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安全与信任感从何而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孩子的这些表现主要是安全感和信任感不足。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安全感和信任感如何建立:

        为什么要正向回应婴儿呢?照顾婴儿吃喝拉撒是满足其基本生存需求。婴儿哇哇落地,TA首先要生存。而TA又是无力的,不会说话,不能翻身不能爬,需要他人照顾、帮助才能生存,唯一能做的是哭。用哭声来表达需要,哭是为了让生命活下去的本能,哭是TA求助和沟通的媒介。

    父母了解了这一点并从心理上做好接纳婴儿哭声的准备,才能对婴儿哭声给予正向回应和妥帖的照顾。

    当婴儿哭的时候,能给予正向回应,并满足婴儿的需求,婴儿感受做为一个生命TA是被爱的、值得爱、有存在感。感受到爱能让婴儿建立最初的安全和信任关系。而不是有的观念认为的婴儿一哭就抱等于娇惯孩子,要让婴儿哭一会,再回应。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提到:婴儿在出生到1.5岁之间是发展信任感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建立的信任感是幼儿往下一个阶段顺利发展的基础。地基垫稳,亲子双方两蒙其利。

      从出生到1.5岁这个时期心理特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因为这期间婴儿开始认识人了,当婴儿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哈洛的恒河猴实验。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这个实验给予我们的启示:

      1.它对改变传统的育儿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层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粘人”的宝宝有时让人心烦,但是这恰恰说明他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对亲人的依恋。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是保障他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儿童与依恋对象之间温暖、亲密的联系使儿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满足,更体验到愉快的情感。

      2.与喂食相比,身体的舒适接触对依恋的形成起更重要的作用。

      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肌肤接触,如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脸、胸、背等让孩子体味着“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对大一些的孩子也应如此。

      3.尽量避免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长期分离造成的“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有明显的消极影响。父母应尽量克服困难,亲自担当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必须分离,应与孩子做好沟通并坚决离开。

      4.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做亲子游戏时,父母应保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玩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5.孩子有了安全感,才能逐渐形成坚强、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一个对人友善、乐意探索、具有处事能力的人。

      从前面的内容我们了解到婴儿降于人世需要依靠父母或亲人的照顾才能很好生存。在需要时给予细心照顾,照顾者能够感受、理解婴儿的需求并积极给予回应,婴儿和父母形成一种基本的依恋关系。

      如果婴儿和父母之间经常有亲密联结,孩子就能时常感受到安全。(比如喂奶不单纯是婴儿饿了塞个奶瓶,而是喂奶的同时有眼神、语言、肢体回应婴儿。)

      依恋关系是最初的人际关系,从最初一对一母婴的依恋,发展到对亲人、同伴的关系。依恋关系能为孩子接触世界打下基础,而小时候和父母形成的健康的依恋关系能够为孩子提供一种安全基础,让孩子学会认知自身和他人。

      从依恋关系不难看出,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基础。亲子关系对孩子与同龄人的相处、接触外部世界时的安全感、抗压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理解和分析生活的能力以及将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个孩子内在的安全模式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是他们积极地探索外部世界。安全依恋在社交、情绪以及认知领域等很多方面都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关。

      训练幼儿时,除了配合孩子的发展外,最重要的元素是训练者与幼儿的关系,以及把孩子的感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不是把训练的目标当作最重要的事。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孩子有良好的安全感、信任感,TA会敢于尝试与探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