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最终为“诓骗楚怀王”而偿还的代价,又何止商於之地六百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提起楚怀王熊槐,大家通常会觉得那是位被张仪骗的团团转的“傻缺”君主,因屈原的《离骚》的强大影响而铁定那是位“亲小人而远贤臣”的昏君。然而,我们理性地分析一下,会发现这楚怀王其实是位被后人误解的“昏君”。

古时候,都会给地位较高的死者加以谥号,这个谥号通常只有一、两个字,而后人就是通过这一、两个字的谥号而作出对死者的一生功过是非的评断。楚怀王的谥号为“怀”,有深表同情的意味,据《史记》所载,“楚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绝。”。就是说楚怀王死於秦国,秦国归还楚怀王的尸体给楚国,楚国人都痛哭流涕、如同自己的亲人去世一样,而天下诸侯都觉得秦国这件事做的阴损。后项梁、项羽叔侄起义,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仍号之为“怀王”,这是以“死王”之“谥号”加之於“生王”,这个在过去是从未有过的事,其目的就是借助楚怀王熊槐在楚人之间的名望(从民所望也)。

试想,如果是一位简简单单的“昏君”、“傻缺”而已,楚人只会恨不得其早点死,还怎么会在其死后,痛哭流涕如同悲痛自己的亲人呢?项梁、项羽叔侄起义还会以一个“昏君”的名号为旗帜?这样做就不怕引起其他的诸侯们耻笑吗?一位君主,之所以能让后人缅怀不忘,不是其简简单单死的可怜。在历史上死的可怜的君主多的是,晋国还有位国君掉厕所淹死了,更可怜,但是这能让后人缅怀同情吗?是要有些德行功绩的,才能让后人缅怀不忘的。由此可见,这楚怀王熊槐是位被后人误解的“昏君”,其也有“雄才大略”的一面。

据史载,楚怀王即位初年,就攻灭越国、尽取吴、越之故地,拓地千里;攻魏,破之於襄陵,得八邑,又移兵而攻齐,齐王患之。山东六国合纵攻秦,其为纵约长,当时有“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的说法。这些都是楚怀王在位期间,取得的成就。虽然,楚怀王被秦国“诓骗”了,但是这能怪楚怀王吗?就像当今,电信诈骗的那么多,有人不小心被骗了,难得就一味地责备受骗人是愚蠢活该吗?难道不该去谴责那个骗子吗?

诚然,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的最终的获胜者,有时,我们也就想当然地认为秦国的一系列手段是正确、合理、有效的,包括秦国如何诓骗楚怀王。但是,我们看一个历史事件,不能只截取当时的一个片段来看,我们要看其后续影响力。张仪是耍得楚怀王团团转,把说好给楚国的“六百里地”反口说成了“六里地”,气得楚怀王哇哇跳,找秦国人干架,还被揍了。后来秦国又诓骗了楚怀王,威逼其割地不成,致其死在了秦国,这又能咋样?

秦国诓骗楚怀王难道就没有代价了吗?由于楚怀王死於秦,“”诸侯不直秦”,天下没有人认为秦国做的对的。秦国后来连一块“和氏璧”都骗不到了。据《史记》所载“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秦末起义的三把大火,陈胜吴广、项梁项羽、刘邦都是楚人呀,项羽在秦都咸阳的一把大火,未尝不是长久以来压抑在楚人心底对秦人愤恨的喷发!由楚怀王死於秦,楚人便决定了一定要跟秦人死磕到底。秦国人后来为之付出的代价,难得就值当初的“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是位君子,当初其被张仪所诓骗后,楚、齐两国关系断绝。楚怀王大怒,准备伐秦,就有人跟他讲:“秦强而齐弱,不如割地贿秦,然后再跟秦国一起打齐国,这样就可以失之东隅而收之桑榆了。”。楚怀王觉得是其主动跟齐国断绝的,已经很对不起齐国了,如今还要跟“骗子”一起去打那个被自己“伤害的人”,实在做不出来这种事,就没有听从。

而张仪是人人切齿的小人,在秦惠文王死后,秦国群臣就纷纷向秦武王进言道:”张仪素无信用、惯行欺诈、反复无定再被任用的话,恐被天下人笑话。“,而秦武王素来厌恶张仪这种行为,就将张仪踹开了,而齐闵王更扬言说:“只要哪个国家敢收容张仪,就攻打哪个国家。”。 张仪是被当时的社会主流所厌恶、名副其实的“万人嫌”角色。外交从来就不是一锤子买卖,将“欺诈”用於外交无异于饮鸩止渴、杀鸡取卵。

六国合纵之所以不成,那是六国各怀鬼胎,各有各的算盘,而非张仪的功劳。苏秦倡导合纵抗秦、配六国相印,结果却替燕国做间谍去卧底齐国了,最终也被刺身亡了。所以即便没有张仪奔波,其合纵也难有作为,而六国能残存多年,或许反而有张仪往返奔波的那一份功劳在,所以秦国诓骗楚怀王一事,不但在当时值得商榷,对原本信义就很缺失的今天更是不该被一些人奉为圭臬,那些信口雌黄、出尔反尔之徒,可以休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