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

1840-1900年西方侵略中国战争的名称是?列举出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 分析中国失败原因!! 写出留给我们的启示!!``

求答案挖```!

第1个回答  2007-10-03
1840--1842 鸦片战争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3--1885中法战争
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
失败原因:封建制度衰落

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
1899--1900义和团运动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无法克服本身的弱点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

留给我们的启示,就要自己去体会,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
同样的一条就是:纵使在此期间我们备受列强欺凌,但中华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任何一个列强都无法掌控的,他们利用清政府统治中国的阴谋也终无法得逞,人民大众是伟大的.我们不能忘记国耻,我们受过的屈辱必将讨回来!
第2个回答  2007-10-04
战争:1840年鸦片战争,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反抗: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1898年义和团运动
原因:内因:清政府腐败,一味向西方妥协,制度落后,国力弱.
外因:西方有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国力强.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第3个回答  2007-10-04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始终环绕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 作者评论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时指出,拜上帝会的创立“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压下的中国农民革命取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 本书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探索,作了中肯的评价。作者认为,戊戌维新基本上是一场爱国主义的运动,尽管维新派敌视农民革命,只主张改良,但当时面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维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帜。他们对国势危急的大声疾呼,对改革主张的有力的宣传,“唤起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因而使他们所发动的政治改良运动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爱国主义运动。”本书还给予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应有的历史地位,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及其同志们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他们提出的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又专门叙述了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并指出在当时条件下,“体现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以及中国社会在其发展道路上的迫切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正是打击了站在它背后的帝国主义。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 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国的滑稽剧等史实时,激起了对侵略者和卖国贼的强烈的义愤。作者着墨不多,笔锋上凝聚着的鲜明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壮地失败了,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历史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严肃的问题: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农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种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所作出的结论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

