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看图识字”图书,图文并茂的《新编对相四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30
《新编对相四言》简要介绍:

《新编对相四言》是中国五年前最早出版的图文并茂的蒙学图书(就是现在的看图识字),按一汉字或者两汉字在左边对应相就的图像,易于学习。而且对于现代研究古代衣食住行器物等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全书共八页(16单页),388字,308图;现藏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大致为1506年后刊本。

自“天、云、雷、雨”始,至“粪斗、笤箒”止,收字三百八十八个,其中单音节词二百二十四个,双音节词八十二个,均以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名物为内容,配图三百零六幅,属明代早期的一部“杂字”类识字读本。

《新编对相四言》的艺术价值和积极意义:

书中绘画简明扼要,采用版画式印刷方式,充分证明了大约南宋时代就出现了比较先进的版画工艺。这本书定义于农村或者底层百姓通俗蒙学读物,对于提高识字率具有积极意义。

在中国古代把读书做为参加科举考试为最终目的人来说,一般是从《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这类最为历朝统治者和士大夫看重的蒙学读本开始学习,在掌握这些书之后,就开始读《四书五经》或者《十三经》,最终参加科举考试 。

但是对于读书只为了识字认字的人来说,也存在一种与“三百千”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另一类蒙学读本,叫“杂字”。“杂字”类蒙书很少选用经典语句、传统典故,更多选取俗字俗语,以农家子弟、市民后代为对象,识字主要不是为了科考仕进,而以日常应用为目的,因此较少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气息,反而含有鲜活的生活色彩和时代特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新编对相四言》。

《新编对相四言》的前身今世:

大约在南宋末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图、文对照的识字课本。《对相识字》就是其中的一种。 后经元、明、清的增删修改,《对相识字》曾经收录入明代杨士奇编的《文渊阁书目》(1441年)中。经过完善增删修改就形成了《新编对相四言》。

语言学家张志公也在半个世纪前,关注过这一读本。他在《试谈〈新编对相四言〉的来龙去脉》一文中写到,1960年代初,为了考查传统语文教育的情况,张志公做过许多收集、查索古代蒙学用书的工作。他听说有数种《对相识字》的明代刊本,又得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有一本《新编对相四言》,据说是1436年(明英宗正统元年)刊本。这样两个线索,只从记载中稍知鳞爪,未见全豹”。1965年,张志公又在旧书店买到一本石印复制本《新编》,“它不是原始刊本,而是一个石印复制本,纸新,石印时间当较近,版本不足珍视”。(《文物》1977年第11期)张志公始终无缘见到《新编对相四言》的原貌,却凭借这样一个石印复制本,从版本形制、文字词汇,到名物图画,进行了细致梳理,考证了它大致产生的年代、蒙书的发展流变,指出它的文献价值,以及它在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张志公曾和吕叔湘共同编写1954年语文课本。后出任人民教育出版社设汉语编辑室,为首任汉语编辑室主任。

《新编对相四言》剩余内容:

后记人物介绍:

祝椿年,字荫庭,河北大兴人。清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工书,书学松禅,颇有声誉,偶写山水,用笔苍古。民国后曾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