   1949年4月23日22时左右,人民解放军29军第87师先头部队经梨花庄占领无锡火车站。23时,87师260团在未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从光复门入城,无锡宣告解放。无锡解放后析无锡县城、郊地置无锡市(后武进县马迹山地区划入),市、县同城分治。   1949年4月26日,奉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命令,苏南人民行政公署(简称“苏南行署”)在无锡宣告成立,并确定无锡市为行署驻地、行署直属市。   1951年10月27日,经苏南行署批准,无锡市建立8个区,各区成立人民政府,区名按一至八顺序排列。其中第一至第五区为城区,第六至第八区为郊区,原郊区办事处撤销。   1952年7月,第六、七、八3个区合并为第六区。   1953年1月1日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下设第一至第八共8个区。   1955年7月12日,第一至第五区分别改名为崇安、工运、南长、西新、北塘区,原第六区设立郊区。至   1958年6月16日,5个城区合并为3个城区。由此无锡基本形成了四区格局,即崇安、南长、北塘3个城区和1个郊区;工运区所辖地区分别并人崇安区和南长区。西新区所辖地区分别并人北塘区和南长区。1960年设立太湖区。1963年太湖区更名为郊区。1968年崇安区更名为崇武区,1978年复名崇安区。   无锡县属先后多次变化,曾经属常州专区、无锡市、苏州专区管辖。1958年8月25日,苏州专区的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1962年,无锡县划归苏州专区。   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苏州地区的江阴县、无锡县和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归无锡市领导。市区辖崇安、南长、北塘、郊区4个市辖区。无锡市共辖3县4区。   1987年起,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撤销江阴、宜兴县,改设江阴(1987年4月)、宜兴市(1988年3月);1988年在马山镇包括马圩地区设立马山区。无锡市共辖2市1县和5区。   1994年调整市区行政区划:将无锡县坊前镇所辖的金桥、群星、同心、春丰、春潮五个村,新安镇所辖的西宅、过家桥、宅基、金华、旭明、高浪度、东裕七个村,梅村镇所辖的荆协、荆同、香一、齐心、高田、北张、联心7个村划出合并设立金梅乡,金梅乡和无锡县的硕放镇、胡埭镇划归无锡市郊区管辖。   1995年6月,撤销无锡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锡山市。   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锡山市,设立无锡市锡山区和惠山区。锡山区辖原县级锡山市的东亭、东北塘、八士、张泾、东湖塘、港下、羊尖、安镇、查桥、厚桥、荡口、甘露、鸿声、后宅14个镇。区人民政府驻东亭镇;惠山区辖原县级锡山市的洛社、玉祁、前洲、西漳、堰桥、长安、石塘湾、钱桥、藕塘、杨市、阳山、陆区12个镇。区人民政府驻洛社镇。撤销马山区,将原马山区的行政区划和原县级锡山市的坊前、梅村、新安、华庄、东绛、雪浪、南泉、硕放、胡埭9个镇并入无锡市郊区;将无锡市郊区更名为滨湖区。区人民政府驻河埒镇。无锡市共辖2县(市)6区
无锡市民中心 无锡行政服务中心

