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之三种境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人间词话》,闲话人生的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首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借助北宋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来说,若想成就大事,人生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

这三种境界,也就是说,我们在追求理想时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有高远的目标,第二阶段要有坚韧的意志,持之以恒的决心,第三阶段表明实现理想的最高境界。

晏殊、柳永、辛弃疾这三位大词人,做梦也没想到,日后有一个人会把他们的词句神奇的联系在一起,而且,成了励志名言。

这三句词出自不同年代的三位词人,这三首词的本意是不是王国维要表达的“人生境界”之说呢?我们不妨先了解这三位词人吧!

第一境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这首词是晏殊所写的《蝶恋花》,原文:“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从这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就能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离恨”,上阕写了他经历了一个不眠之夜。

下阕是从室内走到室外,他发现昨晚刮了一夜的秋风,以至于树上的叶子全部吹落了,“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他一个人登上高楼,以前看不见天涯路,因为树枝繁叶茂,挡住了视线,而现在树叶刮没了,视线一下子拉长了,所以就能看到了远方。后两句,他因为离别,想给怀念的人写封信,却不知故人在哪里?

晏殊怀念的这个人是谁呢?这要从晏殊担任京兆尹时说起,当时,他有一个好朋友叫张先,也是非常有名的词人,晏殊家里有聚会,就请张先来,张先喜欢填词,晏殊刚好纳了一个侍妾,这个侍妾非同一般,不仅颇有姿色,而且性情温顺,又能喝酒,而且她有优美的歌喉,由侍妾来唱张先的词,就把聚会推上了高潮。

晏殊很得意,他觉得纳了一个年轻貌美多才多艺的侍妾,在朋友面前很有面子。平日,由于他对侍妾宠爱有加,这让他的夫人吃醋,夫人就找了一个机会把侍妾卖了。从此之后,晏殊闷闷不乐。

后来,张先知道此事,特意写了一首词《碧牡丹》“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不得不佩服张先的才华,他不写晏殊怎么思念侍妾的,却写的是侍妾被卖了之后,怎么对晏殊念念不忘,甚至带有怨恨之意。

晏殊听了,真是泪流满面,他的爱人远去,每当想起曾经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万般愁情便会涌上心头。“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那一个个凄苦难熬的日子里,只有把对爱人的思念,化作永恒的诗句,才能在萧瑟的风雨中,不断的舔舐伤口,抚慰那颗孤寂无助的孱弱之心。

“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没想到张先的一首词,令晏殊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因此写出来这首千古名词。

古代词人经常表面上写的是男女相思之情,其实写的是君臣家国之感,晏殊真的是只写离恨呢?

晏殊属于少年得志,用今天的话说,绝对是“学霸”级别,过去称为“神童”。他早早就被贵人赏识,十四岁就被贵人直接推荐参加进士考试,考试时一看题目,他对主考官说,这个题目我十天前都写过,而且会背,如果我拿这个题目取得状元,我觉得是一种羞辱,希望你能把题目换掉。

宋真宗知道此事,他很欣赏晏殊的坦诚,就一路提拔他,晏殊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相当于宰相的官职。可是,了解晏殊的生平,晏殊有三次被贬谪的经历,想想看,一个天资聪慧,为人坦诚,得到皇帝信任的人,都能被贬谪三次,这说明他所在的朝廷政治生态,不是怎么好。

所以,这首词,也许是他处于政治困境的时候,对于未来的一种憧憬和向往,也说不定呢!

第二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是北宋人人皆知的大词人,他在北宋流行词坛,绝对是一个“天王巨星”,柳永的词,流行于都市小巷,青楼乐坊,就连乡村妇孺也是皆知。

这首巜蝶恋花》原文是: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醉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好像也是写相思离别的词,上阙写的是一个人登楼远眺,看到青色绵延一直到远方的天空,自己也想起来一位远方的佳人。思念难耐,借酒消愁,一醉解千愁,只是强求的快乐一点味道都没有,为了心心念念的人,相思难熬,衣带渐渐宽松,身影憔悴,他始终放不下这个人。

那这首词难道也只是写思念一个人的爱情词吗?也不尽然。

柳永才性高傲,声名远播,就因为放荡不羁的个性,他在仕途之路上始终举步维艰在,五十岁才考中进士,考中之后,也没有很好的发展。只是在几个地方担任官职。在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打击之后,他的心凉凉之极。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那段苦闷无助的日子里,究竟谁会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实现那宏伟的理想和抱负呢,无奈之下,一生恃才傲物的柳永,想到了当朝宰相晏殊,就想去请求同为词人的晏殊帮忙推荐。

晏殊接见了柳永,他很傲慢,问:您写词吗?

举国闻名的大词人,晏殊怎会问他写词吗?柳永听出来晏殊话里的羞辱,柳永不卑不亢,答道:我跟您一样,也是写点词的。

晏殊说:我虽然写词,但不可能写“针线慵拈伴伊坐”这么肉麻的句子。

这一说,晏殊的虚伪暴露无遗,他不仅知道柳永写词,他还能把柳永的词背下来。

柳永一看,晏殊不可能帮他,无奈转身就走。

所以这首词也可以理解为柳永在追求政治生涯中,备受煎熬和屈辱,以至于导致自己,备受煎熬,身影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可是,虽然一路艰难,自己的追求并没有停止。

第三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一生留下词作很多,这首《青玉案•元夕》原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上阕写的是元宵节,放烟花,观灯的热闹场景;

下阕却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人来人往中,他发现了一个女子,头饰装饰很独特,隐约听见她的笑声盈盈,从她身边经过,闻见她身上的香粉,现在,他对于赏灯没兴趣了,正如那句“我的眼里只有你”。突然,女子不见了,在人群里,他寻找了好多遍,快没指望绝望时,却在转身时,那女子就在灯火阑珊处。

咋一看,还是一首爱情词。其实,此词更有深意。辛弃疾借助“灯火阑珊处”,也可能写的是自己的命运,“灯火阑珊处”也许是他渴望实现理想抱负的期望。

辛弃疾在文学史上,是一个英雄豪杰式的人物,他不仅是文豪,还是一个英雄。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

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

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开禧元年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

辛弃疾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这也是铸就了他文学辉煌的一生。

解读了这三首词,如果把作者的生平淡化一下,或者说把他们的政治生平淡化一下,只从爱情的角度来解读的话,是可以解释得通的,但是古人的作品往往借男女相思之情,来写君臣家国之感。那些看上去是男女相思的作品,有可能包含着一个士大夫对自己生命的定位,对于自己理想的追求。

《人间词话》它本是一本论词的书,不是励志的书,我们除了感受到大词人的词之魅力,也能体会一番他们的家国情怀,这无疑是一本好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