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论•九》:“一切法皆无自性。”什么意思?

无自性?人与狗相同?狼与羊没分别?糖和盐一样?鸡蛋和石头一样?
无自性,为什么六祖又说自性能生万法?
这个自性,无自性 到底啥意思啊 怎么理解?

我只说些自己的理解。其实这里混杂着两个又有关又无关的概念。一是物的属性,属于逻辑分类的概念,叫性质。比如六道人神、动物植物、胎卵湿化、四方五味、山岳江河等。再一种是指恒常永存的事物本质,叫自性。比如以为砖石草木永远是砖石草木、动物或人或天神永远是动物或人或天神。从意义上讲,事物的属性特质是从人的观察认识角度来理解和区别的,比如佛法说地水火风四大特质构成色界万物,四大的比例和影响就决定了物的不同表现。而四方五味、美丑善恶等则是根据五蕴聚合和意识的领受运作来做的认识。所以逻辑分类的性质只是考虑存在着的现象本身,而不考虑其前缘后果,讲的是认识的过程。因为涉及种种分析认识的方法、细致而微的思维层次,所以佛法称为“有”,又叫唯识。而自性指的是事物的演变生灭特征,根据佛法缘起观,没有任何永恒不灭的本质,都是依赖种种因和缘才成就现状态,所以叫缘起无自性,天人动物都不是永存,物的土木砖瓦,人的善恶美丑,也是因为各种因缘而成,所以都是过程,都是由条件而表现,万物无本源也就是“空”性。这是宏观概括的认识论
所以当说“一切法无自性”时,说的是法相,也就是各种规律各种法则所表现出的事物现状,都是没有自己的,都是缘起,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当说自性生万法时,指的是自我认识思维的能力能够认识到世间一切事物的价值意义特征表现等等,讲的是自我的认识能力。追问

同意..但理解起来还有些困难;问仁兄:比如人会爱会恨,会悲伤流泪;会因不同的缘起条件产生不同的反应;就如同水遇火变热成气,遇寒变冷成冰一样;这个可以变化“形态”的能力,或者说性质,在下理解不也是不同事物间个自的特性吗?

追答

这个分不同情况。
人的爱恨喜怒悲恐,属于心理认知思维能力的结果,而思维肯定是有因有缘的,自然是无自性,也就是说不可能我们永远是喜悦的或者我们永远是愤怒的。
水遇热成汽、或者冰,或者其他物质的组合变换化学物理反应,根据佛法来说,是四大性质的变动导致的结果,其中地性质是指粘固稳定性,水性质是指延展性,火的性质是热量,风性是动能,这些我只是用现代语言大致解释,建议看原文。这些力量性质的比例变化导致物质形态的变化,也就是不存在永远的冰、或者水或者汽,所以仍然是无自性的。
至于狼吃羊、羊吃草,属于某一自己属性的习惯沿袭。比如,不存在只吃羊不吃其他的狼,不存在只吃草不吃花不吃树枝的羊……也许有些狡辩,哈哈,不过根据佛法,动物植物乃至人天,生活习惯都是属于习性的延续,因业成习,因习成性,并不是一概不变的。

追问

恩 十分赞同仁兄的观点;我一直也是持有与仁兄类似的见地;但是这就又回到那个老疑惑了;就如同我们不可能永远的喜悦或是愤怒;因为其中的任何单独的一项都不是我们的本质,如果是本质那么就不会变了,但是既然不可能永远保持某种状态,那么我们所谓的慈悲于觉悟又怎能长久的保持呢?有些人说我们本来是佛是觉悟的,我就觉得有问题,本来是佛是觉悟,佛性就是不变的本质,又何须修行呢?我个人觉得此种必有一些关键的小问题;

追答

这个应该是其他人解说问题时的随机说法吧,反正我不会这样去解释。
首先说明两点,一是对佛法的或者对任何宗教本质的认识,都有在这种认识之内的理解和在这种认识之外的理解,也就是佛法常说的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有为法和无为法,真谛俗谛等,在一些问题的解释上,因为思维的开放程度不同、因为认识的深度不同,所以理解问题的层次也不同。比如当说道觉悟、慈悲这些词的时候,觉悟者有自己的认识理解,求道者也有求道者自己的认识理解,但是由于自我的认识不同,可能所言就有差异。
第二,正是因为这些我们希望永恒的东西不能永恒,比如我们希望生命长存但得不到,比如希望爱情长存却很难获得,所有这些才构成了佛法中所谓的“苦”,佛祖正是由苦而悟无常,由无常而知缘起,由控制缘起而获得解脱,所以你的烦恼正说明你在走着和佛祖一样的寻觅之路,其实这一点我以前就很想告诉你。
第三,明白了以上两点,那么就踏实去理解佛法的正道好了,既然走的是同一的道路,那么其他的事情慢慢自会解决,就比如面对中学生,却使用大学的数论,自然不能很快明白。只有认真踏实学习,等中学的知识积累足够,自然就会适应大学的理论。
最后说下佛性与觉悟,佛是觉悟者的意思,是觉悟的结果;佛性是指觉悟的能力,也就是觉悟的条件、基础,并不是说等于结果。其中仍然需要有条件、有步骤。那些说人本是佛的,其实是妄解,他们的本意是说人有觉悟的本来特质,就是所谓“佛性”。
人本无善和恶,纯属各种喜欢不喜欢的见解的堆积。既然从结果上说有人可以成佛这样的可能,自然从条件和原因上有这样的基础。所以才说人是未觉悟的佛,佛是已觉悟的人。打个比方来说,孩子刚三四岁,很多事物都是需要大人去告诉她,如果完全靠她自己摸索,那么她只会找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忽略很多不喜欢的东西,她会被很多外在的东西吸引干扰。但是假如孩子最后学坏了,你不能说这个孩子本质上说坏孩子,而只能说是家长和环境改变了她的单纯本性。修行也是这个道理,不过是我们在老师、在自己的成长中重新去认识事物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31
个人认为这个“无自性”是以一切的法为前提的,不能拆分。
就是说‘法’本身是没有自性的。一切的法都是因缘聚合产生的,当条件不适合或因缘随分消失,这个法也就不在是以前的那个法了。
这句话表述的是空性在佛法这个问题上的体现。
第2个回答  2011-05-31
把人、狗、狼、羊、糖、盐、鸡蛋、石头从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以及更小的夸克等微粒状态下研究,最后归于空的本质,所以一切法皆无自性。那为什么又有物质的区别呢?那是“相”,现象是缘生,本质是空的。非空非有,“空”之中又含有“有”的种子和功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