历史文化
  无锡历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   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无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的太湖流域却是“地广人稀”、“刀耕火耨”的荒凉之地,曾自居中原福地,歪称太湖江南为“荆蛮之地”,称当地百姓为“南蛮”,带有民族岐视的色彩,这是历史局限性的缘故。   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良渚文化遣址群”中出土的五千年前一位军事首领墓中有48把石钺、琮、 壁、镯、玉钺、钩、玉礼器等珍品,有力证明华东地乃泱泱大区、灿灿古文明区。   泰伯先让贤后开辟江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融合全国东、西文化,奠定了江南古文明的基础,他不仅仅是吴国的创始人,更重要的,泰伯是一位杰出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和群众领袖,他不坐享其成,而是历尽艰辛,去创建、去开发、去为百姓服务;他不因循守旧继承父业王位,而是去拓新,造就新天地。当弟季历为商王太丁杀害后(B.C.1193年),泰伯再次让位于侄昌(周文王),帝乙4年(约B.C.1187年)泰伯病故,享年66岁;无锡人民为永远怀念这位开国国君,厚葬于梅里(现梅村)鸿山(皇山)。周灭商后,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 从泰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泰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留下了伯渎港、阖闾城,以及东汉时期的泰伯庙、泰伯墓等许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迹。   根据历史记载:无锡作为历史古都整整已有3500多年了。纪念泰伯名胜古迹有城里大娄巷内的的泰伯祠堂(解放后被毁)、锡山泰伯殿、梅村泰伯庙及鸿山泰伯墓道。在泰伯殿堂上高悬“至德无上”四个大字,他的功绩真可谓:“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杯万古江南”。孔子曾称赞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卒后传子周武王,于殷趄第31代国君纣辛32年(B.C.1123年),武王灭纣,并分封泰伯的后裔周章少子为安阳侯,现今锡山市阳山,又名安阳山。   春秋时期,吴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政治上、军事上也十分强大。周元王三年( 前473),越王勾践灭吴后范蠡和西施也隐迹太湖,范蠡并改名为陶朱公,制陶经商,泛舟蠡湖,并著名有世界上最早的《养鱼经》,至今仍为亚太地区养鱼专家所称赞。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5年)楚威王灭越后,无锡由楚国宰相春申君黄歇经营,发展农业,在锡山开采锡矿,制造锡具,建造黄城(又名吴墟),常饮马于慧(即惠)山,后人纪念亿,定名为黄公涧,解放后立石坊刻字“春申涧”。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
蠡湖之畔
,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正式由国家立案复建,定名为无锡县;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无锡已有冶铁、铸铜、制陶、髹漆等手工业门类,农业生产已使用铁器农具和牛耕技术。六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无锡治湖筑圩,水利设施大量兴建,农业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商业贸易开始形成。唐、宋时期,无锡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的轮荒耕作发展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术,形成稻麦两熟制,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养蚕业发达,“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无锡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市场繁荣;明清时期无锡更是成为富庶江南的一 块风水宝地。无锡有“布码头”之称,与汉口的“船码头”、镇江的“钱码头”,并称为长江“三码头”。 近代,无锡经济的辐射力逐渐增强,成为江南的一个经济中心城市。   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国工业调查报告》统计,无锡在全国6个主要工业城市中,产业工人数占第二位,工业产值仅次于上海、广州,居第三位,资本总额居第五位。上海的工业基本由无锡人把持,上海滩有无锡人掌工商业,宁波人掌金融业之说法。无锡尽管是国内民族工业发展最快和民族工业企业较为集中的城市,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民族工业的发展始终充满艰险和曲折。   1911年无锡光复,无锡、金匮2县合并成立锡金军政府,现城中公园为原公花园,是我国最早由民众集资修建,具备现代“公园”意义和功能特征的公园,故称“华夏第一公园”;1906年7月,沪宁铁路无锡至上海段率先竣工通车,北门内外和火车站一带商业迅速繁荣,素有“小上海”之称;作为太湖流域水路、公路、铁路交通中枢的无锡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是江阴保卫战中锡(无锡)澄(江阴)线上的主战场之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0

无锡由来:

商末(前十二世纪)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让王位偕弟仲雍,三让天下,东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梅村镇),筑城立国,自号“勾吴”,开创了吴国历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派王翦驻守无锡县。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县城位于今崇安区(原无锡县城西门内侧),属会稽郡,自此至今2000多年之间无锡城扩建多次,但未有迁动。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为无锡侯国;征和四年(前89年)复为县,属吴郡。王莽9年改名为有锡县,东汉光武25年复无锡县。三国时,孙吴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 宋代属于常州,隶属于两浙路,南宋时两浙路分为东西,无锡隶属于常州、两浙西路。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 年)复为无锡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

宣统三年(1911年11月6日),秦毓鎏在无锡起义,成立锡金军政分府于原金匮县府,辖原无锡、金匮两县;秦毓鎏被推为总理,继称总司令。 

1912年1月20日,锡金军政分府实行军民分治,成立无锡县民政署。5月,锡金军政分府奉命撤销,无锡县民政署成为无锡县最高行政机关,直属苏常道。11月,无锡县民政署改为无锡县知事公署。1927年,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1934年12月-1937年11月为无锡行政督察区(一度改为第二区)区政府、专员公署驻地,下辖无锡县、吴县(苏州)、武进县(常州)、江阴县、常熟县、昆山县、宝山县、吴江县、太仓县、嘉定县共10个县。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25日无锡沦陷。

1940年9月,成立无锡县人民抗日自卫会,下辖吴县(苏州)渭黄等多个自卫会。 

1941年2月,县、区自卫会撤销正式成立无锡县政府,下辖无锡全境以及江阴、常州、苏州的部分地区,无锡县政府隶属于江南第二行政区;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锡东、太湖、武南、澄西等多个抗日民主政权。

1949年4月23日22时左右,人民解放军29军第87师先头部队经梨花庄占领无锡火车站。23时,87师260团在未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从光复门入城,无锡宣告解放。无锡解放后析出无锡县城和附近郊地置无锡市(后武进县马迹山地区划入),其余乡村地区仍属无锡县,市、县同城分治(后成立锡山市后治所迁往东亭镇)。 

1949年4月26日,奉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命令,苏南人民行政公署(简称“苏南行署”)在无锡宣告成立,并确定无锡市为行署驻地、行署直属市。

拓展资料:

无锡市位于江苏省的南部,坐落于长江三角洲的平原腹地,著名的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无锡一直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同时又是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被称为“小上海”。无锡的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其地处太湖的北端,由江南蒙蒙的烟雨孕育出了这颗璀璨的“太湖明珠”,并以其独特而优越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位列全国十大旅游观光城市之中。无锡市的总面积为4787.61平方公里,拥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是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孕育出了非常多的文人墨客,至今仍留存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

参考资料:人民网-无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