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端午习俗的苏州吴地端午习俗-雄黄酒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8

五月自古被称为毒月、恶月,百事多有禁忌。道观,寺庙向施主赠送佩带符篆等物,以避毒邪。因为艾草、菖蒲以及雄黄都有驱虫杀毒作用,过端午节洗艾水澡、悬艾、缠五色丝、饮雄黄酒等,成了普遍的习俗,都是为了驱邪消灾。
从前,苏州端午节风俗照例要饮雄黄酒。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说雄黄酒,跟苏州真的关系极深。民间传说白娘子在端午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吓杀许仙,这个故事原形《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在明朝苏州人冯梦龙写的《警世通言》里第一次出现的。
《吴郡岁华纪丽》卷五:
今吴俗,午日多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胸、手足心,云无蛇虺之患。复洒余沥于门窗封冻壁间,以祛辟毒虫。
《燕京岁时记》:
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端五这天苏州人家要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簪艾叶、榴花,号称“端五景”。人家各有宴会,庆赏端阳。药市、酒肆会做生意的买卖人,会向老顾客赠送雄黄、芷术、酒糟。百行各业在这天也歇业,众人在酒店里开怀畅饮,名曰“白赏节”。 说起来,最早使用雄黄的,是道家炼丹中常用的药材,葛洪在《抱朴子》里就提到用雄黄泡酒,《道藏》有“神仙酒炼雄黄方”,用雄黄做主药,酒为辅料,认为喝了这酒,“腹中三虫伏尸去,心开目明,使人有威武,入水辟蛟龙。入山辟虎狼,入军辟五兵”,后来在民间就形成了对雄黄酒的推崇。
其实,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又称鸡冠石,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的确,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雄黄解毒防疫的功能,中医认为,雄黄外用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
端午节雄黄酒的前身,应该是菖蒲酒。菖蒲叶形如剑,故称“蒲剑”,又因近水而生,而名“水剑”。制成菖蒲酒,具有性温味辛特点。对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寿。《本草纲目》载:“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瘘,久服耳目聪明。”
早在《后汉书》里,就有“孟陀,字伯良,以菖蒲酒一斛遗张让,即拜凉州刺史”的典故,菖蒲酒是我国历史传统名酒,在汉朝就声名远扬,尤为历代帝王、官宦所喜用。孙思邈《千金月令》:“端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谓之蒲酒。”《遵生八笺》称:“端午日,以菖蒲一寸九节者,屑以浸酒。”唐殷尧藩有诗云:
少年佳话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宋朝诗人梅尧臣在端午节时,无菖蒲浸酒宁肯不饮,在端午日的诗中写道:“有酒不病饮,况无菖蒲根。”他傍晚得到菖蒲时,写下《端午晚得菖蒲》:“薄暮得菖蒲,犹胜竟日无。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壶。”
宋朝端午习俗要喝的,还是菖蒲酒。明朝,菖蒲酒被列为皇家宫廷时令御酒,明代太监刘若愚写的《酌中志》中说:“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衣,门两旁安菖蒲、盆盒。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棕子。”
