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友谊的物种都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2-01

非洲大象泡泡在母象被偷猎者杀害后获救时只有154公斤重、1米高,来到野生动物园后与一只拉布拉多小狗贝拉成为了好朋友,直到它长到了4吨重、近3米高,这种感情也没有发生变化,它们经常在一起玩耍、相互陪伴。可能是都喜欢玩水嬉戏这个共同的爱好使它们形成了深厚的友谊。它们还能在一起玩球,泡泡扔、贝拉去取。泡泡既能当船又能当跳板~累了还可以当床。这种不同动物之间违背常规、反差极大的在一起相互陪伴、玩耍、依偎的行为与现象,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形成的案例日益增多,抓住人们眼球的同时也激发了对于跨物种关系的想象。而同一物种内或跨越物种之间,甚至相互敌对的、其中一方本应成为猎物的动物友谊,实际上是一个动物情感的复杂程度以及环境如何造就与影响的问题。

早期的传统思想通常认为情感是人类所独有的能力,只有人才能够感知到忠诚、爱、同情等建立长期友谊不可或缺的基本心理因素,动物不过是依赖本能与条件反射而存在的一部生化机器罢了。然而通过对群居的社会性动物研究表明,在合作的互惠利他主义基础上,同一种动物中无亲缘关系的不同个体之间也可以形成持久的、表面上看来与人类性质相似的友谊,具有分享、共同御敌、更多亲密行为、长期的陪伴、甚至悲伤体验等特征。

它们的内心活动我们并不清楚,有关研究表明就算猩猩也不具备揣摩和分析同伴心理活动的能力,它们也没有这种主动去探知的想法,只能对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与情绪进行判断和反应。但不可否认的是,所有的哺乳动物也都拥有恐惧、愤怒、悲伤、兴奋等情绪冲动。动物之间的友谊,尤其是跨越物种的关系似乎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有些的确可能超越了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像海鳗和石斑鱼之间的合作狩猎,就是一种异常互动的共生关系。)

通常情况下,相互敌对的物种之间的友好交往不太可能在自然界中发生,已经发现的案例基本都是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形成的。其中的关键是在动物出生后不久即让它们一起相处,可能是因为好奇、玩耍与陪伴的需要、渴望求得安慰等因素使得他们在小时候对很多事物都不排斥,能够在年幼阶段保持着开放性。幼年期正在发育中的大脑,在形成交互关系的能力上具有更强的可塑性,并且动物的个性对接受程度的影响也很大。

第2个回答  2017-12-01

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在猎豹凯西2个月大时,尝试着将它与3个月大的拉布拉多麦塔尼养在了一起。挑选小狗时,如果它试图护食或者习惯于独自玩耍就不会被选中。(纪录片《奇特的动物伙伴》)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猎豹和狗发展出了它们自己的交流方式、建立起友情和信任。凯西看起来更依赖麦塔尼,如果它没有在旁边,凯西会四处去寻找它。猎豹的速度比狗快很多,但在追逐、撕打的玩耍中,无论是奔跑、躲闪还是转弯,猎豹都能把速度控制在和狗差不多的程度上。不知道凯西是否明白,如果它完全展露出猎豹的天性可能就没得玩了。

40岁的老马查理与16岁的老山羊杰克在收养者的牧场中成为了一对好友,在查理一只眼睛失明时、杰克就在另一侧领路,而当查理双目失明时、杰克就开始在前面领路,杰克每天都带查理去牧场后面吃草。这只老山羊很聪明能够清楚的判断出马的失明状况,动物显示出这种智力程度的例子被发现的并不多。当查理死在吃草的路上时,杰克没有做更多停留而是自己径直走回了牧场,不过在那之后它的身体状况也很快就不行了。

在这类跨越物种的友谊关系中,狗的出场率很高,可能是因为狗在与人类的生活中习得了很多社交技能,擅长阅读肢体语言、察言观色,就像一个动物界中的“社会心理学家”。而其它诸如马、牛、羊等驯化动物也可能具备这些特点。

第3个回答  2017-12-01

动物行为学中有一种行为叫利他行为(altruisticbehavior),记得当时学的时候老师有讲过狒狒在交配期时,两只雄性狒狒之间会产生特殊的‘’友谊‘’……

事实上,这是一种互相帮忙找对象的互利关系。

比如说,狒狒A与狒狒B是好基友(ಡωಡ)。狒狒A在追求一只雌狒狒时如果遇到强劲的竞争者,狒狒B便会前来与竞争者进行打斗,这时狒狒A便会悄悄带着雌狒狒离开……

但研究表明,狒狒可比人类厚道多了。当为兄弟两肋插刀的狒狒B也在为追不到女神苦恼时,狒狒A也会反过来为兄弟支开竞争者。

这种行为属于相互回报式利他行为,不只是狒狒,许多动物,尤其是社会性强的种群中都或多或少会存在利他行为,也就是所谓的友谊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