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谐音的歇后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4-29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
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
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
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一层布做的夹袄--反正都是理(里)
一条腿的裤子--成了群(裙)
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一辈子做寡妇--老手(守)
二十五两--半疯(封)
二三四五--缺衣(一)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一)少食
二两棉花四张弓--细谈(弹)
二姑娘梳头--不必(蓖)
二胡琴--扯扯谈谈(弹弹)
十二个时辰占三个字--身(申)子虚(戌)
十八岁的宫娥--正享福(想夫)
十文钱掉了一文--久闻(九文)
十五的月光--大量(亮)
十月里的桑叶--谁来睬(采)你
八十岁的老太打哈欠--一望无涯(牙)
八月的核桃--挤满了人(仁)
八百个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九月初八问重阳--不久(九)
刀子切元宵--不愿(圆)
三九天穿单衣--威(畏)风
三十年的纺织娘--老油(蚰)嘴
三个钱买个牛肚子--尽吵(草)
三个菩萨堂--妙妙妙(庙庙庙)
三尺长的梯子--搭不上言(檐)
三毛加一毛--时髦(四毛)
三月的杨柳--分外青(亲)
三更半夜出世--害死(亥时)人
大车拉煎饼--贪(摊)的多
大麦掉在乱麻里--忙(芒)无头绪
土地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
土地爷坐秤盘--志诚(自称)
土地爷坐班房--劳(牢)神了
土地爷洗脸--失(湿)面子
土地爷掉井--劳(捞)不起大驾
土地老爷的内脏--实(石)心实(石)肠
土地老爷穿素--白跑(袍)
土杏儿--苦孩(核)子
土蚕钻进花生壳--假充好人(仁)
下雨天不打伞--吝啬(淋湿)
下雨天出太阳--假情(晴)
下雨天不戴帽--临(淋)到头上
丈二宽的褂子--大摇(腰)大摆
上鸡窝摔筋头--笨(奔)蛋
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
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山西的胡桃--瞒人(满仁)
山沟里敲鼓--回想(响)
千年的枯庙--没声(僧)
门神里卷灶神--话(画)里有话(画)
门神老爷吃甘蔗--指教(纸嚼)
马背上打掌子--离题(蹄)太远
弓起腰杆淋大雨--背时(湿)
小豆做干饭--总闷(焖)着
小和尚头上拍苍蝇--正大(打)光明
小炉灶翻身--倒霉(煤)
小炉匠戴眼镜--找咱(碴)
小姑娘梳头--自便(辫)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小碗吃饭--靠天(添)
飞机上挂暖瓶--高水平(瓶)
飞机上吹喇叭--空想(响)
飞机上放鞭炮--想(响)得高
第2个回答  2020-01-07
狗吃豆腐吗——衔(闲)不住
蜘蛛结网一一织丝(自私),自丝(私)自理(利)
蚂蚁坐沙发——弹(谈)得不弹(谈)
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
和尚下山——出事(寺)了
下雨出太阳——假晴(情)
骑自行车下坡——踩(睬)也不踩(睬)
大粪池里游泳——不怕屎(死)
腊月天气——冻(动)手冻(动)脚
秀才作诗——有两首(手)
秀才哭哥——兄(凶)啊
秀才房里——尽是书(输)
梁山伯军师一一吴(无)用
马店买酒——没那市(事)
猪鼻子里插大葱——装象(相)
恶狗咬天——狂汪(妄)
狗吃青草——装羊(佯)
耗子掉水缸--时髦(湿毛)
打鱼人回家---不在乎(湖)
河里的螃蟹--都有夹(家)
大炮打群狼--
一哄(轰)而散
狗鼻子插葱--装相(象)
苞谷秆里的虫--专(钻)心
回民赶集--(诸)猪事不问
王八肚子插鸡毛--(归)龟心似箭
张天师下海
--
(莫)摸怪
张天师跪在泥水里
--
求(情)晴
张果老的驴
--
不见(奇)骑
公鸡戴帽子
--(官)冠)上加(官)冠
鸡脑袋上磕烟灰
--(
几)鸡头受气
鸡啄蚂蚁
--
正合(适)食
纳鞋底不用锥子
--
(真)针好
纸做的栏杆
--
不能(依)倚靠
纸糊的凳子
--
不能(做)坐
纸糊的炉子
--(
过)锅来就不行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驴皮贴墙上
--
不象(话)画
拐子进医院
-(
自觉)治脚
青蛙跳在大鼓上
--(
懂懂)咚咚
拄拐杖下煤窑
--
步步倒(霉)煤
拉胡子过大街
--
(谦虚)牵须
画上的马
--
不(奇)骑
枣核截板
--
没(几)锯
卖布不带尺
--
存心不(良)量
卖虾米不拿秤
--
抓(瞎)虾
萤火虫的屁股
--
没大(量)亮
第3个回答  2019-04-22
1、 癞虾蟆跳水井——不懂。(噗咚)。

2、 唱戏的骑马——不行。(步行)。

3、 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4、 吃饺子不吃馅——调皮。(挑皮)。

5、 打灯笼搬石头——照办。(照搬)。

6、 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7、 耕地裏甩鞭子——吹牛。(催牛)。

8、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存心不量)。

9、 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只有一锯)。

10、 砖窑裏失火——谣言。(窑烟)。

11、 灯盏无油——枉费心。(枉费芯)。

12、 钟馗嫁妹——鬼混。(鬼婚)。

13、 粪船过江——装死。(装屎)。

扩展资料:

有关谐音的的对联:

1、上联:狗啃河上(和尚)骨,下联:水流东坡诗(尸);

2、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下联:积善人家庆(罄)有余(鱼);

3、上联:师姑田上担禾上(和尚),下联: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

4、上联:孔子生于舟(周)未,下联:光舞(武)起自汉中; 

5、上联: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下联: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6、上联:莲(连)子心中苦,下联:梨(离)儿腹内酸。

展开剩余62%
第4个回答  2011-04-23
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谐音歇后语就是用同音字来代替原来的字,从而更进一步体现它的意义。如: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公共厕所扔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净是书)。 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

1、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
2、歇后语起源于唐诗的一种“歇后体”,为唐人郑綮所创。《旧唐书·郑綮列传》有载:郑綮善写诗,诗里总带“刺”,诗的样式也有些怪,当时被人们称为“郑五歇后体”。这种怪诗体广为流传,以至连唐昭宗也经常听到下人的吟诵。这些诗有很多是讽刺时弊的,但唐昭宗觉得诗中大有“蕴蓄”,亲笔批“郑綮可礼部侍郎平章事”。后来,郑綮真的当了宰相。不过,他当了官以后就寡言少语,更不写什么带刺的歇后诗了,但歇后体却从此流传开来。有一种说法认为,当时针砭时弊比较隐晦,后半句常常省了,也就是歇了。
第5个回答  2021-03-18
谢谢你的关注
1.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2.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3.揍鸡毛—— 壮胆(装掸)子
4.冬瓜皮做甑子—— 不争(蒸)气
5.豆芽炒虾米(小虾)—— 两不值(直)
6.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7.火烧旗杆——长叹(炭)
8.老爷下轿——不(步)行
9.老公拍扇——凄(妻)凉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然而,“比喻总是跋足的”。歇后语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
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歇后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