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文学创作中的自由与责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9
文学创作历代都是一种神圣而美好的行为。因为文学创作能寄托作者的情感和思念,文学创作能表达作者的精神向往和追求。所以,文学创作一直是作为一种正面的社会力量在历代存在!她着眼于社会各种层面的和谐融合,她更在乎对推动社会进步宣扬正面向上的人和事的热崇与与举荐。

这样的文学创作才是真正的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才是引导社会良性发展的的“路标”,和“指路灯”。而把握这种正能量的人正是文学创作者中的每一个人。

所以,创作者的“三观”正确与否,对创作作品的意涵以及作品流向社会后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过去,文学作品的出版面世由政府相关机构把关,审核和授权。不存在有明目张胆地宣扬人性贪欲,暴力倾向,巫术乖张的作品面世问题。

现代的网络时代,自媒体的遍地开花,突破了作品面世的审核关。给文学创作者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权益。他们可以在各种适合自己的创作平台上直接向社会公开发表作品,演绎自己的观念和主见。

这种局面本身是显示了我们社会科技力量创新发展带来的好现象,使我们人人都能享受在社会上平等的发言权。使我们人人有机会向社会谈出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但是,在一个法制社会中,权益和责任是永远相连的。如果我们只看到前者的“自由”,而忘记了后者的“约束”,是非常危险的。

在当今这个“信仰缺乏,物欲横溢,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中,文学创作者如何把握好“针贬时弊,弘扬美善”这个“度”是至关重要的。同样,文学创作者在作品中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也是一个不可勿视的大问题。

下面我从“阅读”,“创作”,“追求”三方面阐述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抛砖引玉”的目的,求征各位文学爱好者的真知灼见,希望在我们这个文学创作平台上形成交流和共享。

文学创作者自己写“书”,但不管是以前还是今后,却个个都离不开“阅读”!因为我们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阅读”。

这种“阅读”包括两种:一是阅读历代流传的优秀作品,中国的乃至世界的。二是“阅读”自已的社会实践经历!从“酸、甜、苦、辣”的生活经历中提炼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每个文学创作者只能在阅读中与自己的心灵出现撞击,出现共呜,才能出现真正的“灵感”,才能产生创作的冲动!才有可能有真正的好作品面世!

现代优秀作家雪漠曾经这样来形容自己对阅读优秀文学家作品的感受:“多年来,我一直是吮吸着他们的精神乳汁成长的。我将阅读那些能使我灵魂得到升华的伟大书籍称为“文学朝圣”,它跟我宗教意义上的朝圣一样,成为给我的灵魂提供滋养的两个途径之一。”

雪漠同时也列出了一长串的名字:“他们可能是宗教家,如释迦摩尼、如耶稣;可能是政治家,如圣雄甘地、如林肯;也可能是文学家,如托尔斯泰、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当我们面对他们的时候,我们更像是在仰望一座座山峰,那种巍峨,总能令我们自省并向往。”

无论是哪一类优秀作品,她们能历经久年流传下来,都有她们各自的瞻目之处。她们都是针对当时社会的现实写下的模本。绝对没有一本优秀作品是脱离当时社会现实而胡编乱造的!所以,这些优秀作品到如今还都具有重大的参考借鉴价值。即使时代不同,但人性还是相通相承的!

同样,我们“阅读”自己的社会实践经历“这本书”,这本书唯一的独特之处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你在当时当处自己脑中闪现的认识,绝对不会同别人有相似之处!有些貌似类同的看法,只不过是你当时的认识层次太浅,没有“深挖”而已!

在“熟读”自己这本书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去借读别人“那些书”,用书中的故事结合自己的阅历定会闪现出更多的创作灵感。

现在的网络上“书店”颇多。但是大多都是信奉了它们的“市场规律”一一一迎合大批量符合九O后、OO后阅读胃口的贪婪、仇恨、愚昧、色情的作品。少见反映现实生活的的作品,很多“书店”竟然找不到中外传统名著!

同样,有什么样的土壤就会生出什么样的花一样,不少网络文学创作平台上都会“以利益为重”涌现出大批专攻这类题材的写手。中国的现实文学界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文学史上少见的恶性循环!

这种脱离现实的虚幻作品,回避了“文学源于生活”的创作规律。或者借用古代的某个名人大编特编各种骇人听闻的故事,或者设想出未来高科技时代出现的星际大战中杀戳成性的种种骇人场面来“弘扬正气”。

阅读这一类作品,只会使人更想入非非“创作”出更离奇古怪的作品。那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我们的一O后们读了这类作品,他们会觉得现实的生活与他们幻想中的生活合拍吗?会有合理的启廸和有益的借鉴吗?这种阅读的真正意义又体现在何处呢?

