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何习惯上称小偷为“三只手”,“三只手”是如何成为小偷代称的?

“三只手”是如何成为小偷代称的?

第1个回答  2019-10-17
这是在一次事件中要求小偷给大家看第三只手,所以流传下来了。
第2个回答  2019-10-17
一个人丢失了东西,他怀疑是别人偷的,他看了别人的双手都没有发现,但还是不甘心,想看别人的第三只手
第3个回答  2019-11-13
提起“三只手”,人们都知道指的是扒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从别人身上偷东西的小偷”。“三只手”(pickpocket,five-finger,itchypalm)指“小偷”。这个词的来历有不同说法。
国外说法:古罗马有位剧作家,他的名字叫普劳图斯,据说他写过一百多部喜剧,如《一坛金子》、《孪生兄弟》等。这些作品曾在罗马舞台上风行一时,风格幽默,情节生动。“三只手”便和《一坛金子》有关。
戏里的主人公尤克里奥,是一个出了名的老吝啬鬼。当戏演到第四幕第四场时,尤克里奥丢失了一坛金子,他气急败坏地到处寻找,要一个奴隶把手伸出给他看。“他看了一只手还要看第二只,看了第二只还要看“第三只手”,一定要找出金子。从此,“三只手”便成了小偷的代名词。
国内说法:民间也流行一个“三只手”与范仲淹的故事。北宋天圣年间,东京黑道上有个赫赫有名的神偷。按照江湖规矩,不兴打听真实姓名,不准寻根问底,他的真名实姓至今是个谜。当时的小偷,都是把一枚铜钱,磨得锐利无比,用以割人腰包,俗称“跑明钱的”。此公独特,不用任何工具,只要擦身而过便手到擒来。有次他为同行献技,双手高举,一挨身就把银子掏出来了,好像身上还长着一只手。众人五体投地,敬送绰号“三只手”。然而,盗亦有道。“三只手”给自己的门徒规定了“三不偷”:一不偷忠臣义士;二不偷贫寒人家;三不偷良家妇女。偶尔偷钱,必定加倍奉还。门徒必遵“三不偷”的“祖训”,否则被视为不孝子孙,逐出“山门”。一次,“三只手”的门徒错偷了大忠臣范仲淹的银子,事后不仅加倍奉还,还在银子里夹上一张纸条:“不知是范忠臣的银子,今加倍奉还,望乞恕罪。”落款:“三只手”。范仲淹想到朝廷昏庸,官场黑暗,达官贵人,明抢暗夺,竟还不如一个小偷!遂提笔在手,写一打油诗:“世人都恨盗,岂知盗亦道;若然都有义,怎会世颠倒!”写毕,掷笔于案,喟然长叹。
第4个回答  2019-10-12
  “三只手”一词,源于古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喜剧《一坛黄金》。该剧第四幕第四场中,老吝啬鬼龙克里奥丢失了一坛金子,他怀疑仆人。
  仆人伸出手给他查看,看了一只手,又看另一只,最后不甘心还要看“第三只”。于是,“三只手”作为小偷的代名词,便被沿用至今。
关于将小偷称为“三只手”, 还有一种中国版的说法。  
  北宋年间,在东京黑道上出了个赫赫有名的神偷。按照江湖规矩,不准呼名道姓,不得寻根刨底,他的真实姓名一直无人知晓。那时的小偷,专用一枚磨得锋利的铜板割人腰包,俗称“跑明钱”。但这个神偷却独特,他行窃从不用任何工具,只要他一挨近你身,银子就乖乖地进入了他的腰包。一次,他为同行献艺,只见他双手高举,在众目睽睽之下,挨近一人的身,就将这人兜里的银子掏了出来,好像身上还有一只手似的。在场的同行们惊叹不已,佩服得五体投地,并敬送绰号“三只手”。至今不少地方仍将从事小偷小摸这一行的人叫作“三只手”,即由此而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