“拜访”完仰慕已久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感慨不已唏嘘良久,真不愧是世界级的世界
名著呵。托克维尔犹如一位饱经世故饱读史书的老人讲故事拉家常般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既生动有趣又别开生面。
更奇特的是,我似乎是在读一本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感觉非常亲切。不仅一般道
理相同,就是许多“故事情节”也极其类似。有些章节只需把其中的“法国”换成“中国
”即可了。
究竟是否如此,请允许我从大处和细节两个方面来论证。.
1. 新与旧
该书的核心观点是法国大革命并不是空穴来风横空出世,而是在旧制度母体中孕育成
熟的。许多所谓的革命成果不过是移花接木旧瓶装新酒罢了。
我们近代中国百年风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就拿我们最引以为豪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胜
利而言,它不单单是共产党独自努力的结果,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自从中国大门被西方
的“坚船利炮”轰开后,为图自强须学西方已成大势。先学西方的技术,再学其体制、文
化,各个告败之后最终不得不抓最后一根稻草了——意识形态。而当时各种思潮尘烟并起
,立宪主义、法西斯主义、自由主义等等主张都没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证明了,只
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再拿我们最引以为耻的文革来“说事”。它究竟是历史的逆流畸形,还是革命的继续
?我们应从其爆发的原因说起。无论其客观原因(国内左倾,国外“修正”)还是毛泽东
的主观原因(打倒官僚主义、建设更加高尚的社会主义)都是大势所定,都是革命进程的
因素“作怪”。毛泽东不过是煽风点火(也决非一时头脑发热),四人帮等不过是添油加醋
而已。
可见,历史洪流总是逐波推进一浪接一浪,我们切不可割裂了片面来看。
2. 农民被抛弃
托克维尔叹道:“尽管文明取得各方面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竟比13
世纪还糟?”接着他分析其原因是农民被各阶级遗弃了,命运更加悲惨且无法自己改善。只
能通过改变国家的命运来改善自己的命运。
中国农民亦是如此,近代以来,官员致仕不再还乡,农民中有文化有钱财有志向的都
纷纷涌向城市。农村里只剩下一些货真价实的土豪劣绅。除了几个戴眼镜的乡村建设者和
国家征税征兵时会想到他们外,大多数农民也被抛弃了。政治似乎与他们无关,这尤其在
辛亥革命中表现得最明显,鲁迅作品中有着鲜活的纪录。而且因为战争频频,灾祸连连,
农民的处境自然也大不如从前了。所以他们才会成为中国革命最后的主力军。
3. 文人的作用
托克维尔又称:在18世纪中,文人成为法国首要的政治家,指导思想启蒙了大革命。
中国近代文人的位置虽然没有这么显赫,但其作用也不容小视,尤其是在建国以前。从林
魏到康梁、严章,再到陈李等五四导师乃至以后的各色文人,是他们引进了新思想,开启
了新风气,启蒙了心智,唤醒了人民,可以说,没有他们打开窗户放声呐喊,就不会有雄
狮的觉醒怒吼。
4.宗教特征
中国革命虽然不能完全像法国大革命那样完全称之为以宗教革命形式展开的政治革命.
但它也像"宗教革命一样通过预言布道深入人心,"也像宗教革命一样"在社会与政府问题
上追溯到普遍性,也可以说更自然的东西."
更相似的是非宗教倾向也在当时中国人身上成为普遍占上风的激情,并且同样作家们
首先拿儒教开刀.因为"教会制度乃是国家制度的基础和楷模,是他们进攻的庞大建筑中最
为暴露、最缺乏防御的部分."
"当宗教离弃灵魂时,它并不像经常发生的那样,让灵魂空虚软弱.灵魂一时充满了感情
和思想.'"这些情感和热情已变成一种新宗教,它产生了宗教所产生的巨大效果,使人们
摆脱了个人利己主义,崇尚英雄主义和忠诚。”从一开始就揭示在如此众多的人身上具有
无与伦比的忠诚的的爱国主义、无私胸怀、真正的伟大。”这是非宗教倾向有利的一方面
。但另一方面,非宗教倾向也会造成巨大的公害:“因为与其说宗教倾向使人堕落或风尚
破坏,不如说使人精神失常,以致那时的人们采取如此极端行为。”“在宗教法规被废除
的同时,民事法律也被推翻,人类精神完全失去了常态,不知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攀附,还
有什么地方可以栖息。革命家们仿佛属于一个陌生的人种,他们的勇敢简直发展到疯狂。
任何新鲜事物他们都习以为常,任何谨小慎微他们都不屑一顾,在执行某项计划时他们从
不犹豫拖延。”中国的革命者似乎也是这个种族的一部分呵。
5.自由与平等
本书还有一个重大观点,就是法国人民为了平等,宁愿舍弃自由。“严格意义上的公共
自由的思想与爱好是最后一个出现,也是第一个消失。”“在他们的著作中已经能看出我
们如此熟悉的那种革命民主气质:他们热爱平等,哪怕是奴役中的平等。在他们眼中,私
人权利根本不存在,只存在公益。”“将政治自由引入与之格格不入或截然对立的制度和
思想,这个意图60年来产生了多少次自由政府的徒然尝试,直到最后对这些徒劳无功的努
力感到心灰意冷,终于抛开他们的第二个目的,回到第一个目的。于是他们归结到这样的
思想:不管怎么说,在一个主子下面平等地生活毕竟还能尝到一个甜头。”托克维尔说得
好:“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中国革命也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中央集
权与社会主义的确是同一土壤的产物。”
通过以上分析,似乎应该能证明我前面所言非虚了吧。当然正如托克维尔所说:“但是
人们不深入到我们民族的性格中去,这种透视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必须承认,所以这
些原因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释法国以外类似的革命。”套用此话,“必须承认,所有这
些相似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释中国的革命。”与法国大革命一样伟大、激烈的中国革命
自然也有自身的原因和特征,不能完全搬用该书来解释比拟,但如果我们想深刻地描述透
析中国这场革命,《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应该是少不了的楷模和参考。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5659609.html?si=4

