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合格的研究生是什么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6-01

第一条,会做学术

读文献,写论文,别人说了很多了,我说一下资料卡片的问题。

很少有人在提及资料卡片了。资料卡片就是那种将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如看到的好的学术观点等摘抄下来,一旦需要,就可以拿出来,如果材料不够,还可以根据卡片所提供的线索、书号等项目查阅原著。做资料卡片的好处,可以帮助人们积累学习资料,巩固记忆,增长知识,而且可以锻炼思维,提高写作水平,激发创造能力。

导师刚开始给我介绍这种方法时,我还在想,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做资料卡片的效率也太低了。可做完文献综述之后才知道,正是因为网络太发达,所以才要做:太多人引用的时候以讹传讹,错误和漏洞百出,所以不得不再次下载原文进行分析做记录。

现在也有人用电子札记来替代,但做多了以后,发现自己也找不到在哪个地方。养成了做资料卡片习惯后,我还是喜欢做纸质的。我一般习惯于依照内容分类,同内容依照时间排序,还要摘抄内容以及出处(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年份、页码等信息)。

第二条,学会投稿:投稿有学问

总有一种同学,看到某些核心期刊上的文章觉得很简单,还不如自己的,可自己却总也投不中。

根据自己和身边同学发核心的经验来说。首先,研究生发核心要认准自己刊物里面比较容易通过的核心。其次,根据期刊的选稿倾向,写适合期刊的文章,可以叫定制式的写法。这一点在社科领域尤其适用。此外,现在很多核心期刊都倾向跨学科研究,这对研究生发核心是个机遇,因为跨学科是现在研究生学习的特点。

还有一点是保持投稿的状态不松懈。认识一个从高校来读博士的老师,她每年都发很多核心,年年拿国奖。她在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了,闭馆才走,天天如此,除了她很多的付出,最重要的是她的投稿思路:她初稿一般一个星期,然后就找准期刊投出去,然后不停地改,从写到出刊一般四个月左右。投出去即使被拒绝也无所谓,反正编辑谁都不认识谁。

第三条,融入圈子:建立你的科研圈

为什么要建立科研朋友圈?答案是:借力。讲一个故事: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被誉为“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他提出一套学说把进化理论“适者生存”主张应用在社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及阶级斗争上,因此被人称之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斯宾塞从来不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博览群书,而是频繁出入各种俱乐部,结交当时科学和文化领域里的名人。凭借他仔细聆听和刨根问底的精神,学到了很多东西。

第四条,学会求职:明白为何读硕博

现在有不少人读硕博,给人的感觉是为了读而读,最终仍然是一无所长,这样的人多了更会造成这个社会对读书无用论的传播和理解。登上热搜的“90后升职速度加快”,是该让你好好反省自己的读研生涯了。我们追求更高的学历,是为了更好的提升自己,以适应将来更高级的工作需要和内容,做出更加效率高的产品或者服务,这才是学历提升的真谛。

学会求职的基础是学会找工作,上招聘网站和关注公司的官网,还要学会制作简历,也要学会面试技巧,此外,一般研究生出来后有六方面去向: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私企、外企、国外工作等。

你要明白自己所好。不明白的有很多,所以可以了解下这个行业的前景和竞争力。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但是有竞争力将来对你一定有用(鲶鱼效应:Catfish Effect),不要贪图享乐。

在硕博界,很多人都是靠deadline活下来的,非要等到四周的空气兵荒马乱起来,在恨不得长出一双翅膀,来达成你的目的,这是极其不好的。总而言之,一个研究生会做的一定要比本科生多很多,而且要更高水平的。比如会选题、查资料、实地调研、论文、PPT、思维导图、做演讲和会议发言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