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少年时期有个“长安米贵”的典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2-17

                                                  浅述“长安米贵”的典故

“长安米贵”这个典故,是发生在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和前辈诗人顾况之间,第一次见面时的一件趣事。

在大唐王朝,士子们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流行“行卷”的风气。也就是到都城参加进士科考的各地士子们,到达京都后,四处游学,结交文人雅士。一般都会去拜访一位自认为能够接近的名士,把自己的得意作品呈献给对方,希望能够得到“指教”,并希求对方能够利用“名人”的影响力,给予称扬,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甚至把自己介绍给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所谓“行卷”,有点现代人,网络上蹭明星流量的味道。

如唐朝诗人朱庆馀就曾向张籍写过行卷诗《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时任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文人相重,唱和俱佳,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经此传唱,朱庆馀果然名声大振,得以金榜题名。

据史料记载,大唐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年仅16岁的白居易到京城长安游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白居易虽然自幼聪颖过人,但毕竟是从三四线小城市跑到了一线大都市。在京城里没有名气,实属正常。于是,他四处以文会友,广交京城雅士。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白居易也不能免俗,依照当时的风气,带着自己的诗稿和名帖(相当于现在的名片),找到当时在京城已经颇有名望的诗人顾况,登门求教,希望能得到老前辈的提携和宣扬。可是,这位文学老前辈顾大诗人,有才气,有名望,脾气也有点高傲,对待晚生后辈,经常倚老卖老,喜欢开点恶搞的玩笑。

当顾况老先生拿到诗稿和名片,见眼前的小伙子名叫“白居易”时,当即开玩笑说“眼下京城米价很贵,想要白居下来恐怕很不容易呢!,”白居易被调侃后,也不在意,仍然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拿着诗稿,漫不经心地随手翻开,读到开篇第一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时,顾况被眼前年轻人的才学深深地震撼到了。马上站起来,紧紧地拉着白居易的手,兴奋地说道“能够写出这样好的诗句,白居在长安,也是很容易的了”。

这次见面以后,顾况深为折服,非常欣赏白居易的才华,心甘情愿地成了白居易的吹鼓手。于是,白居易的名声在京城长安就渐渐传开,甚至都引起了唐宪宗的青睐。终于在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得中进士及第,十八年(公元802年),与元稹一起同举书判拔萃科,开启了白居易在大唐王朝的仕途之路。



第2个回答  2022-02-17
因为他当初在拜访顾况的时候,顾况和他说,“长安米贵,居之不易”,这是对他的一种轻视,所以后来就有了这样的说法。
第3个回答  2022-02-17
在他16岁的时候到长安应举,然后他带着自己的文稿,像经常的一些有学问的人进行求教,就找到了顾况,顾况看到这个小孩子来拜访自己,就看不起他,他看到白居易递来的文稿,上面写着白居易三个字的时候,就说长安米贵,居之不易,拿他的名字打趣。
第4个回答  2022-02-17
当时白居易带着自己的文稿向京城的名士求着,但是对方有一些心事,说出了这几个字。
第5个回答  2022-02-17
这个典故的意思就是白居易从小生活的长安,非常的富有,非常的繁华,所以经济物价都比较贵,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典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