第4个回答  2007-10-07
战役: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启示:没实力要挨打
第5个回答  2007-10-19
一、近代前期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
1、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开始。
┏林则徐——广州——严加防守
▕ 关天培——虎门 ┓
2、在鸦片战争中:▕ 葛云飞——定海 ┣ 英勇抗敌,壮烈牺牲
┗陈化成——吴淞 ┛
3、边疆地区新危机时——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整个新疆
4、中法战争中┏刘铭传——在台湾地区击退法国侵略者
┗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左宝贵——平壤——战死沙场
5、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邓世昌——黄海——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徐邦道——辽东战役率部英勇抵抗
┗丁汝昌——威海卫——宁死不降,自杀殉国

二、农民阶级的抗争
┏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1851——1864年,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1899——1900年,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及激进民主主义的探索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探索——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探索——由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3、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探索——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四、地主阶级的探索
1、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
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
五、无产阶级的探索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列主义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一、19世纪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及其影响
从1840—1900年的助年间,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过五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通过这些战争,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使中国从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国家。
1.鸦片战争
18世纪60年代后,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1825年爆发了第一次生产过剩危机。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和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英国的对华商品输出受到了严重阻碍,出现了大量逆差。当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发生后,英国便以“英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经过鸦片战争,中国的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所规定的五口通商、协定关税、自由贸易、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为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对华经济扩张开了绿灯。不过,这一时期中国的开放还仅限于东南沿海地区。
2.第二次鸦片战争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伙同法国于1856—1860年进行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于战争期间和战争结束后迫使清政府与之订立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通过这两个条约,汉口、牛庄、天津等内地和北方城市被开放成为商埠;条约还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这样,列强的在华利益进一步扩张,从东南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和北方地区。俄国趁火打劫,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大肆侵吞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3.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894—1895年,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清政府被迫于1895午4月与日本订立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给中国近代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恶果。日本割占中国台湾省等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的完整,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巨额赔款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清政府被迫以牺牲主权为代价举借外债,致使中国的内政外交进一步为列强所控制;允许外资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合法化;而日本则利用巨额战争赔款疯狂扩充军备,使自己挤进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迅速成为远东地区的侵略战争策源地。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借口镇压义和团的“排外运动”,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迫使清政府与之订立《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一个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得中国的各项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极大地加强,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所规定的“庚子赔款”,本息合计白银 9.8亿两,加上各地地方性赔款2000多万两,总数超过白银10亿两,这是对中国人民的残酷经济掠夺;它关于惩办“首祸”和禁止中国人加入或成立反帝组织的规定,体现了对中国的严厉政治奴役;它关于在北京设 立单独的使馆区、由各国派兵保护及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驻扎军队的规定,是对中国实行的野蛮军事控制。
二、19世纪中国各种力量对列强侵略的反应
1.清政府的腐败与对敌决策的失误
清末反侵略的战争中,清政府在和与战的决策上往往举棋不定,徘徊于妥协与抵抗之间。决策的屡屡失误,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开战前依赖列强的调停,战、守准备不充分;战争中“避战自保”,屡失战机,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战争决策高层的无能与软弱。1894年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况下,把持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没有在军事上积极备战,而是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甲午战争中,慈禧太后为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始终抱定对日妥协的和平方针。李鸿章为保存其实力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结果处处被动。
清军中虽然有一批如关天培式的民族英雄,但大都缺乏斗志,许多将领贪生怕死,甚至闻风而逃。
2.民众的自发斗争
外国势力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妥协,激起了中国人民的自发斗争。重要的斗争主要有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895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和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最早的自发反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在1895年的反割台斗争中,台湾各族人民组成了义军,誓与台湾共存亡。义军和留在台湾的部分清军公推刘永福为领袖,领导台湾军民共同抗击日军。
1898年,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兴起。随着形势的发展,义和拳改名义和团,树起了“扶清灭洋”的大旗。慈禧太后发现义和团难以很快“剿灭”,就改用“招抚”的办法,企图控制利用。1900年春,义和团在清政府的默许下,涌人北京和天津。义和团在抗击八国联 军的斗争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命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失败了。
3.有识之士的自强运动
林则徐在领导禁烟斗争的同时,搜集和研究外国情况,组织人编译出《各国律例》和《四洲志》,成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了《海国图志》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等情况。在这部书里,他提出了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860年的“内忧外患”的形势极大地震撼了清朝统治者和士绅阶层。为实现“自强”的目的,洋务振创办了一批新式军事工业和新式学堂,并派遣学生留学,编练新式海陆军。19世纪70年代起,为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燃料和交通运输等困难,洋务派还打着“求 富”的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19世纪70年代后,在“求富”的口号下,洋务派提出了利用本国经济力量与外国资本主义竞争的“商战”主张。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商战”主张逐渐成为当时影响较大的反侵略主张。马建忠和郑观应等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
三、20世纪日本侵华史
1.20世纪初期日本的侵华活动
1901年至1919年,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期间的列强虽没有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但并没有停止其他形式的侵略扩张。
1904—1905年,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动了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中国东北。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了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都的殖民地位。1914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夺取德国租借的青岛,强占胶济铁路沿线。1915年,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诱饵,使占领山东成为事实,公然向中国政府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由于中国人民的激烈反抗和列强之间的矛盾斗争,“二十一条”没有实施,但由此加强了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权益,尤其是在华的经济利益。袁世凯死后,日本支持皖系和奉系军阀打内战,造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仇视中国革命,破坏中国的统一事业。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的大规模侵华战争
受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渴望从对外侵略中寻找出路。1931年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1932年,日本侵略者将东北占领地改名为“满洲国”, 扶植被推翻的清朝废帝溥仪为傀儡。从此,中国东北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以后,开始扩大势力,加快对华侵略的步伐。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1935年发动华北事变,到1936年,华北的许多地方已经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势力范围。
1936年“二二六”兵变后,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宏毅上台组阁,建立了军事法西斯专政。1936年,广田内阁召开会议,通过了《基本国策》,制定了“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之地位”和“向南方海洋发展”的侵略方针,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定下了基调。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信号,也是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战争初期,日军由于装备精良,准备充分,很快攻占了华北五省和上海、南京等地。但日本的侵华战争遭到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日本侵略军陷入了长期战争 的泥潭之中。战争期间,日军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惨案,掠夺中国的资源,进行奴化教育,实行殖民统治。

