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看病怎么用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6

1. 怎么做文言文词的用法和意义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

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6.通“如”:好像,如同。

7.通“尔”,你,你的。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

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而后”:才,方才。

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二、何 1.什么。

2.怎么样。3.哪里。

4.多么。:5.为什么。

6.怎么。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8.何:通“呵”,喝问。(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1)“何如”:怎么样,怎样。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2)“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3)“何若”:如何,怎样。

例:此为何若人。(4)“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5)“何为”:⑴什么是。

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6)“何意”:⑴什么意思。

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7)“何由”:⑴如何。

例:长夜沾湿何由彻。⑵什么原因。

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⑶从什么地方。

例:何由知吾可也?(8)“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9)“何得”:怎么能。

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10)“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11)“何曾”:有什么益处。

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12)“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5.同“于”。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四、乃 1.于是,就。

2.才,这才。3.却。

4.是,就是,原来是。5.竟然。

6.而,又。7.你,你的。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2.其中,其中的。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 1.暂且,姑且。

2.将,将要。3.而且,并且。

4.况且,再说。5.尚且,还。

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

又。

7.同“夫”,句首助词。

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

一面。

;一边。

一边。

七、若 1.如果,假如。

2.像,好像。3.你(的),你们(的)。

4.此,如此,这样。5.至于。

八、所 1.处所,地方。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的事、物”?“。

的地方”、“。

的人”等。

3.复合结构的用法(1)“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是用来。

的”等。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

(2)“所谓”:所说的。(3)“所在”:⑴到处。

⑵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1、成为,变成。

2、做。3、作为,当作。

4、是。5、以为,认为。

6、被。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8、治理。9、装作。

10、给,替。11、对,向。

12.因为。13则“于”,在,当 十、焉 1、。

2. 文言文 华佗治病

【原文】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 *** ,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食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译文】

(一天,)华佗走在路上,看见有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喜欢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里人用车载着他去求医。华佗听到病人的 *** 声,就停车去诊视,告诉他们说:“刚才我来的路边上有家卖饼的,有蒜泥和大醋,你向店主买三升来吃,病痛自然会好。”他们马上照华佗所说的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一条蛇一样的虫,他们把虫悬挂在车边,到华佗家去拜谢。华佗还没有回家,有个孩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自言自语地说:“像是遇到了我的父亲,车边挂着的‘病’就是证明。”病人上前进屋坐下,看到华佗屋里北面墙上悬挂着这类寄生虫的大约几十种.。

华佗(约公元145—208),东汉末医学家,身高约合现今1.61米。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汉族。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〇八年)。这考证很可疑。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也有说他寿至一百五六十岁仍保持着六十多岁的容貌,而且是鹤发童颜的记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三岁。华佗生活的时代,当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这就是当时社会景况的真实写照。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不能说,他的医学经验因此就完全湮没了。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自制了麻沸散麻醉病人。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 华佗死于曹操之手。

3. 扁鹊治病的文言文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选自《韩非子·喻老》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在您的皮肤间有点小病,不医治的话,恐怕要厉害了。”桓侯说:“我没有病。”

扁鹊走后,桓侯说:“医生(总是这样)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下去。”桓侯不理睬。

扁鹊走后,桓侯又一次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再去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中,不医治的话,会更加深入下去。”

桓侯又不理睬。扁鹊走后,桓侯再一次不高兴。

过了十天,扁鹊(远远)望见桓侯转身就跑。桓侯特地派人去问他。

扁鹊说:“病在表皮,用热水焐,用药物热敷能够治疗;(病)在肌肉里,用针灸能够治疗;(病)在肠胃里,用火剂能够治疗;(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的事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现在(他的病)在骨髓里,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去了。

4. 医生在文言文里称什么

有食医、大夫、郎中。

食医

周 代掌管宫廷饮食滋味温凉及分量调配的医官。

《周礼·天官·食医》:“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 孙诒让 正义:“此云百羞百酱,亦举成数也。此并庖人共其物,内饔割亨煎和之,膳夫馈之,食医唯掌其调和齐量而已。”

大夫

古代医生位于大夫之列,由民间口传至今;而朝政中人现今读作大夫(dàfu)应是望文发音,至读音改变。

郎中

郎中属员外级, 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侍郎是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拓展资料

食医

“食医”这一名称,出自《周礼·天官·冢宰》,书中在主管医疗卫生的官员下设了四种不同职责的医官;食医、疾医(内科医生)、疡医(外科医生)、兽医。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相当现代的营养师。“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由两个“中士”担任。

大夫

大夫,多义词。大夫(dàifu)这个称谓,是古代的一个是官阶,不是官职。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

郎中

“三教九流”一般都理解为古代职业的名称,并认为这是泛指旧时下层社会闯荡江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贬义。

“九流”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医乃中九流,比士、农、工、商下一等。地位不会很高。

拓展资料:

大夫-百度百科

食医-百度百科

郎中-百度百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