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我的数据化发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进入这个数据团队,已经近20天。这20天内,除了把讲师以前的文章重新发布到公众号上,同时处理下课程销售的问题,也没有什么事情了。

个人获得了自由,是容易迷失的时候。

于是,在这天中午开始思考:现在的我还可以做些什么?

在西方有这样的一句谚语,就好像人生信条一般,经常浮现于脑海。

当你迷路时,不妨回到起点,重新出发。

我在进入这个团队前的面试,似乎有一条问题是:数据化运营给你带来的帮助有哪些?

(⊙﹏⊙),这个应该是我当时的表情。

我是2014年入的电商(淘宝天猫)这行,直到我加入到这个数据团队前,一直都是扎根在客服岗位上的。我第一次接触数据化运营,是一篇关于市场分析的文章。这种分析,在我接触过的运营里,也是很少有人提过的。(当然,也可能是由于岗位层次不一样,所以没有人跟我提过。)所以我按照那篇文章,照虎画猫的分析了一下当时的行业,同时把一些东西内化成自己的了。

再之后,几乎没有印象了。一些关于数据化运营的文章,好像与客服这个领域是搭不上边。就算偶尔有那么一两篇关于客服的文章,在我的眼中,也算不得干货。

所以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对于我来讲,数据化运营只是我知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有些东西他没有讲,我也是有认知的。有些东西他讲了,但我也是有不同想法的,并不认为他说的就是真理。我们有共识的地方,可以相互印证,来进一步增加我个人知识体系的坚固度。我们有歧义的地方,我会加以判断,有选择性的吸收或放弃。

现在,因为闲得发慌,所以我认为我已经迷路了。所以让我回到起点,再来看一看数据化。我有个习惯,想要 了解一件事物,会通过对他最初的定义进行发散 。所以我搜索了“数据”这个关键词,延伸出来了“数据化管理”这个概念。

我认为《关于信息化、数字化、数据化……等的区别,看这一篇就够了!》这篇文章中,对于数据化管理的概念解释的比较到位,文章中如此阐述:

“数据化运营(约等于)数据化管理,前者常见于互联网行业,上升到所有行业其实都叫数据化管理。

谈数据化管理之前先说说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就是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来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和形成结论的过程。

数据分析只能对某一个问题作出解答,比如分析得出销售额下降的比率和原因,但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做,也就是说,数据分析本身不能带来最大化的业绩和效率。所以,数据分析结合人的决策和业务行动,将正确的分析结果用最实际的方式应用到业务层面才能产生效益,只有持续不断的产生效益才能称之为数据化管理。“

在这段阐述当中,我get到的点是: 数据分析只能对某一个问题做出解答,但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做。当数据分析结合人的决策和业务行动时,持续产生了效益才能叫做数据化管理。

在如何产生效益这个问题上,我又引入了两个新的概念:数据化思维和经验思维。我认为这两个思维相互结合起来,是能够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的。

在《企业数据化管理变革》一书中,对于数据化思维的解释如下:

“数据思维是根据数据来思考事物的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量化的思维模式,是重视事实、追求真理的思维模式。“

数据思维并不是将事物单纯地数字化。而是要求结论的基础是数据,同时它并不排斥定性的描述和结论。

工作当中,我们会看到,很多的数据报告罗列了一大堆的数字,但最终却没有形成结论。这只能叫做“引用数据“,而不是数据化思维。

数据化思维应该是:

“23日与8日相比,访客数量下降近7300,但是支付金额仅下降2324元,下单-支付转化率提升3.48%。

客单价,下单转化率,支付转化率均有提升。

说明在访客下降的情况下,店铺销售情况下降较为平缓。侧面说明了店铺23日活动比8日活动效果更好。“

我们对事物形成定性的结论,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数据的对比和分析,比如上面“23日比8日的活动效果更好“,就是通过数据的对比得出的定性结论。另一种则是根据长期的经验积累形成的常识来判断。

前者是“数据思维“,后者是”经验思维“。

经验思维是根据个人经验或者普适性的常识对事物做出判断,形成结论的模式。

我曾经给我的小伙伴讲过这么一个逻辑:

如果你已经知道一个事物,数量多的时候是不好的。那么想要这个事物变好,是不是要减少数量?

我认为这个是最简单,最粗暴的逻辑。就像童年时《海尔兄弟》的主题曲《雷欧之歌》的歌词一样,“打雷要下雨,下雨要打伞。天冷穿棉袄,天热扇扇子。智慧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智慧简单又不简单“。如果经验得不到更新,可能会导致很大的麻烦。

上文说:“数据思维“和”经验思维“两者相互结合,是能够形成正向循环的。 企业各岗位通过数据思维,沉淀下来的经验,是需要转化成”经验思维“的。而这些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在面临问题时,有效率的做出相对正确的决策 。我想,这也是招聘网站上,对于运营、推广这类技术型岗位要求经验的原因之一。

我在某篇文字中,写了这么一段:

“我认为根据一般的认知规律,在不确定发展的情况下,应该要多方向的进行试错,并通过每一次试错来沉淀认知。

一个字来形容,就是“作”。当然试错是需要进行成本管控的,可别一下子把自己作“死”了。

一些产品种类较多的商家,会通过直通车来进行测款。我认为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进行试错,不断的调整创意,策略等来获取期望的数据。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建议不断地进行总结,沉淀技术。“

我认为这段话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在你没有经验可以依存时,要大胆的进行多方位的试错,二是在试错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沉淀于积累。

招聘领域有这样一句比较出名的话语,我认为与此相呼应: 你是把一年的经验用了五年,还是五年内不断的累积经验?

在宝洁公司,会有专门的KM(知识管理系统)来记录目前最好的办法,把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沉淀在管理系统当中。这样即使将来有人事调整,甚至员工离职,优秀的经验也不会流失,而是通过知识管理系统传递给新的成员。

我认为“数据思维“和”经验思维“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了转化循环。

宝洁公司的这个方法,有多少小伙伴愿意尝试落地的?

我猜测,有很大一部分小伙伴的回答,应该是受限于某某原因,所以根本不具备执行的条件。

我在带领团队的时候,提出过这样的一个规则:我是这个团队的leader,有对各位小伙伴授权的权力。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比较民主的管理者,所以我会尽最大的可能来支持大家的想法。但是我希望大家提出来的方案,是可以进行落地的。原则上,谁提出谁负责。如果自己提出来的方案自己都不愿意去承担责任,那么其他小伙伴又有什么义务来配合你?

在这里插入这个规则,是想要说明, 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可以做到 。

不得不承认,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的搭建确实涉及到很多层面。但个人的知识管理系统,是没有那么多需要考虑的。

我初入电商这行时,每天必会抽出半个小时来写工作日志。这份日志融入了我的思考,我的体会,我的喜怒哀乐。我会分析做的好与不好,我会记录心态的变化。每天一份日志,每周一份总结,每月一次感悟。这样坚持了半年左右,让我成为企业内少数跳级晋升的员工。

简单的梳理下这些文字的脉络:

我加入了一个初创的数据团队,因为业务还没有铺开,所以十分清闲。这就让我有时间对数据化这个概念再一次的发散思考。

我先是从“数据”这个词组发散到“数据化管理”,之后引入了“数据思维”和“经验思维”来回答数据化要如何产生效益。

为了更好的说明“数据思维”和“经验思维”的转化,引入了宝洁公司的KM系统。这个系统虽然更多的是从企业的角度展开的,但是对于个人而言,我认为也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也正式因为这样,我会在下篇的内容,对于团队知识管理系统做一个发散性思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