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确立,势必要将东方封建主义的农业社会卷进世界政治经济的新体系。面对西方的挑战,清朝统治者在长期的闭关锁国状态下昧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了无力的回应。统治者一是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和措施,这种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闭关政策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前。二是以“天朝上国”的自我中心观自居,,形成了闭关锁国心态,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茫然无知。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才逐渐走向开放,但阻碍重重。在有限开放中学习西方,国力虽渐渐增强,但与列强相比仍然是相差很远。

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种相互矛盾的趋势:从遭受列强侵略的角度说是向下沉沦,从接受资本主义先进文化的角度采说是取得了进步。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君主专制。资本主义列强既是强盗,又是“先生”,侵略中国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其中包括近代的科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民主自由价值观。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近代工业、铁路、轮船和电信以及近代的海军和陆军,并开始了向近代政治体制的转化。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顶峰。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已经觉醒起来的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精诚团结,取得了抗战的全面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由于时代、领导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抗日战争同以前的反侵略战争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最显著的区别就是这场反侵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根本的政治保证,对国共两党政治力量的消长和抗战后中国的前途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第—次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以及国外的反法西斯阵线相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广泛的民族性,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大联合;以国共第二次合作 为基础,两党之间的联合与斗争贯穿于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是国共两党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组成部分,得到广泛的国际援助;经过抗日斗争,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四强和联合国创始国之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6个回答  2007-10-05
上面的答案很详细呀就是太罗嗦了呀;说了太多的废话呀;有些话根本就不用说的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