也是明代,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雄黄酒开始流行了。此外,还有朱砂酒,朱砂与雄黄一样是道家炼丹喜欢用的药材。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古人饮雄黄酒,并不可取,雄黄其实有毒,连修行到家的白娘子都吃不得,凡人百姓,更不能喝,移风易俗,是情理中事。雄黄酒不能喝,苏州以前端午吃黄鱼的习俗却延续下来了。在苏州安度晚年的南宋诗人范成大有《田园杂兴》诗:
海雨江风浪作堆,时新鱼菜逐春回。荻芽抽笋河豚上,楝子花开石首来。
这里吟咏的“石首”,就是黄鱼。《吴郡岁华纪丽》介绍,苏州旧时有“鱑鱼市”,
“吴中重午日,居民必买此鱼,为祀先赏节之需。谚有云:“楝子花开石首来,箧中絮被拥三台。”言典衣以买钱烹食也。每当晓色朦胧,(扌詹)夫争到葑门外冰鲜鱼行贸贩,摩肩接踵,投钱如雨,牙人秤量,忙不暇给,谓之鱑鱼市。”
清代苏州老文人尤侗有《鱑鱼》诗,连当时端午节黄鱼的价格都说明白了:
门客不须弹铗叹,百钱足买十斤余。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亦称佩帏、容臭。其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端午节,苏州风俗要戴香囊。吴中风俗历来竞尚丽巧,旧时绣制香囊是一项极重要的女红,每到端午节前夕,闺阁女子媳妇妯娌们就要早做准备,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设计好新奇的文饰,再巧加刺绣,有十二生肖、狮子、双鱼、盘肠、花草、珍禽、瑞兽、蔬菜、瓜果等吉祥图案,香囊形状则长方形、正方形,也有三角形、棱角形、鸡心形、菱形、斗形、月牙形、扇面形等等,上绣有花、草、虫、鸟及罗汉钱等,款式极为精美,或者用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香囊多以棉布、丝绸为材,工艺讲究,需裁剪、刺绣、挖补、粘贴、缠绕,闺阁中各展手段显示本领,争奇斗巧,一旦完成,到时候拿出来交流品评,互相馈赠,“兰闺彩伴,各赌针神,炫巽争奇,互相投赠,新制日增。”(《吴郡岁划纪丽》)
苏州这种刺绣香囊,非常的小,香囊中盛雄黄,名雄黄荷包。大户人家,更讲究了,“镂翠叶五色葵榴、钿漆折扇、真结百索钗符、牙筒香囊、艾朵彩团巧粽之属” (《吴郡岁划纪丽》。
在端午,苏州人家会找来独头(不分瓣的)大蒜头,外面结线网装好给小孩佩带,称为“独囊网蒜”。另外,给小孩子戴的还有“袅羢铜钱”,用五彩丝线缠绕在铜钱上,或者做成虎头的形状,让孩子佩带腰间用以辟邪镇恶。以前端午节,各家会在早晨就给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据说,戴五色线可以避蛇蝎类毒虫伤害保平安。这种风俗其实是汉代以来民间端午缠五彩丝辟鬼兵的沿袭,也是佩带香囊习俗的前身。汉代的主要祛瘟饰物是朱索与桃印,朱索的作用是拴住人的魂魄,或圈住人的居处,以防止邪气侵害。
应劭《风俗通义》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或续命缕、避兵缯、五色缕、朱索,避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兵”是指五兵,既弓、矛、戟、剑、戈,代表战乱瘟疫,人们相信用这样的办法可以逢凶化吉,让小孩平安长大。所以,周处在《风土记》也说:五采系臂,谓为长命缕。五彩丝原来是缠在手臂上,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北朝妇人,五日宛转绳、长命缕,皆结为人像带之。”明清时代,朱索主要成为儿童的佩带物。明代田汝成《熙朝乐事》:“结五色丝为索,系小儿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命缕。”
后来逐渐演变,把五彩丝缀编成方形饰物佩戴在胸前,开始向装饰性方面发展,六朝以后又出现了百索、条达、条脱、合欢索、宛转绳等名称。北宋时于端午日卖“百索”,《岁时杂记》“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南宋时“扑卖诸般百索,小儿荷戴,系头子,或用线结,或用珠儿结”,宫廷内“宰执以下”诸官员都用“百索彩线”结成“经筒”、“符袋”佩戴胸前, “经筒”、“符袋”就是现在的香囊了。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里面装的东西几经变化,有驱邪的灵符,有铜钱,有可辟虫毒的雄黄粉,最后还出现了外国进贡的新奇香料。唐朝同昌公主的步辇缀五色香囊,每出游芬香满路,就是贡品香料。
