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和证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脾胃不和的情况 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1-06
脾胃不和的致病原因很多,涉及范围较广,临证必须审证求因,可从寒、热、虚、实方面归纳讨论〔3〕。 若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中阳受阻,脾胃运化无权,寒邪留滞于中,气机阻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若为热邪所侵,或恣食辛热厚味,湿热食滞交阻,导致气机不和,腑气不通,传导失司,引起脾胃不和〔4〕。若因素体阳虚,脾阳不振,健运无权;或寒湿停滞,阻遏中阳、气血不足,脏腑经脉失养,腹痛而作,引起脾胃不和〔5〕。阳气素虚,脏腑失煦,素体脾阳不振,或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寒湿内停,渐致脾阳衰惫,气血不足,不能温养脏腑,而致脾胃不和;甚至久病肾阳不足,肾失温煦,脏腑虚实,腹痛日久,迁延不愈〔6〕。正如《诸病源候论腹痛》所说:“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客于腹内,连滞不歇,发作有时。发则肠鸣而腹绞痛,谓之寒中。”若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使脾胃损伤,气机失于调畅;或情志抑郁,肝气横逆,肝失条达,气机阻滞,或因外伤跌仆,气滞血瘀;或由虫积骚动,气血逆乱,均可导致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确立治法。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审证求因,审因论治。但脾胃不和以“不通则痛”为常理,且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所以在审因论治基础上,结合通法,使病因得除,腑气得通,脾胃不和得以缓解。但是,通法并非单纯泻下,应在辨明寒热虚实而辨证用药的基础上,辅以理气通导之品,标本兼治。用药不可过用香燥,应中病即止,特别是虚痛,应以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为法。如《景岳全书心腹痛》曰:“凡治腹痛证,古云痛随利减,又曰通则不痛,以此闭结坚实者为言。若腹无坚满,痛无结聚,则此说不可用也。其有因虚而作痛者,则此说更如冰炭”。另外,“久痛入络”,对于缠绵不愈的腹痛,加入辛润活血之剂,尤为必要。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