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笔记本体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本文内容源于听小熊熊课程时所作的笔记。

信息松鼠病指的是大量地囤积信息资源 ,比如成千上万条微信收藏,很多以为很有用却再也打开过的知乎收藏,买了很多只看过一两节的网课等。 该病的背后是源于知识焦虑,担心别人学习了成长了而自己却没有。
对于信息松鼠病,我们需要做到“ 眼到脑到手到 ”,具体地说:
眼到:识别和分析所阅读文段的关键概念,篇章的结构
脑到:有所思考,比如主要概念是什么,主要结论是什么,论证是否充分?
手到:使用“费曼技巧”做笔记

用简单的话、不夹杂专业术语、自己的话将事情讲出来。凡是能用人话讲出来的就是自己真正懂的知识。 如何实践“费曼技巧”,这里有四步法:

第一步是 高亮 ,对有价值的信息标高亮。第二步是 插卡片 ,在云笔记中我们可以用1x1表格替代。卡片是负责记录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做阐述。此外,在梳理自我理解时可以使用思维导图。 最后在文章开头做个简单的总结归纳 。如此,不断地迭代,不断地积累,让信息经过筛选、建构,最终成为知识。用了费曼笔记后, 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学习速度变慢,但是学习加速度变快。因为我们将干货收集升级为了深度的理解和学习,养成了优秀的微习惯。

工具背后是人的思维方式,它的价值在于放大人的能力,突破生物和物理的极限。 在介绍印象笔记之前,回忆下纸笔的时代,我们是如何制作简报、笔记的。首先是剪下来然后贴一下,接着是在一旁做笔记,最后是做分类。 概括地说是“收集→加工整理→建立体系”。 这类方法我们都知晓,但真正坚持着做下来的人很少。而所知的大家如钱钟书、李敖皆是持之以恒地做笔记。 因此对于方法我们要克制,没有什么独门秘籍,在实践和理念上做到极致。
如何上手印象笔记,能简就简,如8020法则,掌握核心操作即可。 着眼于眼前的问题,对于繁杂的技巧需要的时候再做学习。
1.资料收集
电脑端可以使用剪藏插件Clip to Evernote,下面主要说两点:剪藏设置和剪藏格式。

微信端关注官方公众号,微博端则关注官方微博。具体可见:
https://help.yinxiang.com/hc/articles/63154

2.加工整理

3.笔记体系

如何应对海量的信息,建立一个Inbox体系吧。

在讨论信息前,先对知识和信息做个区分: 一切信息在我学习并掌握之前都不是我的知识。 无论他人分享的干货有多“干”,都是信息而已。掌握的过程中,我们对信息进行了内化吸收,建立了关联,纳入了自己的认知体系。基于此,爆炸的是信息,而非知识。

再者就信息而言,应注意信息过载和信息混杂的区别。 认知混乱的背后可能并不是信息输入的太多,而是信息输入的过于混杂。 比如朋友圈有什么就看什么,流行什么就看什么,即我们接受的是“信息投喂”。

面对这些情况,应对信息做梳理,拒绝不加辨别地对信息“暴饮暴食”。我们可以从信息来源进行梳理:

作为学习者,我们要知道当前的知识结构(起点),知道自己最终希望建立什么样的知识体系(终点),才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高质量信息(路径)。大脑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在筛选和吸收信息时,应注意:

遵循用1个知识管理工具来管理信息的原则,但由于来源的多样性使得搜寻处理成本增加,此时信息中转站就有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N个信息来源→信息中转站(Inbox)→1个知识库

以上都只是起到信息中转作用的Inbox,而不是知识库。如果没有认识清楚这点,很容易陷入虚假式勤奋的陷阱,觉得自己看了很多东西,认为自己很努力勤奋。 我们需要对这些Inbox定期进行整理,有选择地将其纳入到知识库中,然后清空Inbox。

至于选择什么软件来做知识库,印象笔记、Onenote、有道云笔记都可以。重要的是真正地实践起来, 完成“输入→加工整理→建立体系→内化输出→输入”学习闭环的重要一步,加工整理输入平时输入的信息。 这里给出一个Inbox体系示例:

电子笔记时代,建立笔记没有任何成本,也就容易随心所欲。由此出现只收集不整理,试图整理时却做不好分类,自然就搭建不起体系来。

分类就是知识本身 ,是我们理解完知识后才可做出的操作。将知识分门别类,物归所属, 做好了分类就等于抓住了本质。通过对笔记分类,我们能够有效地梳理过去学习和积累的知识,为构建知识体系打好基础。
好分类和笔记本数量无关,它需要遵循的是“外脑内化”原则:

具体实践起来,笔记本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级:

首先,每周清空Inbox体系中的笔记,然后把“费曼”过的笔记转到主体知识库中,知识就成了活水。特别地 对于主体知识库,要做到“唯一维度”。
如果分类维度混乱,那么在搜寻时成本会大大增加,久而久之笔记就被弃用了。分类只有做到了唯一维度,才能实现MECE原则。实践起来就是 按照事物的性质进行分类。 可能有的对象横跨多学科,可以用不断加工整理来应对。如何去落实以上的建议,这里有三点:

虽然现如今的搜索技术很强大,但笔记本体系的建议依旧有重要的意义。

这里介绍一种“杜威十进制”分类法,利用这个数字编号方法,就可以建立一个笔记本和文件规范命令规则。该规则由三部分构成:数字编号,分类名称和具体名称,比如:

落实到印象笔记中,由于它也是三个层级,因此对照起来很方便,比如:

以上笔记本组和笔记本需要严格遵循命令规范,笔记则可以灵活命名。当某一子类或者孙类超过10个,可以在数字编号后添加小数点,比如:

以上建议用中英文进行双重命名。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快速跳转,二是为了形式对称。

虽然现如今的搜索技术很强大,但笔记本体系的建议依旧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再提一点,不建议使用标签,如果使用请克制。用便签去做分类做不到的事情,而不是去取代分类。其实搜索就是一个万能的,最强大的标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