端午佩香囊,虽是一种民俗,可以装饰点缀节日气氛,同时也有实用的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是一种科学预防瘟疫的方法。夏季,各种传染病开始流行,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囊拴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端午香囊常用中草药除了雄黄,朱砂、香药外,还有其他中药材,如化浊驱瘟的苍术、白芷、菖蒲、冰片、牛黄、川芎、辛夷、艾草等。还有另类的蚌粉,如《岁时杂记》“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旧俗,过了端午节就会把佩戴过的香囊扔掉,以弃除瘟病,今不多见。 在汉代,人们就有用朱索缠绕“荤菜”以驱邪的记载,荤菜就是有芳香气味或辛辣味道的植物,如艾草、菖蒲、葱、蒜之类。《清嘉录》说:“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苏州人家端午节在家门口一般都要挂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许多家庭还要将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药大蒜让孩子随身携带。端午节时,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百毒齐出,蚊虫滋生,疫病增多。古人用菖蒲、艾草、蒜头来去除各种毒害,是有科学根据的。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杀虫。古代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故而节日一早便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菖蒲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样子象宝剑,也称“水剑”, 晋代《风土志》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插在门口,邪气鬼魅便不敢进门骚扰。我国现存第一部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将菖蒲列为上品药物,称它“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唐代医家孙思邈也说它“久服轻身,聪耳明目,不忘,不迷惑,益心智,高志不老”,并把它列在《千金翼方》治健忘10味药物的第二位。葛洪《抱朴子》记载:有一位叫韩众的人,坚持服菖蒲13年后,竟遍身长出细毛,不畏严寒,到冬天仍袒衣露胸。更令人诧异的是,服菖蒲后他记忆大增,能“日记万言”。菖蒲的采集也有讲究,《遵生八笺》说:“须在清净石上,水中生者,以南流水边者佳,北流者不佳。”
《荆楚岁时记》说,“(农历)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青气”。艾草在古代一直就是药用植物,文献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艾草已经入药。传统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艾草有特殊香气,具有驱蚊虫的功效。端午节期间,是割艾草的时节,含艾油最多,功效最好,人们争相采艾,插在门口,或在室内燃烧, 它散发的气息能驱虫杀菌,而且气味芬芳,有通气活血之效,是一种天然的空气清洁剂。所以旧时人们相信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可使身体健康,消疾病、驱鬼邪、避晦气。古人对室内空气流通保持洁净其实一直很讲究,尤其是夏至时分,卫生特别注意, 比如《云笈七签》里明确提到:“五月并十二月晦日,正月中,常宜焚烧杀鬼舟”。这种丹药的配方很复杂:
鬼箭、蜈蚣、牛黄、野葛、雄黄、雌黄、朱砂、黎芦、鬼比目、桃仁、乌头、附子、半夏、硫黄、巴豆、犀角、麝香、白术、苍术(各等分)共十二味,为末,用草汁为丸,否用糊汁亦可,丸如鸡子大,每焚一丸,百邪皆灭。
这是用来焚烧以后,驱除污浊之气的,《道藏》里还有一种灵宝辟瘟丹:
苍术一斤、降香四两、雄黄二两、朱砂二两、硫黄一两、硝石一两、柏叶八两、菖蒲根四两、丹参二两、桂皮二两、藿香二两、白芷四两、桃头四两,五月五日午时收、雄狐粪二两、蕲艾四两、商陆根二两、大黄二两、羌活二两、独活二两、雌黄一两、赤小豆二两、仙茅二两、唵叭香无亦可免。
以上二十四味,按二十四气,为末,米糊为丸,如弹子大,火上焚烧一丸。
要问真假,旷达如苏东坡,他在《仇池笔记》里有精彩的回答:
端午日日未出时,以意求艾似人者,采之以灸,殊效。一书中见之,忘其为何书也。艾未有真似人者,于明暗间以意命之而已。万法皆妄,无一真者,此何疑也。
当然,古老的一些民俗往往包含着前人的智慧与创造,不单纯是所谓的迷信。 农历五月正是天气炎热、疾病多发的季节,很多毒蛇害虫都在五月繁殖活跃起来,经常给人造成危害。五月有五毒,为了防御疾病,增强健康,到了五月端午之时,人们便要遍踏百草,采集药材。民间习俗认为,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这天最适合炮制。在民间,一直有“端午节期间,百草为药”的说法,《清嘉录》介绍了苏州这天“采百草”的习俗:
士人采百草之可疗疾者,留以供药饵,俗称“草头方”。药市收癞虾蟇,刺取其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万计。人家小儿女之未痘者,以水畜养癞虾蟇五个或七个,俟其吐沫。过午,取水煎汤浴之,令痘疮稀。
《吴郡岁华纪丽》也说,“今吴俗,亦于午日,采百草之可疗疾者……又收蜈蚣蛇虺,皆以备攻毒之用。”
《夏小正》云:“是月蓄药,以蠲毒气。”
西晋文学家,苏州人陆机在《要览》里,有关于端午日制药的神奇描述:“万岁蟾蜍……以五月五日取阴干,以其足画地,即流水,带之于身,能辟兵。”此事也见于葛洪《抱朴子》,这当然是荒诞不经的。不过吴地风习,端午的确又有作药浴之俗,在家里使用一些中草药熬水,去给孩子和大人洗澡,以消灭身上的病菌。
明朝屠隆在《遵生八笺》里记了很多只适合在端午炮制才灵验的古代偏方,有些今天读来固然觉得可笑,可还是饶有兴味的,“五月五日宜合紫金锭、保生锭子,治小儿疾。方在医书录。内府此日用雄黄研末,少加朱砂,收真蟾酥作杵,阴干。凡遇恶毒初起,以唾磨搽,微痛,立消。”(《杂记》)
炮制专治狐臭的药,“五日,取露草百种,阴干,烧为灰,以井水炼成膏,再用严醋和为饼子,腋下挟之,干即换去。五遍,能治腋下臭气。”(陈藏器《本草拾遗》)
再比如这种伤药: “五日,取晚蚕蛾装一节竹筒内,开眠处封贮,待其干死。遇竹木刺伤者,以些少涂之,即出。更有别用,如此方可收得。”(《广惠方》)
今天我们一般人吃鱼,不小心鱼刺卡了嗓子,会去吃点饭团,或者喝醋,有先见之明的古人在端午这天,跑到韭菜地里去找蚯蚓粪便做药:五日午时,韭菜地上,面东不语,取蚯蚓泥藏之。(蚯蚓粪也,圆如碎珠,粒粒成块,即此物也。)遇鱼骨鲠喉,用此少许擦咽喉外皮,即消。
如今增强记忆力的营养品满街做广告,古人相信在端午这天 “取鳖爪着衣领中,令人不忘。”(《琐碎录》)估计是因为龟鳖咬人死比松口的缘故,下面在端午进行的加强记忆力的“科学活动”则近巫术-----《千金方》曰:“五日日末出时,取东向桃枝刻作小人形,着衣领中,令人不忘。”
有的干脆就是迷信,念咒画符-----“五日,朱砂写茶字倒贴,辟蛇蝎;写白字倒贴柱上,辟蚊虫。写仪方二字倒贴亦妙。”“午时将灯草浸油内,望太阳咒曰:天上金鸡吃蚊子脑髓液。念七遍,吸太阳气吹于灯草上,夜点灯草,照蚊皆去。”
更有产科大夫的偏方,《云笈七签》曰:“五日午时,取天落水磨朱写一龙字,明年若又雨,取水磨墨写一龙字,如钱大,二字合作一小丸。妇人难产,乳香汤吞之;生出,男左女右手中握字丸即下。如次年无雨,前字无用矣。每年须写百字友济人。”
其中尽管有迷信色彩,其实“五日”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信仰,也可看成是一种节气泛称,其实是源于端午时节中药的药性最足,而中药最讲究“道地”二字。
苏州是吴门医派的发源地,传统制药业发达。明末,苏州吴县人吴有性在祟祯15年(公元1642年)写了著名的《温疫论》,被誉为我国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他在书中认为,瘟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条,一为“天受”,一为“传染” ,瘟疫的病因由于“四时不正之气”,感染“戾气”而成。正因为如此,今天看待古人在端午节挂艾叶、洒雄黄、佩香囊,都是为了预防“戾气”。
如此,端午堪称中国传统的医药节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