现实生活中,网红书店的大量涌现,反映了它们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同时也冷落了不少的新华书店。但影视审核制度还在,我们中老年人还能从屏幕上看到自己喜欢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影视作品。如果某一天出现了象如今这样的“出书自由”一样的“影视自由”,那么我们还能从屏幕上看到什么呢?

这是一个谁也回避不掉的现实问题:文学创作真的能全部按照经济需求的规律走吗?中国历时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否会在我们这一代结束?这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每一个文学爱好者都会有一个相似的梦:想成为作家。作家不是任命的,更不是一促而蹴的。得先要“创作”,而后才可能成为“家”!

中国文学史上,绝大多数优秀作家他们都不以写作为自己的生活支撑。他们的写作只是为了完成自己心灵的释放!而达到自己心灵的完全释放,前提是他的心灵必须是完全自由的。只有完全自由的心灵才会出现真正的与众不同的独特的灵感!

带有沉重的功利心去驱使自己进行独特文学创作会出好作品吗?从来没有听到过这种经验介绍。因为此时的经济价值考量标准就如同一付枷锁沉重地扣压在你的心灵上,你会有奇妙的灵感出现吗?我想也是不可能的。

创作自由是每一篇成功作品面世的基本前提。因为文学创作毕竟不同于高考命题作文,高考是确定了主题而考核考生的写作技巧。而真正的文学创作最主要的特点是阐述了作者对某事某人的独特之见!这独特之见就是作品的主题思想!所以,文学创作必须是自由的。

同样,用创作自由保证了作家的独特之见就是体现了文学创作的一种精神。而正是这种文学精神才能培养出来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百花齐放!这里的“百花齐放”都是在“现实主义文艺土壤基础”上的。不包括回避现实生活的胡编乱造!

文学创作的现实意义就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影响了现实生活,提升了现实生活的美好品质!而那些回避了现实生活的虚幻作品只能是时刻在点出暴力保障了“正义”,金钱创造了“奇迹”!那么我们现实生活中究竟缺少了什么?不是一目了然吗?

如果创作自由给了文学创作者创作保障,那么我们每一个创作者都应反省一下自己的作品面世究竟给社会带来了什么意义?是维护了社会的和谐安宁?还是迎合了某些人不检点自已,却对社会抱有无理无情无量的不满撒播的仇恨?

反省思考这类问题就是每一个文学创作者的应有责任!也是我们动笔创作之前就应该反复推敲的大问题。而不是为了写这类作品因为有人看,有人捧,更有可观的经济利益可赚。这就叫“创作者的良心”!

其实创作文学作品,只要持之以恒,熟能生巧,并不难。难的是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和社会意识,这种思想对社会产生正面影响还是给社会带来混乱和动荡不安?这才是最难最难的一点!如果你以“自由创作”为名,放弃了你应负的“社会责任”,那么你的麻烦将会找上门了。

文学创作追求功利,使中国的文学界现状变得混乱不堪和无所适从。但是千年的文明古国总不致于就这么一厥不振吧?活跃在各个文学创作平台的无数的有志青年也正在磨砺中成长。他们就是中国文学再创辉煌的有生力量。

因文学之才在中国历史上做了官,乃至发了财的人不是没有,但毕竟是少之又少。做官,那是有人爱才,对他委以重用。发财,更是凤毛麟角。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来也没有象现在那样老百姓手中有这么多财富。

历史上文学创作一直作为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用文逐利只是现代社会的“独特一景”!文学作品作为民间流传的娱乐品,如今突破了审核,加速了传播,扩大了受众,科技作媒,竟然象“商品”一样无限批量地扩散。收的虽是“小钱”,量大就是收益惊人。

而现在的最大文学受众就是那些手中散钱最多,没有生活压力的九O后和一O后。他们中大多数漠视生活细节,追求感官刺激。把欣赏当作掠奇,把艺术看作刺激!而大批量的文学创作者正为迎合他们的需求在“大量定制富有刺激性的好看作品”而全力奋斗。

“老派的作家们”写的作品产生大量“过剩”,“可看性”在与“深刻性”的交量中大获全胜。在“市场决定一切”的经济规则照应下,这个“市场”正在蓬勃发展。中国文学将往哪条路走,早己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重磅议题。

文学创作者们的操守正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是坚持文学创作的艺术思想性的追求,还是迎合市场需求创作无原则追求可看性为主的作品以图名利。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创作的态度和方向!可以预计二十年后见分晓。

把中国文学再次推向辉煌乃至世界顶峰,还是使中国文学象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文学走向颓废主义一样,定然引世人瞻目。因为这将显示:中国社会在经济走向富裕后,精神走向颓废还是精神也会走向空前的富足!我们拭目以待!

喜欢看请点关注,查阅主页。谢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