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伤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前段时间跟朋友静聊天,我问她最近感情方面有没有进展?她说还是老样子。她37岁了,当身边的人都在忙着结婚生娃时,她还在苦苦寻觅属于自己的爱情。

之前她跟我说,在她的小的时候,父母总是吵架,每当一家子人围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们一言不合就吵架,有时还会动手。

因为经常在家庭纷争中长大,她习惯了逆来顺受,习惯了讨好父母,有时候甚至不敢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意见,不敢生气,整日的都生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生怕自己的某个行为会让父母不高兴。

她甚至以为父母吵架的根源是她造成的。所以一直以来,她就是一个不敢跟任何人发生“真实的关系”的人。

我跟她说:我最近在喜马拉雅上听心理学方面的课,里边谈到过原生家庭的问题,我觉得你不婚的原因可能跟原生家庭的伤害有关系,因为父母总吵架,所以让你对婚姻没有什么好感,而你长期生活在这种“高压”环境中所以会害怕受伤害,所以不敢敞开心扉去恋爱。一旦在恋爱中受挫又会加深这种伤害”。

后来我建议她也可以看看心理学的书或者学习相关的课程,可能会对她有帮助。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在《时生》一书中写到了自己对原生家庭的一点见解,他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也只能是尽量打好它。”童年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原生家庭可以成就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也可能成为一个人一生都难以摆脱的痛苦。

我们不能选择父母,也不能选择子女,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把原生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尽量降低到最小,给他一个幸福的童年。童年幸福的孩子,成长都不会有大问题。

为了更好的呵护孩子,降低原生家庭对他的伤害,我报了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学习什么是原生家庭,可能产生那些伤害,如何把这些伤害降低到最小,并把学到的知识一点点的用于实践当中。我发现我这样做了之后,孩子更愿意和我亲近,也更愿意跟我敞开心扉了。

我的孩子有些内向,不愿与人交流。这个时候,我把一切都怪到了孩子爸爸身上,说这都是随了他的性格,说是他总不带孩子出门的缘故。我犯了大多数女人都会犯的通病:认为好的都是继承了自己,不好的都是随了老公。后来通过跟心理学老师的交流,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想法不光是错误的,更是愚蠢的,这样做不仅伤害了老公,也帮不了孩子。她告诉我:我们在遇到问题时,任何时候都不要去追究责任,而是应该去分析原因找到根源,只有找到了“病源”,才能对症下药。在认识到错误之后,我调整了方法。一方面,鼓励孩子放开胆子与人多说多交流,不要害怕说错或者是说的不好;另外一方面,我也多创造环境带他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增加他与人交流的机会。还鼓励他大声朗诵课文,陪他一起读诗词和故事。英语培训班的老师说他现在敢说敢回答问题了,读的也越来越流利了,是班上进步最大的。我也渐渐地发现他越来越愿意和小朋友交流了,也越来越有自信了。虽然他和外向的孩子还是有差距的,但是我看到他在一天天的进步,心里感到很是欣慰。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常常觉得力不从心,我会困惑、会迷茫。如今的孩子,个个都精贵,不像过去的孩子可以随便放养,自由成长;如今的父母,个个都不容易,不像过去那样可以撒手不管,任其发展。时代不同了,所面对的环境也在变化,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简单粗暴,相信什么棍棒下面可以出孝子了。我们教育孩子要更加的讲究方式方法,还要不停的从书本上或是现实生活中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好的育儿经验和方法。要想教育好孩子,你必须和孩子一块学习,一起进步,绝不能懒惰和懈怠。

虽然我也经常看教育方面的书籍,但是却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你永远也不能直接借鉴别人的育儿经验。只能自己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行,不断的调整方式方法与孩子斗智斗勇。

1、专制型父母:匮乏安全感,依赖他人使自己完整和实现自我,害怕孩子抛弃自已和脱离控制,孩子要绝对服从。孩子会失去自己,会有攻击,自我否定,自我伤害。太多对孩子的要求和规则。孩子会变成两类:机度反叛(抗上)或漠然无感。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专制型父母。

2、溺爱型父母:匮乏价值感,通过无条件的满足他人的需要实现自身价值和实现自我,害怕孩子不再需要而离开,只有溺爱的方式满足孩子,孩子渐渐失去各种能力,变成巨婴,没有能力远离父母,孩子长大变成啃老族,实质上是父母离不开孩子。孩子长大后也不会立规则。

3、疏忽型父母:匮乏归属感,无法活出生命意义,对外界也无感无知,没有多余的爱关心孩子和给予爱,孩子会逃学斗欧吸毒违法来吸引父母关心,霸陵和被霸陵的孩子父母都是疏忽型父母。对孩子无关爱。孩子长大后也会成不会关爱别人的人。

4、权威型父母:对孩子即关爱又立规则。

权威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区别于专制型父母,他们尊重孩子的意见,并愿意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他们更愿意用行为来影响孩子,言传身教,以此来建立权威和威信,让孩子信服;

他们会用温和的态度对孩子提出高要求,并重视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他们较为民主不搞专制,容易和孩子建立起深远的友情,孩子也更愿意向他们吐露心声。

你是什么类型的父母?

又受过什么样的原生家庭的伤?
相似回答